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析“道”“路”“街”這三個字(亦即三個單音詞)的歷時演變。先從字的結構、本義出發(fā)進行分析,進而列舉這幾個詞在古代典籍中的用例,通過語言事實展現(xiàn)其詞義的發(fā)展演變脈絡,揭示同義單音詞形成聯(lián)合復音詞的機制。
關鍵詞:道 路 街 詞義 歷時
“道”“路”“街”都是表達“道路”義的詞,這三個字的字形結構和表義方式不同,發(fā)展脈絡以及構成復音詞的機制也有著各自的特點。本文將從字形、本義、文獻用例及用法等方面闡釋“道”“路”“街”的古今演變脈絡。
一、“道、路、街”之本義
由于我國最早的古文字資料甲骨文中尚無“道”“路”“街”三字,所以本文在列舉古字形時主要依據(jù)金文、篆文,如果構成這些字的部件有甲骨文,本文則列舉甲骨文字形。
1.道
金文“道”字作,字形由、、三個部件構成。,即“行”,《說文》:“人之步趨也?!逼鋵崱墩f文》的解釋是不準確的,“行”在甲骨文中作“”,像四通八達的十字路口,《增韻》:“路也?!边@個解釋是正確的。,即“首”,《說文》:“同。古文也。巛象髪,謂之鬊,鬊卽巛也。”鄒曉麗(2007)認為,“‘在卜辭中多當‘頭講”①;,即“止”,《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說文》的這個解釋是錯誤的,“止”是腳丫子的形狀,是“腳”的象形字?!笆住焙汀爸埂眱蓚€構件描畫出人的頭和腳,與“行”合成一字,表示供人行走的道路?!暗馈钡淖淖鳎鋵嵤墙鹞淖中蔚氖∽?,從辵從首?!墩f文》:“道,所行道也?!倍斡癫米ⅲ骸懊珎髅吭菩械酪?。道者人所行?!薄暗馈奔慈怂凶叩牡缆?。可見“道”的本義就是“道路”。
在古代文獻中“道”使用本義的用例很多。如:
(1)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对姟ば⊙拧ご髺|》
(2)大道甚夷,而民好徑?!独献印の迨隆?/p>
(3)孟嘗君就國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稇?zhàn)國策·齊策四》
(4)從此道至吳軍,不過二十里耳?!妒酚洝ろ椨鸨炯o》
(5)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成語“道聽途說”中“道”的意義為“路”。這一成語出自《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②《漢書·藝文志》中有“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③的描述,其“道”皆表示“道路”的意義。
從以上例句可知,從古至今,“道”的本義一直沒有變。
2.路
金文“路”字作,字形是由和兩個部件構成。,即“腳”,《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保?,即“各”,《說文》:“異辭也。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边@個解釋比較含混,夂,表示有人要行進,有人要阻止,兩兩不相聽從。“足”和“各”兩構件組合表示“供人出行的路”?!奥贰钡淖淖?,承續(xù)金文字形?!墩f文》:“路,道也。從足從各?!倍斡癫米ⅲ骸啊夺寣m》,一達謂之道路,此統(tǒng)言也?!吨芏Y》,澮上有道,川上有路,此析言也。”籠統(tǒng)地說,一路暢通即為道路;如果對道路細加分別,辨析異同,依《周禮》,“澮”上的路謂“道”,“川”上的路謂“路”。據(jù)字體構型來看,其本義就是“道路”。
在古代文獻中,“路”作“道路”義用例很多。如:
(6)厥聲載路?!对姟ご笱拧?/p>
(7)路,旅途也。《爾雅·釋宮》
(8)考百事于朝,問誹謗于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先王疾是驕也?!秶Z·晉語》
(9)遂迷,不復得路。(陶淵明《桃花源記》)
(10)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路”的本義為“供人行走的道路”,“路”是從古至今表達“道路”義最普遍使用的詞,可引申為抽象的“人生之路”“生命之路”等。
3.街
“街”的古文字尚無金文字形可查考,“街”的篆文作,字形是由和這兩個部件構成,像縱橫相交的十字路。,即“行”,十字路口之形,在《說文》中“街”隸屬于行部,《詩經(jīng)》“置彼周行”“遵彼微行”中所表達的“行”即“道路、小路”;,即“圭”,在此,“圭”只作聲符?!敖帧笔窃凇靶小弊中蔚幕A上加了聲符“圭”,意義從“行”?!墩f文》:“街,四通道也。從行圭聲?!庇纱?,“街”的本義為“四路相通的大道”。
據(jù)傳,戰(zhàn)國時期的《墨子·號令》“置署術街,衢街若門”中最早出現(xiàn)“街”字,并從漢代開始盛行此字。以下所引的典籍資料,“街”都表示“道路”之義。
(11)殷之法,刑棄灰于街者?!俄n非子·內(nèi)儲說上》
(12)百里奚歸,辭公孫枝。公孫枝徙,自敷于街?!秴问洗呵铩げ黄堈摗?/p>
(13)街,交道也。(《蒼頡篇》)
(14)街衢相徑。(張衡《西京賦》)
(15)帝幸其家,問起居,入街下車。(范曄《后漢書·桓榮傳》)
由上看來,“道”“路”“街”三字字形雖相差甚遠,但其本義都是“道路”義,各自承擔著表示“道路”義的作用。
二、“道、路、街”詞義發(fā)展演變
