鄧文婷
【摘要】懲罰與獎賞在教育中的作用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本文圍繞教育中的懲罰與獎賞展開討論。分析表明:懲罰與獎賞各有其優(yōu)缺點,二者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避免出現(xiàn)極端態(tài)度。
【關鍵詞】理性教育 懲罰 獎勵
1. 引言
長期以來,獎勵和懲罰在教育實踐中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認識,其中有兩個極端的表現(xiàn),一是認為獎勵無所不能,二是談“罰”色變。其實獎勵與懲罰在教育過程中是相依相伴,辯證統(tǒng)一的。自從我國施行素質教育后,教育者們圍繞對學生是該進行“嚴師出高徒” 式的傳統(tǒng)教育還是新型的“賞識教育”,在國內(nèi)掀起了一場論戰(zhàn)。其中不乏言辭激烈、針鋒相對的文章。這表明關于在教學過程中到底該怎樣對待獎懲確實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2. 懲罰與獎賞
懲罰是指對個人或集體的不良行為給予否定或批評處分,旨在制止某種行為的發(fā)生。它與“獎勵”相對,為學校德育采用的一種教育方法(顧明遠, 1998)。在教育學的范疇中,獎勵與“懲罰”相對,是對個人或集體正確、良好的思想行為給予肯定或表揚,是學校德育方法之一。
3. 懲罰與獎賞在教育中的應用
古語“過猶不及”在教育問題上同樣適用。懲罰與獎勵都是雙刃劍,只有理性的對待二者,教育活動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3.1 懲罰的正、反面作用
第一,懲罰的正面作用
懲罰有助于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相對來說,懲罰的針對性要比獎勵強。它可以及時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是非觀念,明白什么事是不該做的,什么事是必須做的。懲罰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懲罰是在學生犯錯誤后給予的一種他不想要的東西或使之產(chǎn)生不愿意體驗到的消極情緒。其目的其實不單是要學生對已犯錯誤做出補償,更重要的是避免該類錯誤的再次發(fā)生。懲罰還有助于幫助學生提前適應并融入社會?,F(xiàn)實社會是一個充滿規(guī)則的社會,除了我們大家都要遵守的道德與法律,各行各業(yè)還有其特定的規(guī)章制度。當違背這些規(guī)則時,個人就會受到懲罰。學生所處的校園就像一個微縮簡化的小社會,學生需要在這里學會遵守規(guī)則,為進入校園外的大社會做準備。
第二,懲罰的反面作用
懲罰只能禁止一個錯誤行為。懲罰的針對性較強,所以它往往只能告訴學生不能做什么,卻不能使他們明白該做什么和怎么做。懲罰太過有損學生的身心健康。一方面,不恰當?shù)膽土P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還會使其對教師產(chǎn)生厭惡和恐懼心理,進而遷怒于他所教授的課程;另一方面,教師的不當懲罰給學生提供了傷害他人的榜樣。班杜拉早已證明了觀察學習的存在,所以教師的行為不單傷害了受罰的學生,對觀察到的學生也有一定影響。
3.2 獎勵的正、反面作用
首先,獎勵的正面作用
獎勵有助于強化正確行為。行為主義者認為強化分正、負兩種。正、負強化都是獎勵,都可增加目標行為發(fā)生的概率,進而鞏固該行為。獎勵可使學生建立自信、自強、積極進取的信念。獎勵可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進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認可。獎勵有助于誘發(fā)學習動機。合適的獎勵對學習動機的產(chǎn)生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并且可以提升學習者的自我認同感及其對未來成功的期望。同時,通過塑造模范行為,獎勵便可成為學習的誘因之一,其針對性明顯增強。
其次,獎勵的負面作用
過多的獎勵有可能催生學生的依賴心理。行為主義認為,若對某一行為連續(xù)不斷地強化,一旦強化物被撤消,該行為也會隨之快速的消弱。獎勵即強化,所以過多的給予學生獎勵會使之形成心理依賴。不必要的獎勵會導致學生學習的內(nèi)部動機減弱。外部的獎勵可以用來激發(fā)原本沒有或缺乏內(nèi)在學習動機的學生,使之產(chǎn)生學習動機。但若學生對學習活動已經(jīng)很有興趣,具有強烈的內(nèi)部學習動機,此時再給予獎勵則只會弄巧成拙。
4. 合理利用懲罰與獎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由以上分析可知,懲罰與獎賞各自有其正面的教育意義,若用的不當也都會對學生的發(fā)展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因此,理性的教育需要懲罰,也需要獎勵。有效利用獎懲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可從以下幾點考慮:
首先,提前制定一套師生認可的獎懲規(guī)則。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積極向好的方面發(fā)展,也使獎懲在相應的行為發(fā)生時進行的更為順利。
其次,謹慎選擇獎懲方式。獎勵不可重物質而輕精神,不可將獎勵集中于少數(shù)學科,如語、數(shù)、英等,而要重視“全人”的培養(yǎng)。懲罰分正、負懲罰兩種方式。一般來說,正懲罰易引起學生的消極情緒,不易被接受。而負懲罰對學生情緒的影響則較小,只是教師使用時需注意選擇學生真正需要和喜愛的活動作為發(fā)生不良行為的代價(Dennis M. McInerney, Valentina McInerney, 2006)。
再次,獎懲具有針對性。塑造一個良好的模范形象可以促進學生向其學習,對于行為不當?shù)膶W生也起到了提醒作用,從而減少不良行為的發(fā)生。但必要的時候懲罰也是不可缺少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論獎勵還是懲罰,針對的都是行為本身而不是個人。
最后,注意獎懲頻率。對學生一味的獎勵可能會導致學生只接受獎勵,缺乏面對挫折的勇氣。反之,如果只懲罰而不獎勵,則有可能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所以,獎勵、懲罰需要合理搭配。
5. 結語
綜觀國內(nèi)外教育家們的教育方式,不難發(fā)現(xiàn)懲罰與獎勵在教育過程中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來看,用對的懲罰可以變成獎勵,用錯的獎勵也可以轉化為懲罰。所以說,獎勵與懲罰就像教育的雙翼,只有時刻保持平衡,學生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參考文獻】
[1]Dennis M. McInerney, Valentina McInerne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nstructing Learning[M]. London: Prentice Hall, 2006.
[2]顧明遠. 《教育大辭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