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長寶
一品鍋一般是選用冬菇、冬筍、火腿、干豆角、五花肉等食材制作。烹飪前要用一只兩耳大鐵鍋,將食材分鋪成若干層擺放在鍋里。最底層是蘿卜絲、干豆角、筍衣、冬瓜、冬筍等,稱為“墊鍋”?!皦|鍋”之上,依次是肉、豆腐包、鴨子塊、肉圓、雞塊、野味或雞蛋餃子等。因此這道菜又稱為“三層樓”“五層樓”,或“七層樓”“九層樓”。一種菜一個花樣為一層樓,樓數(shù)越多、層次越高越好,寓意做官一品接一品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鋪好食材后,先要用猛火燒,使全鍋滾沸幾分鐘,再用溫火慢燉三四個小時。一品鍋燒好后,油而不膩,不老不嫩,爛而不化,熟度適中,熱而不燙,冷而不涼,保持了色香味的統(tǒng)一。
一品鍋在績溪一帶自古有之。績溪多山,民風(fēng)淳樸,有記載曰:本地山路崎嶇,鮮有賓客。如有遠方來客,績溪人莫不歡欣鼓舞,招待有加,傾其所有,上好野味家珍集成一鍋,以酬嘉賓。宋代蘇轍、清代乾隆皇帝都有贊美之詞。相傳當(dāng)年乾隆皇帝微服南巡,由九華山去徽州府途中,見天色已晚,便進一農(nóng)家借宿。淳樸的村婦熱情接待,將白天剩余的菜肴,按先素后葷的順序,逐層鋪在一口兩耳鐵鍋內(nèi)熱后端上。乾隆及隨從饑腸轆轆,吃得津津有味。乾隆一邊贊不絕口,一邊問此菜何名。村婦隨口答道:“一鍋熟?!鼻∠悠涿谎牛宰魉妓骱筚n名“一品鍋”,兼有“此美味佳肴,值得一品”和“與萬歲爺同享此佳肴者,堪為一品”的含義。
然而,如今當(dāng)?shù)厝舜虺龅恼信疲嗟膮s是“胡適一品鍋”。這個名稱源于梁實秋在《胡適先生二三事》中的記錄:“胡先生住在上海極司菲爾路的時候,有一回請‘新月的一些朋友到他家里吃飯,菜是胡太太親自做的---徽州著名的一品鍋。一只大鐵鍋,口徑差不多有一尺,熱騰騰地端上桌,里面還在滾沸,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點綴著一些蛋皮餃,底下是蘿卜白菜?!绷簩嵡锵壬€贊道:“一品鍋,三五七層花色多,品其味,離桌不離鍋。”后來胡適在美國宴請羅斯福時也準備了一道一品鍋,羅斯福給了它進化版的名字:“這道好吃的菜是你胡適請我吃的,我看就叫‘胡適一品鍋吧?!?/p>
吃一品鍋也很有講究,農(nóng)村流水席是用的八仙桌,這種桌子四邊長度相等,每邊可以坐兩人。拿四層鍋來舉例,每個人分到的食物數(shù)量是固定的,一般是兩個蛋餃、四個油豆腐包,再加上兩塊肉,下面的“墊鍋菜”則可以隨便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