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艷
摘要:目的:對中藥口服加坐浴治療兒間直腸脫垂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和分析。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我科收治兒童直腸脫垂患者36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即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20例,對其行中藥口服加坐浴治療,口服藥為自擬基本方益氣固脫湯,主要配料有黃芪、黨參、自術(shù)、葛根、當歸、蒼術(shù)、柴胡、升麻以及炙甘草等,坐浴藥為自擬止脫熏洗方,主要配料有五倍子、苦參、訶子、防風、白礬、石榴皮以及烏梅等,煎成湯藥去掉渣滓,等待溫涼后坐浴。對照組16例,對其行中藥熏敷治療,湯藥為自制的五倍子湯,主要由五倍子、苦參、升麻、黃芩、白礬、蓮房、黃連以及蒲公英等制成。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jié)果:實驗組20例患者,痊愈16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1例,隨訪半年有1例復發(fā),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16例患者,痊愈10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2例,隨訪半年有2例復發(fā),總有效率為87.50%。實驗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結(jié)論:中藥口服加坐浴治療兒童直腸脫垂,效果顯著,值得應用和推廣。
關(guān)鍵詞:中藥口服;坐浴;兒童直腸脫垂
直腸脫垂在臨床上并不常見,但人們對它的認識自古代就已開始。直腸脫垂多見于小孩、老人以及體弱多病者,已有相關(guān)研究證實女性的發(fā)病率要高于男性[1]。本文著重研究兒童直腸脫垂的治療,因兒童的骶骨彎曲度比較淺,直腸呈垂直狀,當腹內(nèi)壓上升時骶骨無法支持直腸,從而導致直腸的脫垂。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我科收治兒童直腸脫垂患者36例,對其中的20例患者行中藥口服加坐浴治療,筆者對其療效進行了探討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我科收治兒童直腸脫垂患者36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在5歲至7歲之間。所有患兒均符合直腸脫垂診斷標準,且沒有嚴重感染性、系統(tǒng)性與過敏性疾患,患兒軀干四肢不存在外傷。將所有患兒隨機分成兩組,即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成員20例,對照組成員16例。所有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以及疾病嚴重程度上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實驗組患兒行中藥口服加坐浴治療,口服藥為自擬基本方益氣固脫湯,主要配料有黃芪、黨參、自術(shù)、葛根、當歸、蒼術(shù)、柴胡、升麻以及炙甘草等,要根據(jù)患兒的病情有所增減,每天1劑,分早晚分服。坐浴藥為自擬止脫熏洗方,主要配料有五倍子、苦參、訶子、防風、白礬、石榴皮以及烏梅等,煎成湯藥去掉渣滓,等待溫涼后坐浴,坐浴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每天2次,因患兒年紀較小,有可能不配合坐浴,可考慮用紗布浸泡于藥液中,然后對脫出物進行連續(xù)的外敷。對照組患兒行中藥熏敷治療,湯藥為自制的五倍子湯,主要由五倍子、苦參、升麻、黃芩、白礬、蓮房、黃連以及蒲公英等制成,將五倍子湯加入1000ml水,采用文火煎煮30分鐘,將藥渣過濾,趁熱熏敷。[2]
1.3 療效判定標準
分痊愈、好轉(zhuǎn)與無效三個標準。痊愈是指患者大便功能恢復,且大便時無脫出物;好轉(zhuǎn)是指患者病情有所改善,便時直腸粘膜脫出,但便后會自行還納;無效是指患者臨床癥狀沒有明顯改變。治療1個月后對兩患兒進行療效評估,并隨訪半年,觀察復發(fā)情況。[3]
1.4 數(shù)據(jù)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和統(tǒng)計。
2 結(jié)果
實驗組20例患者,痊愈16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1例,隨訪半年有1例復發(fā),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16例患者,痊愈10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2例,隨訪半年有2例復發(fā),總有效率為87.50%。實驗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3 討論
中國醫(yī)學認為:小兒氣血未旺、皆易脫肛。尤其是對于5歲以下的兒童,直腸脫垂極為常見。兒童體質(zhì)比較嬌嫩,發(fā)育不成熟,骶骨彎曲沒有完全長成,無法對直腸形成支持,直腸處于垂直的狀態(tài),不利于固定。再加上兒童極容易患腸炎、腹瀉等疾患,容易導致此病的發(fā)作。對于直腸脫垂的治療,臨床上多有手術(shù)治療與非手術(shù)治療之分。而對于處于兒童期的患者,他們的體質(zhì)較弱,不適合接受手術(shù)治療,在臨床上更多的采用像藥敷、坐浴、針刺療法以及中藥口服等非手術(shù)治療。本組36例直腸脫垂患兒,對其中的20例患兒給予中藥口服加坐浴治療,口服藥為自擬基本方益氣固脫湯,主要配料有黃芪、黨參、自術(shù)、葛根、當歸、蒼術(shù)、柴胡、升麻以及炙甘草等,藥方中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以及托毒排膿的作用。黃芪的藥用價值大而廣,其含皂甙、蔗糖以及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從而能保肝、利尿以及抗菌等。其它如當歸、黨參、自術(shù)、葛根等都具有潤燥滑腸的作用。坐浴藥為自擬止脫熏洗方,主要配料有五倍子、苦參、訶子、防風、白礬、石榴皮以及烏梅等,坐浴之前也可先用于熱敷,待藥溫降到適宜的溫度后再坐浴,坐浴療法現(xiàn)已不多見,主要是指患者在坐入坐浴盆中時要保證其臀部和大腿進入熱水中,對會陰以及肛門區(qū)起熱療作用。[4]
參考文獻:
[l] 黃乃健.中國肛腸醫(yī)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8:794
[2] 曾莉,李淑英.i聯(lián)手術(shù)治療Ⅱ、Ⅲ度直腸脫垂56例臨床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06,22(7):632
[3] 3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直腸脫垂的診斷及療效標準[J].中華實用外科雜志,2002,24(7):422
[4]趙寶明,王艷遜.中醫(yī)外科同脫法治療脫肛溯源及臨床應用[J].北京中醫(yī),2007,26(7):4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