古往今來,“道、路、街”三字一直保持本義。同時,這幾個單音詞又構成了一些復音詞。古漢語詞匯發(fā)展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復音詞的大量產(chǎn)生并逐漸占有優(yōu)勢?!暗馈焙汀奥贰睒嬙~能力相對比較強,“街”構詞能力比較弱?!稘h語大詞典》中,以“道”為前綴的復音詞有396個,以“路”為前綴的復音詞有132個,以“街”為前綴的復音詞有71個。因此,“道”“路”“街”三詞各自組合的復音詞就大量產(chǎn)生了。
在發(fā)展過程中,“道”“路”“街”三個詞逐漸演變,三者之間組合成聯(lián)合式復音詞,即“道路”“路道”“街道”“街路”。
“道路”這一復音詞在先秦已經(jīng)出現(xiàn),原義指“供人馬車輛通行的路,兩地之間的通道”。如:
(16)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國語·周語上》
(1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18)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周禮·夏官·司險》
(19)卒有驚事,中軍疾擊鼓者三,城上道路,里中巷街,皆無得行?!赌印ぬ柫睢?/p>
(20)自張材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顿Y治通鑒·唐紀》
“街道”一詞出現(xiàn)得較早的例子,是在宋代。原義指“兩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相對供人馬通行的“道路”來說,“街道”有限制性的條件,即路兩旁必須建有建筑物,比較具體化。如:
(21)擊鼓填街道,傳聲過水濱。(張舜民《聞赦有作》)
(22)無涯逸興不可收,馬蹄慢踏天街道。(邵雍《秋日飲后晚歸》)
(23)金陵街道極寬廣,雖九軌可容。(謝肇制《五雜俎·地部一》)
(24)角聲嗚嗚滿街道,縣官張燈征馬草。(朱彝尊《馬草行》)
相對“道路”“街道”來說,“路道”和“街路”這兩個詞的使用頻率較少?!奥返馈痹x指“道路”,古代文獻中曾有用例。如:
(25)李俊道:“只是無人,不識地境,得一引領路道最好。”《水滸傳·第五九回》
(26)又見路道難行,大有退志?!独溲塾^·第七回》
“街路”原義指“道路、街道”。如:
(27)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jù)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秾O子吳起列傳·第五》
(28)晚從履道來歸府,街路雖長尹不嫌。(白居易《晚歸府》)
由“道”“路”“街”這三個單音詞形成復音詞的特點,也反映出由單音詞結合為復音詞的一些規(guī)律。即單音詞與單音詞之間需存在某種語義或事理上的關系,其中一個表現(xiàn)為兩個單音詞意義相同或相近?!暗缆贰薄敖值馈薄奥返馈薄敖致贰彼膫€復音詞就是由其單音詞具有同義詞、近義詞的關系而形成的。這和“朋友”是由“朋”和“友”兩個單音詞組合成的情況是同樣的。段玉裁注:“周禮注曰:同師曰朋,同志曰友?!薄芭蟆焙汀坝选钡囊饬x相近,都表示人與人之間有交情的關系,因此組合成一個復音詞“朋友”。
三、“道、路、街”三詞之現(xiàn)代用法
“道”“路”“街”三詞在現(xiàn)代一些都市中反映了城市街道走向的地方性差異。如:北京曾經(jīng)以長安街為主要坐標,有“東西為街,南北為路”的說法。山西太原的街道走向也基本遵循“東西為街,南北為路”的規(guī)律。歷史上有些城市有的按照商業(yè)街為坐標,如長春是一座規(guī)劃較早的文化城,其街道東西走向為路,南北走向為街。由此看來用“路”和“街”表示走向是各地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用法,并不是詞本身具有的。
本文從字形出發(fā),探析“道”“路”“街”這三個字的本義及相互間的內(nèi)部聯(lián)系與區(qū)別,并對“道路”“街道”“路街”“路道”這些復音詞的發(fā)展特點進行了分析,總結了兩個同義單音詞形成聯(lián)合復音詞的規(guī)律。
注釋:
①鄒曉麗.基礎漢字形義釋源[M].北京:中華書局,2007:38.
②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180.
③班固.漢書·藝文志·卷三十[M].北京:中華書局,1960:1745.
參考文獻:
[1]鄒曉麗.基礎漢字形義釋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焦泰平.中國道路文化的特征及其研究意義[J].長安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1).
[3]何秋鏞.古代漢語單音詞發(fā)展為復音詞的轉化組合[J].廈門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1).
[4]盛九疇.漢語由單音詞漸變?yōu)閺鸵粼~的發(fā)展規(guī)律[J].學術論壇,
1983,(5).
[5]周偈瓊.《說文解字》道路行走義字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
學位論文,2010.
[6]吳丹.上古漢語“道路”類詞語研究[D].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3.
(陳照蓉 山西太原 山西大學文學院 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