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秉志 徐文文
虛假信息通過互聯(lián)網、手機等現代媒介傳播時,其具有的隱蔽性和無限制性的特征,可能會嚴重影響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破壞市場經濟秩序,侵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國現行刑法中尚沒有規(guī)定專門的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罪,而是通過散見于刑法中的一些條款對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的行為進行規(guī)制,主要涉及欺詐發(fā)行股票、債券罪、虛假廣告罪、誹謗罪等10種犯罪。
從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犯罪的構成要件特征來看,犯罪主體方面兼顧對自然人犯罪的懲治和對單位犯罪的規(guī)制,主觀方面行為人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的目的具有多樣性,客觀方面不同罪名中“虛假信息”的范圍各不相同,犯罪客體上多數犯罪都侵害了社會的經濟秩序或公共秩序。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標準,可對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的犯罪進行不同的分類,主要包括:純正與不純正的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犯罪,編造、傳播類和編造并傳播類、傳播類虛假信息犯罪,數額犯、結果犯與情節(jié)犯。
從司法實踐情況看,編造、傳播虛假信息類犯罪在司法適用中有一些疑難、專門問題,需要從法理上進行研討和闡明。一是“虛假信息”的范圍界定問題,對虛假信息的范圍界定不清晰、過于狹窄,并且不同犯罪中的虛假信息存在一定交叉;二是“編造”與“傳播”行為的關系在立法上作出區(qū)分是否合理的問題,三是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犯罪與敲詐勒索罪的關系問題。
對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犯罪應予以多方面的完善:第一,擴大犯罪主體的范圍,包括合理擴大特殊犯罪主體的范圍,明確自然人犯罪與單位犯罪的范圍。第二,完善犯罪客觀方面的相關規(guī)定,適當明確并擴大“虛假信息”的范圍,進一步突出對傳播行為的刑法規(guī)制。第三,調整法定刑的配置,協(xié)調同類犯罪間的自由刑,完善罰金刑的配置,將單位犯罪中的單罰制改為雙罰制。第四,考慮在刑法中增設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罪。
(摘自《當代法學》,2014年第5期,第3-15頁。)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暨法學院院長、教授[100875]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刑法專業(yè)博士研究生[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