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申
會館是舊時代科舉制度和工商業(yè)活動的產(chǎn)物,是北京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明清兩朝定都北京,每三年在京進行一次科考會試,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科舉考試廢止,先后在京舉行會試201科,全國各地進京應試的舉子達130多萬人次。每科應試的人數(shù)有六七千人,再加上一些隨行的人員,多至上萬。為方便這些人的食宿,于是,各省及有些府縣紛紛在京設立了會館,專門接待本鄉(xiāng)本土的舉子。另外,工商各行業(yè)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協(xié)調(diào)關系,聯(lián)絡感情,也建立了一些行業(yè)會館。因此,北京就成為全國會館最多的城市,據(jù)1949年的統(tǒng)計,全市有會館550余座。
會館是各省在京各界人士政治和文化活動的中心,留下了許多名人的足跡。1912年8月,孫中山先生北上來到北京,京城各界人士在虎坊橋湖廣會館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湖廣會館還留下了張居正、紀曉嵐、曾國藩、梁啟超、章太炎及梨園泰斗譚鑫培、余叔巖、梅蘭芳的足跡。1912年5月,魯迅先生來京后,即住進南半截胡同的紹興會館,達8年之久,在這里寫下了《狂人日記》、《孔乙己》和《藥》等許多不朽之作。1920年2月,毛澤東來北京后曾居住于爛縵胡同的湖南會館,在會館的戲樓里召開了“湖南各界驅逐軍閥張敬堯大會”。如今,這些會館都成為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至清中葉,北京公開演戲的場所很少,大部分戲劇的演出是在會館的戲樓里舉行,所以,較大的會館都建有戲樓?,F(xiàn)在,保留下來的湖廣會館大戲樓、銀號會館的正乙祠戲樓、平陽會館戲樓和湖南會館戲樓等,都是難得的北京戲劇活動的歷史見證。
清初,北京誕生了兩部不朽的劇作:一是洪升的《長生殿》;一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1645—1704),一生坎坷,命運多舛,卻極富才華,詩詞、戲劇皆精?!堕L生殿》是他根據(jù)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傳奇愛情故事編成,歷時8年,數(shù)易其稿?!堕L生殿》曾在安徽會館戲樓演出,轟動一時??珊髞碓诠賵龆窢幹谐闪藸奚?,落了個“大不敬”的罪名,不僅洪升被下獄,而且還株連了他的不少友人。兩年后的1700年,孔尚任的《桃花扇》在菜市口繩匠胡同(后改為丞相胡同)的安徽休寧會館碧山堂戲樓演出后,命運和《長生殿》差不多,經(jīng)歷了一番大起大落,孔尚任糊里糊涂地被罷官回山東老家去了。可他們的這兩部劇作,300年來經(jīng)演不衰,傳承至今。
康熙六年(1667年),江浙商人在正乙祠銀號會館內(nèi)建立了戲樓,距今已300多年了。京劇創(chuàng)始人程長庚、譚鑫培、盧勝奎及梅蘭芳、余叔巖等大師,都在這里演出過。宣武門外大街路東的江西會館,館匾是人稱“辮帥”的江西人張勛所題。館內(nèi)戲樓前建有罩棚,可容納2000多名觀眾。這里曾是京城最活躍的戲劇演出場所。上世紀20年代,魯迅先生曾多次來這里參加與友人的聚會和看戲。俞平伯、吳梅等名士也在這里以票友的身份演出過昆曲。
清末民初,專業(yè)演出的戲院、劇場紛紛建立,會館的戲劇演出才漸漸衰落。但會館的戲劇活動,在北京戲劇的發(fā)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