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面對這個不確定性的世界,我們一不要太傲慢自信覺得老子想的就是對的不用試驗,
二不要被自己對“質量”的定義束縛覺得不好意思試驗。
大家好,我叫任鑫,英文名Mars,是中歐創(chuàng)業(yè)營一期的學員。
我從2005年開始做電子商務和網(wǎng)絡營銷,中國和美國都做過一段時間。2011年開始創(chuàng)業(yè),做“今夜酒店特價”。網(wǎng)絡上有句話,叫做“你有什么不開心的,說出來讓大家開心開心”,我今天來這里也是這個目的,分享一下我在創(chuàng)業(yè)中傷心的往事,讓大家開心開心。
2011年,我正式開始創(chuàng)業(yè)做酒店預訂APP“今夜酒店特價”。每天晚上,酒店都會空著很多房間白白浪費,我們的思路是去把這些房間用非常低的折扣拿過來,然后特價促銷售賣——和奧特萊斯折扣店把過季時裝打折賣是一個道理。酒店傾銷了庫存,用戶得到了實惠,我們賺到了傭金,聽起來挺美好的。
現(xiàn)實非常骨感
想好了要干嗎,接下來就是決定怎么干了。每天有無數(shù)的決策要做,簡單說兩個:
第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多放點酒店上線,還是少放一點?
這件事情很矛盾,多放酒店的話,用戶選擇面寬,用戶開心;可我們初創(chuàng)公司談那么多酒店費時費力,我們不太開心;更關鍵的是,我們的營銷能力有限,開始時一天也不會有多少訂單,多放酒店的話分給每一家酒店的訂單就會更少更慘,這時酒店就會不開心。
少放酒店的話呢?用戶選擇面窄了,不太開心;可每個上線酒店都能分到更多訂單,更開心;我們也能更快談成酒店上線,也挺開心的。
左邊一個坑,右邊也是一個坑,各有利弊,怎么選呢?國外類似的模式一個城市只放三家酒店,把所有訂單都聚給這三家,這三家吃飽了,口碑出來了,其他酒店就都過來排隊等著上線。
第二個問題,我們應該讓用戶在手機上付錢,還是去酒店前臺付錢?
要求用戶手機付費的話,用戶不太開心,一是因為麻煩,二是他會擔心萬一他改主意了不去住店就白交錢了;反面的故事是,反正用戶先把錢給付了,酒店不用擔心用戶訂了酒店不來浪費房間,所以酒店挺開心的;從我們角度來說也挺開心的,因為用戶付款了我們就對交易實現(xiàn)了閉環(huán)監(jiān)控,錢經(jīng)過我過一手就不用擔心酒店騙我賴掉我傭金。
讓用戶僅僅用手機預訂,而去前臺再付賬的話,用戶覺得很靈活方便,挺開心;酒店不太開心,因為要擔心用戶訂了不來;我們也不太開心,因為還得擔心酒店騙我們賴傭金。
我們的決策很簡單:精選少量酒店起步——希望將來滾雪球慢慢長大;要求用戶手機上付費——最大程度降低我們自己的運營成本。
不僅我們相信這個邏輯,VC也信了。2011年資本市場很瘋狂,我們剛啟動20天,產(chǎn)品還沒上線,第一筆融資就到賬了。高歌猛進之中,我們覺得一切都會順利發(fā)展,很快我們就會上百人,訂單可以破萬……可現(xiàn)實卻非常骨感——
前6個月,每天的訂單都只有二三十單!
資本市場轉冷,業(yè)務停滯不前,租的寫字樓空了一半……雖然我們很快排到了蘋果排行榜第二位,也很快積累了幾百萬用戶;雖然我們我們在PR上很風光,被幾百本雜志報道為“顛覆者”,甚至于上了央視,還上了哥倫比亞電視臺??擅刻斓臉I(yè)務數(shù)字卻只有預估的1/100。成本壓力之下,只能裁員,高管降薪,把辦公室搬到郊區(qū),重新思考整個模式。
不確定風暴的中心
我們的團隊不差啊,我們的模式聽著也挺靠譜啊,可為什么市場并不買賬呢?
