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雅芳
摘 要:“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古往今來,鄉(xiāng)音一直縈繞在每個人的心中。但是隨著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的發(fā)展,作為能夠代表各地方特色之一的方言卻逐漸行走在消逝的邊緣,其現(xiàn)狀與保護值得我們深思與行動,保護傳統(tǒng)民間文化之一的方言已經成了我們的責任。
關鍵詞:紹興方言;現(xiàn)狀;保護;特色;重要性
一、紹興方言的現(xiàn)狀與保護
“作為紹興人,我們有責任傳承,也有必要弘揚屬于我們古城的特色文化??墒俏幕膫鞒鞋F(xiàn)狀并不樂觀?!苯B興《柯橋日報》曾寫道。
一位家長說:“我的孩子生長在紹興,卻不懂紹興話,你與他交流,最好講普通話。”一些紹興的孩子聽到傳統(tǒng)的紹興話,有的一知半解,有的如墜云霧。誠然,我們需要經濟的繁榮,但同樣也離不開文化的滋潤。為此,紹興文理學院“護紹興方言,揚特色文化”實踐團對紹興方言現(xiàn)狀進行調查,在紹興多地發(fā)放問卷。關于紹興話的使用,參與者四分之一完全不會紹興話。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偶爾、不用紹興話的人各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見,紹興方言的使用情況并不樂觀。
在紹興話與普通話的調查中,半數(shù)人認為方言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消失太可惜;超四分之一的人對紹興方言表示無奈,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老輩人的離去,方言失去了源頭。由此可見,民眾已有保護意識,但缺乏行動。
在應對措施上,半數(shù)人可以接受“政府設立條例保護紹興方言”這種方式來保護紹興方言;四分之一人建議在學校設立專門拓展課。由此可見,政府在保護方言中起重要作用。
在反映紹興方言的獨特性形式中, 看“蓮花落”和“越劇”占四分之一。方言類節(jié)目人群集中在中老年。由此可見,文化形式不夠豐富。
綜上,民眾對紹興方言的消逝感到惋惜。為保護紹興方言,政府與外界固然重要,但個人也很關鍵。自身多說方言,以達到溫故知新,多與后輩說方言,才可以代代傳承。保護紹興方言,從尋常小事“說”起,融入生活。
二、紹興方言的特色及重要性
實踐小組在文獻館發(fā)現(xiàn)相關文獻不多,但語言特色令人嘆為觀止。
鮑同學(浙江溫州)感慨,就三四本書籍,但內容很全。紹興方言竟然還有雙動詞,專有名詞,如,夜飯吃吃過,學堂里人有有等,還有“雙生”“頭寸”等專有名詞,很有趣!
徐同學(浙江嘉興)說,感覺紹興話比普通話簡單,短短幾個詞,就有許多意思。紹興方言較生動,“十月蘿卜小人參”,怎會有這種表達?十月份的蘿卜營養(yǎng)價值特別高,這句話真真有趣。
1.特色
(1)紹興方言體例有四篇:方言語音、方言諺語、方言語法、方言詞匯。
(2)許多名家作品有紹興方言。如“夜頭早去阿郎嗔,日午齋時娘娘打”(原句來自《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夜頭”有獨特的紹興味。魯迅先生文章有不少紹興話。如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拗”給人動感,認真、嚴謹、迂腐的私塾先生的形象活脫脫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3)雙動詞??蓯鄣碾p動詞在紹興方言中可謂是一大特色。如夜飯吃吃過?(吃沒吃過晚飯)
(4)紹興特色的俗語、諺語、歇后語。如“剃頭司務”即理發(fā)師。
(5)詞匯次序顛倒,詞義不變。將“力氣”說成“氣力”,將“喜歡”說成“歡喜”。
(6)紹興方言雅文文化。詩詞楹 聯(lián)、地名、橋名、橋謠、人名……
地名、橋名的命名有以方位為依據的,如“城南”;有以歷史、典故為題材的,如“躲婆弄”,王羲之題字的扇賣得太好,老嫗便常纏王羲之,王羲之每每遠遠望見老嫗,便躲進弄堂。
舊時紹興人取名方式多樣。人名以體重(如“九斤”),長輩年齡(如魯迅《風波》中的“八一嫂”),五行(根據生辰時日算五行缺什么,便相應彌補,如“金鑫”,五行缺金)為依據。
(7)指示代詞。如“葛”“葛老倌”……
2.重要性
周柳萍(國家一級演員)說,紹興方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紹興地方戲曲大多戲曲語言都來自紹興方言,比如說像我們的越劇啊,是嵊州的官話,我們的新昌調腔啊、蓮花落啊都與紹興方言密切相關。
管理員(紹興文獻館)說,紹興話現(xiàn)在越來越萎縮,看現(xiàn)在的小孩子在家都說普通話,紹興話可能不說了。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特色,紹興話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保護。
紹興方言蘊含著濃濃的地方特色,承載著紹興古城的歷史,對于紹興、乃至國家而言,都是寶貴的財富,其重要性非同一般,怎可這樣消逝?
紹興文理“護紹興方言,揚特色文化”實踐團堅持保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旨,以多種方式宣傳保護紹興方言的重要性,與市文明辦合作,制作的多語版紹興方言冊子與宣傳片在各大網站(今日頭條、文明網等)引起廣泛關注。
參考文獻:
[1]楊 葳, 楊乃浚. 紹興方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
[2]吳子慧.吳越文化視野中的紹興方言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