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沒有莎士比亞,卻有全球知名的莎士比亞書店。
是的,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恐怕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書店。走出巴黎圣母院,過一座橋,就可以看見位于塞納河左岸的莎士比亞書店。黃色的招牌,深綠色的店面,外頭放著許多書。也許有人親身拜訪后,會有點疑惑于這間書店『世界最美』的贊譽(yù),因為它明明就很老舊,毫無現(xiàn)代書店的整潔明朗之感,但莎士比亞書店獨有的精神氣質(zhì),以及幾十年來它帶來的故事,卻是無法比擬的。
第一代“莎士比亞”,英美文學(xué)家的天堂
“莎士比亞書店”,這個名字曾是全巴黎藝術(shù)家和作家的天堂。第一代莎士比亞書店的創(chuàng)辦人是美國人畢奇女士,1919年她在杜普特朗路上開了最早的莎士比亞書店。書店專營英文為主的書刊雜志,同時也提供借閱,書籍都是印刷質(zhì)量很好的版本,并且體現(xiàn)著畢奇女士的品味,她熱愛現(xiàn)代派作品,還有《查泰來夫人的情人》這樣的禁書。由于店面太小,三年后她把書店搬到歐德翁路上,這間隱蔽在街角的書店很快地成為流連在巴黎的英美作家的聚集地,海明威、喬伊斯、龐德、菲茨杰拉德夫婦都在這里花掉了大把時間討論文學(xué),海明威曾經(jīng)在《流動的盛宴》里描述莎士比亞書店是個“溫暖、愉快的地方,冬天有個大火爐,滿桌滿墻的書籍,櫥窗里的新書,墻上掛滿各個時代偉大作家的照片?!?/p>
二戰(zhàn)期間,德軍占領(lǐng)巴黎,書店被查封。德軍潰敗撤出巴黎時,海明威嚷嚷著要去單槍匹馬解放書店,但因為各種原因,畢奇女士始終沒有將書店重開。
第二代“莎士比亞”,文學(xué)青年的家
好幾年后,另一位美國人喬治·惠特曼取得畢奇女士的許可,在巴黎圣母院對岸,面對塞納河畔的地方重新開起了莎士比亞書店——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莎士比亞書店。他在書店和圖書館之外又加了一個旅店的功能。店里擠出一些地方放了床鋪和簡單的生活用品,接受年輕的作家免費留宿,條件是每天要讀完一本書和在店里面幫忙。書店的規(guī)模持續(xù)擴(kuò)張,每一次擴(kuò)張,喬治一定增加床位。
電影《Before Sunset》的開頭,男主角舉行新書討論會并與女主角相隔九年后重逢的地方,正是莎士比亞書店(而且他當(dāng)時也是投宿在書店閣樓)!后來伍迪·艾倫2011年大獲贊揚的《午夜巴黎》中,我們也能看到莎士比亞書店的身影,它充當(dāng)了男主角在巴黎閑晃時的一個背景。
如果你現(xiàn)在走進(jìn)莎士比亞書店,會發(fā)現(xiàn)它與我們所熟悉的書店不完全相同。里面的書不像一般書店那般整擠地陳列,而是幾乎堆滿整個空間,四周的書架上、中央的桌子上擺滿了書,有新有舊,但這里的每一本書好像都因為在這個書店而煥發(fā)了別樣的光彩。
書店里某扇門上方可以看見這句話:“Be not inhospitable to strangers, lest they be angels in disguise?!保ú灰淠貙Υ吧耍驗樗麄冇锌赡苁翘焓顾鶈萄b的。)這句話完全體現(xiàn)了喬治的想法,莎士比亞書店為熱愛文學(xué)的人在巴黎創(chuàng)造了一個家,一個溫暖、友善、充滿故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