回過頭想,其實我們處于不確定風暴的中心:用戶需求是我們猜的、沒有經(jīng)過市場驗證的;解決方案是我們自己瞎想出來的,沒有在真實世界跑通過的;而我們在這件具體事情上的能力,更是自以為是,其實并沒有穩(wěn)定運行過的!
酒店真的需要傾銷庫存嗎?不一定啊,很多大品牌首先考慮的是品牌形象,而不是掙錢。香格里拉的銷售總監(jiān)就在接受采訪時公開說過她們寧可房間空著,也不會打折和我們合作。
就算酒店想要傾銷庫存,操作的人愿意嗎?也不一定啊。銷售總監(jiān)的KPI里面,有一項是平均房價,和我們合作是有害于他做到KPI的。另一方面,初創(chuàng)公司單量實在太小,他們雖然覺得有價值,可覺得每天對接房態(tài)實在是給他們工作增加麻煩,還不如去談一個大客戶來得省心。
還有,用戶真的在乎價格嗎?在座各位多少出差是公司報銷的?在報銷額度范圍內(nèi),你真的很在乎節(jié)省幾十一百塊錢嗎?
就算他們在乎省錢,他們會愿意犧牲便利性來獲取這個低價嗎?會愿意不提前預訂酒店,當天晚上再等“今夜酒店特價”放出剩余空房特價嗎?
就算愿意,他們能感受到這個低價嗎?中美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美國80%是連鎖酒店,大家一聽就知道這個酒店的均價,我說希爾頓100美元大家都知道劃算;但是中國80%的酒店是單體酒店,大部分酒店品牌用戶聽都沒聽過,即使我們砍到了低價,用戶會相信嗎?我們辛辛苦苦和酒店砍價,把“任鑫大酒店”從原價980元砍到現(xiàn)價200,放到網(wǎng)上賣,“任鑫大酒店,原價980,現(xiàn)價200”,你信嗎?
我們一周工作七天,每天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不可謂不努力,可卻在前6個月并沒有獲得好的結果——并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做事,而是因為我們沒有做正確的事情,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而是因為我們做的東西不是用戶要的!
最大的浪費,不是員工上班時間刷朋友圈,不是花了廣告費沒有人來,而是加班加點認認真真做出來的東西,用戶不愛!
如何避免悲劇
在這么不靠譜的情況下,再用力沖也沒有用的。創(chuàng)業(yè)其實更像是在亞馬孫叢林探險,重要的是探索方向和發(fā)現(xiàn)機會,找到用戶愛的地方,而不是跑得快沖得猛。在搞清情況找到路之前,跑得快只是浪費體力讓自己死得快而已。
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希望我可以一眼看到正確的目標和路徑。但是我仔細回想了一下,這事兒真的可能嗎?創(chuàng)新有時就像賭博,靠勤練賭技,能夠聽風辨位,別人一丟硬幣就可以未卜先知正反面,這樣當然可以掙錢。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本來就是走沒有人走過的路,做別人沒有想過的事情。基于當時的信息,怎么可能事事料敵先機盤算清楚呢?
可如果沒法事事想清楚,那怎么可以避免我們前6個月慘淡的悲劇呢?
可以的,換個思路,不去練“聽風辨位”猜對硬幣正反面,而去修改規(guī)則——每次決策對的時候,贏10元錢,每次決策錯的時候,只輸出去1元錢。這樣只要不要太豬頭,賭久了總能掙錢??稍趺床拍茏屪约黑A的時候照贏,輸?shù)臅r候少輸呢?
后來讀了《精益創(chuàng)業(yè)》之后,我覺得“照贏少輸”的關鍵就在于“投機取巧,低成本快速嘗試”。以我們自己舉例,如果要老老實實找酒店簽約,一家一家談,談幾百家酒店幾個月就過去了。可仔細想想,我為什么需要找酒店談呢,為什么需要找酒店簽約呢?
