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25元錢的套餐加6元送餐費,合計31元,用手機外賣APP下單,在線支付減2元,立減優(yōu)惠12元,最終只花了17元便坐享送上門的美味??這是筆者近期的一次親身體驗。
如今,手機APP下單訂外賣真是既實惠又方便,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單位,到了飯點兒,拿出手機一搜,外賣便有時有點地送到了。這種被稱為“餐飲02O”的電子商務應用,已經真正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除了餐飲02O,物流快遞行業(yè)的“最后一公里”大戰(zhàn)從未停歇。為了最終解決“人等人”的快遞終端交接問題,智能快遞投遞箱應運而生。它將快件暫時保存在投遞箱內,并通過短信等方式將投遞信息發(fā)給用戶,為用戶提供24小時自助取件服務。這種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被業(yè)界認為是解決快件“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有效方案。
有時,我們不得不感嘆這些發(fā)生在身邊的事,互聯(lián)網電子商務引發(fā)的各行各業(yè)的變革升級確實來得迅猛,而這種變革的最后,無論哪個行業(yè),都必須解決好“最后一公里”這一命題。
記得家庭寬帶剛剛普及的時候,就曾經引發(fā)過寬帶入戶“最后一公里”的競爭。當時,在幾大電信運營商的縫隙中,各類網絡公司紛紛跑馬圈地般在住宅小區(qū)拉線纜、裝設備,他們打著“高速、便捷、便宜”的旗子,推出自己的社區(qū)寬帶。
然而,這種小區(qū)寬帶接入服務,無非是多用戶共享模式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用戶上網速度從根本上講,還是取決于上一級電信運營商的線路帶寬。對于線路的瓶頸、設備故障,中間商的反應能力參差不齊,用戶體驗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大部分這類網絡接入服務商也如曇花一現(xiàn)般迅速消亡了。
“最后一公里”的字面意思雖是物理空間的距離,是物流范疇的概念,但其中蘊含著遠比空間距離更重要的非物理意義上的內涵,如交易規(guī)則的制約、購物體驗的優(yōu)劣等。
就拿紡織服裝行業(yè)來講,近些年,紡織服裝電子商務增長幅度在各行各業(yè)中雖然已經名列前茅,但當初也曾遭遇瓶頸。制約紡織服裝商品網上銷售的一個主要原因并不是物流,也非網上支付,而是商品的退換貨問題。這是因為服裝面料的質地、手感等屬性在網上很難確切描述,不在現(xiàn)場很難把握是否與購物需求相吻合。隨著網購無理由退貨條款的完善,消費者顧慮頓消,紡織服裝商品也快速成為了網銷商品中的主力。
人們常說,世間最近的距離是天涯若比鄰,最遠的距離是相見不相識。在紡織服裝電子商務中,“最后一公里”更多是指與網購消費體驗相關的屏障隔閡,而對于服裝品牌而言,則是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認同。
“最后一公里”到底有多遠?怎樣才能消除這“最后一公里”?行業(yè)不同,策略各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最大限度地貼近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