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月霞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方式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要求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學中綜合考慮了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為其今后適應社會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開展素質教育相結合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體驗;思維;策略
1. 創(chuàng)設情境 激發(fā)興趣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端,起著醞釀小學生的情緒、集中注意力、啟迪心智、點撥思路的作用,使學生覺得數學課有趣、好學、易學,從而樂學,達到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度罩屏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究精神?!崩?,在“三角形的特征”教學中,筆者是這樣導入的:首先利用課件出示電線桿上的橫木上下晃動的情景圖。師: 怎樣才能使橫木牢固不動呢?(學生迅速展開討論,然后匯報,發(fā)表意見) 生:在橫木上加一根支木,使其成為一個三角形,橫木就不動了。(根據學生的匯報,電腦演示加上支木,使橫木牢固不動的過程。)師:觀察電線桿、橫木、支木形成了一個什么圖形?生:三角形。師: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三角形?學生舉例,引入課堂。因此,導入情境不僅僅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它還要與學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經驗、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等聯(lián)系起來。
2.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注重課堂成效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育家葉圣陶大力提倡啟發(fā)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改變老師的一味地教,學生盲目地學的教學方式,真正做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對于教學設計一定要緊靠目標,步步為營的設計既能勾起學生對知識的回憶,又能啟發(fā)學生運用數學思想解決問題。例如,在驗證“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我讓學生用剪刀剪出下面4組長度的紙條。(單位:厘米)①6、7、8;②4、5、9; ③3、6、10;④8、11、11。每組紙條擺出三角形,哪些能擺出三角形?哪些不能擺出三角形?(學生拼擺三角形,討論、交流。)生:通過拼擺發(fā)現,上面的四組紙條①④可以擺出三角形,②③有的不能擺出三角形。師:對比不能擺出三角形的三條紙條的長度,你能發(fā)現什么?生: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樣的教學通過學生的合作和交流,既對知識進行同化,也對知識進行了擴充。
3.突出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很難從教師的講授和得出的結論中獲取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弊寣W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也是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的具體體現。例如,在認識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時,我問學生用3根小棒和4根小棒分別能擺出哪些三角形和四邊形?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師:通過動手拼擺,你發(fā)現了什么?學生討論得出:小棒的長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狀就固定。師:4根小棒呢?生:用4根同樣長的小棒擺四邊形,擺出的形狀是不同的,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平行四邊形。師:通過動手拼擺,你發(fā)現了什么?生:四邊形的形狀是不穩(wěn)定的。師:大家觀察一下操場上的電線桿、籃球架、自行車等,為什么這些物體的支架要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生: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師:真的嗎?大家都動手拉一下三角形和四邊形,說說有什么發(fā)現?生:四邊形容易變形,不穩(wěn)定。三角形不容易變形,穩(wěn)定。這樣學生通過動手感受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把一些數學知識設計成學生實踐操作的活動,讓人人參與動手操作,感知感悟,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了發(fā)揮。
4.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小學生的獨立性較差,他們不善于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使學生獲得一些思維的方法。思維是數學的體操,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得到訓練,有了問題,思維才會發(fā)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fā)展,并使學生思維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增強,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利用學生的好奇和探究的心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當學生被問題所吸引,產生了“這是怎么回事”的想法時,就會有探究、尋找結論或答案驅的動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實際,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激活每位學生的思維,才能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推動了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教師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只要做到“一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善于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樂學、好學、善學,就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靖縣金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