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標
我國是古代詩歌的王國,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詩歌就在我國的文學史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數千年來,無數詩人詞人為我國古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留下的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1.廣東高考詩歌賞析題型的重點內容分析
(1)在高考中設置詩歌賞析題型的作用及目的。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鑒賞優(yōu)秀的詩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此外,我國的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對詩歌的鑒賞就成了對傳承詩歌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高考之中設置詩歌鑒賞這一題型,可以使詩歌真正發(fā)揮出其應有的功效。
(2)全國卷同廣東卷試題內容的比較。在廣東卷的高考試題中,第一題一般比較側重對意境、場景、煉字、煉句的考察,第二題則傾向于考查學生詩歌的藝術手法、思想內容等。而在全國卷中一般第一題就是對詩歌藝術手法等問題的考察,而第二題則一般側重對詩歌情感和思想傾向的考察。
2.當前詩歌賞析常規(guī)教學現狀闡述
(1)詩歌賞析對高中語文教學所起到的積極作用。詩歌鑒賞對于語文教學的積極作用一般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詩歌鑒賞可以使語文教學更加清晰明確;二是詩歌鑒賞可以使語文教學擺脫感性的束縛,向著理性發(fā)展;三是詩歌鑒賞可以使語文教學從零碎的知識點教學走向系統教學。
(2)當前詩歌賞析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現存的詩歌鑒賞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有時不但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還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束縛。首先,教學模式化嚴重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其次,應考模式改變了詩歌鑒賞課程的初衷,使學生對于詩歌鑒賞課程產生了錯誤的理解;最后,一部分教師的錯誤的教學理念對學生產生了誤導。
3.高中詩歌賞析教學改革的有效實施方案
(1)通過理論分析使學生找到詩歌規(guī)律。詩歌是詩人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對現實生活、個人情感、景致物象等進行概括,并通過韻律優(yōu)美的句子將其反映出來,展現詩人思維藝術和審美傾向的一種文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并在已有的歸類內進行獨立的思考,對不同詩歌進行對比分析,對于同類詩歌把握其相似的思想內涵。例如,在粵教版語文必修一中,同時選取了《詩經》中的《氓》和《靜女》,它們思想的相似之處在于同時表現了古代女子對于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但是不同的是《靜女》一篇表現了戀愛的美好,《氓》卻在后半段反映了當時社會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實,引起讀者的反思。
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單純的詩歌鑒賞知識性的教導,還要對學生進行詩歌理論性的教導。我國古代的詩歌理論雖然不如詩歌那樣篇目多,但也在歷史上留下了諸多不朽的巨作,像《滄浪詩話》 《六一詩話》等都對詩歌進行了關鍵性的賞析,這些內容雖然不在高中詩歌教學和考試的范圍內,但是對其理論進行簡單的了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
(2)通過大膽探索,強化課堂實踐。課堂是教師的課堂也是學生的課堂,教師應該通過大膽探索突破傳統課堂理念的限制,使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單向的傳授與接收,而應加強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實踐。課堂實踐可以使學生的思維保持在活躍的狀態(tài),使他們積極探索教學內容,甚至在課堂實踐中完成自學。例如,在對《琵琶行》一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可以播放琵琶樂曲,還原當時的背景,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在音樂的映襯下對詩中場景進行模擬,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感受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思想傾向,再對學生模擬中不到位的地方加以指導,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缺陷,并對此次課堂教學形成更深刻的認識。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既使學生展現了自我,提高了自身素質,又完成了對本詩的學習,符合高效課堂的理論。
(3)通過品讀鑒賞,引導學生融入社會。詩歌來源于現實,所以對學生進行詩歌鑒賞教學,必須將學生引入社會背景。而對于社會背景的引入,一般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第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對詩歌的背景做細致的闡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再將社會現實反饋到詩歌中,把握詩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第二,在詩歌教學中引入詩人的思想情感,使學生加強對社會民生的關注。一般情況下詩人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往往是復雜的,如果不能對這復雜的情感進行全面的體悟,就會出現答題失誤,所以必須在教學中介紹詩人的情感,并將其情感進行系統的歸類,便于學生把握。例如,詩人在表現憂國傷時的情懷時,一般還會對統治階級的黑暗統治進行揭示,或是對人民的生活疾苦表示同情。
3.結語
對古代詩歌的鑒賞是語文高考的一個重要題型,廣東省的高考對于古代詩歌的選擇并不局限于學生的學習范圍,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與社會接軌的題型,因此學生不僅要在課堂上學習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還要在課堂外的社會中加強社會體悟,爭取能與詩歌中的思想產生共鳴,實現理解性的答題。
(作者單位:廣東省興寧市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