淘寶上那么多代理商在賣酒店,我完全可以把信息都拷貝過來直接放APP上啊。比如我挑2000家酒店,信息拷貝過來,價格上我再每間減100元賣,這樣不是一下子就有了2000家價格極有競爭力的庫存了嗎?
如果每天還是只有幾十單,那說明我們模式有問題,這么多好酒店這么便宜都沒人要,那我們第一個星期就可以考慮轉型,比如改成前臺現(xiàn)付模式,根本不用幾個月時間來發(fā)現(xiàn);如果一上線就爆發(fā),一下子幾百上千單,那也很好啊,證明模式牛逼,第二天趕緊調(diào)價漲一點看看,另外可以要銷售按照銷售排名去找酒店談合作了。你看,如果試驗失敗,我們一周就能掉頭,省時間,賺到了;如果試驗成功,我們能有的放矢地談那些適合這個模式、用戶最喜歡的酒店,談判效率明顯變高,也賺到了。輸?shù)臅r候只虧1元,贏的時候賺10元,豈不是很劃算?
另一方面,2011年的時候,手機支付還很不成熟,我完全沒必要花那么多時間去對接快錢、支付寶、銀聯(lián),對接完了再發(fā)現(xiàn)沒人用。其實直接在結賬頁面放個支付寶按鈕就好了,用戶一點馬上安排銷售拿個移動POS機打車過去讓他刷卡,順便把面對面用戶調(diào)研也給做了。反正一天才四個城市十幾幾十單,絕對跑得過來的。等跑不過來的時候再對接支付寶不遲,這樣就能提前起碼一個月上線了。
總而言之,回過頭去想“今夜酒店特價”的經(jīng)歷,會覺得自己雖然不見得能更聰明做出更明智的判斷,可絕對是有可能在判斷錯的時候付出更低的成本的。原來浪費6個月摸索才進入上升期,重新來一遍的話其實1個月足矣。
事實上,在“今夜酒店特價”進入平穩(wěn)發(fā)展的后期,我們慢慢地確實吸收了精益創(chuàng)業(yè)的思想。任何大的產(chǎn)品投入之前,都會先做實驗來驗證產(chǎn)品依賴的假設,撲騰跳河之前,先快速試水一下。舉例來說,我們之前設想過一個讓用戶上傳酒店房間真實照片的功能。如果真的要做這個功能,就牽涉到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甚至于運營——因為要審核照片不能有違禁內(nèi)容。一次投入就很大。
可是這個功能開發(fā)出來是不是一定會有人用呢?——其實很未必,萬一用戶很在意隱私都不愿意上傳照片呢?所以,比做出功能更重要的事情是,設計一個試驗,快速驗證說“如果做了這個功能,用戶會不會用”。
最終產(chǎn)品同學們做了個試驗,給某三天入住的客人都發(fā)了短信和Push消息,告知說“如果您關注今夜酒店特價微信號,并且拍攝房間照片和門牌號照片上傳,同時您的門牌號和當晚體彩號碼尾號一致的話,我們給您充50元話費?!?/p>
我們當時認為,如果這么麻煩的流程,能有1%的用戶參與的話,那么把這個功能做到產(chǎn)品里,應該就能有5%的用戶使用——那就值得做了。而最終,我們發(fā)現(xiàn)居然有5.3%的用戶參與了活動,遠遠超過預期!所以這個項目優(yōu)先級頓時就高了。
我們當時還是模模糊糊在用這個理念,現(xiàn)在很多中歐創(chuàng)業(yè)營同學們則是已經(jīng)把這個理念變成規(guī)則在公司里采用了。比如有另一個同學做的“芭比太太”高端美容項目,原理是把將細小微針扎入皮下釋放能量,讓整個臉真皮層和膠原蛋白層重組,號稱做一次年輕5歲。這個項目聽起來各種高大上,可她們也并不是一次性形成整個服務框架,而是用精益創(chuàng)業(yè)的理念來打磨產(chǎn)品,找到用戶真正在乎的點發(fā)力。
