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
摘 要:明治大正期間,涌現(xiàn)了一批新型的知識分子,他們接受了近代的教育,物質(zhì)生活優(yōu)越,卻在探尋“自我”的道路上備受煎熬。夏目漱石的《其后》正是講述了這樣一位明治青年的“自我”覺醒。其中,也體現(xiàn)了夏目漱石自身對于“個人主義”思想的探索與思考。本文以《其后》為研究對象,從“自我本位”,“自我”與“自然”,“自我”與“他人”三個方面考察了《其后》中的夏目漱石的個人主義思想。
關鍵詞:《其后》;夏目漱石;個人主義;自我;自然;他人
《其后》是夏目漱石第一部“三角戀”模式的戀愛小說。之后的《門》、《心》都繼承了《其后》,描寫主人公“三角戀”的糾葛,展現(xiàn)主人公的“自我”覺醒和確立。夏目漱石也通過一系列的“三角關系”的戀愛小說,不斷構建夏目漱石式的“個人主義思想”。但是,《其后》、《門》和《心》無一不以悲劇收場?!镀浜蟆返拇m遵從的“自我”的意志,卻眾叛親離,被社會孤立。《門》和《心》的主人公更是受到社會的譴責,甚至自殺。夏目漱石在《其后》之后,逐漸步入“我執(zhí)”的泥潭。本文以《其后》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中的夏目漱石的個人主義思想,并試圖尋找夏目漱石晚年陷入“我執(zhí)”的原因。
《我的個人主義》(1914)中,夏目漱石將“自我本位”闡述為他個人主義的第一義,即,強調(diào)“自我”的優(yōu)越性,以“自我”的意志為一切行動的標準?!镀浜蟆分校白晕冶疚弧笔紫润w現(xiàn)在代助的珍視“自我”之上。他珍視自己的肉體、健康和頭腦,認為“自我”擁有超越他人的優(yōu)越性。同時,他堅守“自我”,拒絕為生存而工作,拒絕父母之命的婚姻,“背叛”朋友,選擇了自己的真愛。這些都緣于“自我本位”思想。由此亦見夏目漱石對于“自我”的重視和堅守。
夏目漱石的“自我”是建立在“自然”之上的。他的“自然”擁有多重性?!镀浜蟆返摹白匀弧笨梢躁U述為“自我之自然”、“超越之自然”以及 “陰暗之自然”。
“自我之自然”指人的本能,即人的意志無法控制的欲望。在《其后》中體現(xiàn)為代助對于三千代的愛。代助為朋友平岡放棄了三千代,經(jīng)歷了三年的身心煎熬之后他明白,對于三千代的愛是“自我”的本能,于是他選擇遵從“自然”的召喚,奪回所愛?!白晕抑匀弧睘閳允亍白晕冶疚弧碧峁┝松砩系囊罁?jù)。
代助對于三千代的愛雖出于“自我之自然”,但是卻不符合社會倫理。夏目漱石在“自我之自然”之上,構建了“超越之自然”。它超越所有人為的規(guī)則(社會、道德、倫理),凌駕于“自我之自然”之上,統(tǒng)帥一切。它要求“自我之自然”必須歸順于自己。所以,代助選擇了三千代,不僅是遵從“自我之自然”,也是遵從了“超越之自然”的表現(xiàn)。夏目漱石以此解釋了代助的行為,不僅沒有違反倫理,而且順應了“自然”的召喚?!俺街匀弧睘椤白晕抑匀弧苯⒘藞詫嵉暮蠖埽矠椤白晕冶疚弧碧峁┝藗惱砩系暮侠硇?。
“超越之自然”有賦予“自我本位”合理性的“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即,“陰暗之自然”。代助出于朋友的義氣,將真愛三千代讓給平岡。三年來,他飽受身心的折磨,對于生活甚至人生都抱持著消極的態(tài)度。這些都是來自“陰暗之自然”的懲罰。
夏目漱石的“自然”擁有多重面孔,共同構成了“自我本位”的基礎,給“自我本位”提供了生理、倫理上的依據(jù)。但是,夏目漱石追求的終極“自然”,是無欲無求、無利無害的真空的“自然”。在終極的“自然”中,個人的本能欲求也要被去除?!白匀弧币髠€人拋棄“自我”,歸順于己。這對于擁有強烈“自我”意識的個人必將是一個殘酷的考驗。夏目漱石追求的“自然”,慢慢走上了否定“自我”的道路。
“自我”是與“他人”相對而存在的,夏目漱石深諳其道,不斷在作品中探尋“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叭菓佟眲t是自他關系的最好體現(xiàn)。代助的“自我”覺醒,緣于三千代和平岡對他的刺激作用。三年后,三千代的再次出現(xiàn),喚醒了代助心中的“自我”,平岡對三千代的冷淡又促使代助更加堅定“自我”的選擇??梢姡哪渴J為,“自我”的覺醒離不開“他人”的助推作用。但是,雖然夏目漱石憧憬“自他”的融合,卻無法掌握“自他”的平衡。這點在代助對他人的不信任,以及拒絕和他人交流方面也有體現(xiàn)。夏目漱石認為,“自我”可能會在和“他人”的交流過程中發(fā)生動搖,失去“自我”。于是,他努力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自我”不因“他人”的意志而動搖,也不企圖動搖“他人”。最后,他甚至步入了“自他絕緣”的境地。
《其后》中的夏目漱石的個人主義思想,可以慨括為“自我本位”,“自我與自然”以及“自我與他人”三方面。這三方面雖不能展現(xiàn)夏目漱石個人主義的全貌,但是卻構成了其個人主義的基調(diào)。夏目漱石堅守“自我本位”,卻無法處理好“自我”與“自然”,“自我”與“他人”的關系。這不僅讓他成為了孤獨的“個人主義者”,還導致他晚年備受“我執(zhí)”的拷問。因此,他的個人主義以及“三角戀”戀愛小說也都帶有濃厚的悲劇色彩。
參考文獻:
[1]夏目漱石.夏目漱石全集10[M].筑摩書房,1972.
[2]三好行雄,平岡敏夫,平川祐弘,江藤淳.講座夏目漱石第一巻[M].有斐閣,1981.
[3]三好行雄,平岡敏夫,平川祐弘,江藤淳.講座夏目漱石第二巻[M].有斐閣,1981.
[4]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刊行會.夏目漱石Ⅰ[M].有精堂,1987.
[5]日本文學研究資料刊行會.夏目漱石Ⅱ[M].有精堂,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