首先她們會讓團隊去美容院對核心用戶進行深度訪談,得到大量第一手信息后,回來用工作坊的形式共享:將用戶的整個體驗旅程——從開始產(chǎn)生美容的模糊想法,一直到下次去美容院——分成100個細得不能再細的環(huán)節(jié),讓所有人看到全景。然后再讓每個人去思考用戶在每一步可能會看到什么、接觸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把所有可能性用便利貼貼出來。最后,再讓每個人針對每個可能性提出可以改善的方案。
這樣很快就能讓整個團隊對用戶體驗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也產(chǎn)生了至少幾百個可以改善體驗的創(chuàng)新點??隙]有資源來做這么多事情,這時,規(guī)則就出場了:每個人都可以提報項目,人力成本加上其他成本在1500元以內(nèi)的話,不用經(jīng)過考評審批,填一個項目表,說明一下對試驗結果的預期——比如帶來5個客人之類,然后直接就可以上馬了。這樣就保護了創(chuàng)新不被成見撲滅。
而如果團隊的點子需要超過1500元錢怎么辦呢?比如類似“今夜酒店特價”那個上傳照片功能開發(fā),其中耗費的人力成本就遠遠不止1500元。這時就會要求提出方案的團隊,先做1500元以下的實驗獲得數(shù)據(jù)支持,獲得真實市場反饋,覺得靠譜了,就允許你再花1萬元再做大一些的實驗,再驗證靠譜了,就可以花10萬元來直接試……這樣一輪一輪下來,表面上看是重復做了很多事情,其實是把大跨步的大投入,變成了高速的迭代開發(fā)。一方面可以大量篩選掉很多我們自High但用戶不在乎的點子,另一方面可以讓那些靠譜的點子在一輪一輪測試中更加成熟完善。
聽到這里,大家可能還是會有個疑惑:萬一用戶反饋不好,我怎么知道是這個方案不靠譜呢?萬一是因為我質量不夠好呢?
這里我想舉個《精益創(chuàng)業(yè)》書里面的例子來回答。里面提到一家公司叫IMVU,大家可以把他們理解為3D版的QQ空間,大家可以在里面聊天八卦之類的。這家公司當年,也就是2005年前后的時候,面對一個問題,就是用戶很希望他們提供一個讓人物走動的功能。也就是說,用戶希望能操作自己的3D小人,走到他感興趣的另一個小人那里去搭訕聊天兒。
在10多年前,要開發(fā)一個好的3D小人走路的程序還不是很容易,你要考慮到重力問題,要考慮到身體協(xié)調(diào)性問題,甚至與可能要考慮衣服的褶皺問題……所以他們糾結了很久之后,最后決定:不做走動了,直接讓這人圖片原地消失,再在目標旁邊出現(xiàn)吧。
他們自己覺得推出一個這么粗糙、低質量的功能實在是太讓人感覺羞愧了,都不好意思和別人說。可是,到了年底的時候,這個功能居然是用戶票選“我最愛的功能”,用戶都說“我愛死你們的瞬間轉移功能了!”——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用戶真正在乎的是“過去和她聊上天”,根本不在乎“走路的樣子好不好看”啊??晌覀冊谠O計時卻往往會以為走路的樣子、衣服的褶皺是“質量”,自己自high,殊不知用戶眼睛根本不看這里。
所以說,在我們不理解用戶究竟要想什么的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定義“質量”這個詞的。面對這個不確定性的世界,我們一不要太傲慢自信覺得老子想的就是對的不用試驗,二不要被自己對“質量”的定義束縛覺得不好意思試驗。應該把自己想得傻一點,把要做的事情想清楚一點,把其中不靠譜的地方看清楚一點,一個一個小試驗試著試著來,一步一步摸著石頭過河。這樣,我們才能“走對路”,在創(chuàng)業(yè)的叢林里,這可比“跑得快”重要多了。
(本文作者任鑫“今夜酒店特價”創(chuàng)始人,在顛覆式創(chuàng)新研習社的演講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