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軍
如何引導孩子為他人著想?
江蘇如皋一讀者來信咨詢:兒子快4歲了,我發(fā)現(xiàn)孩子缺乏為他人著想的習慣,很擔心他長大以后成為一個自私的人,請問我該如何引導孩子為他人著想呢?
答:根據(jù)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兒童心理學理論,2-7歲屬于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處于社會的自我中心狀態(tài)。他們已經(jīng)能夠區(qū)別自己和其它物體,但是還無法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只能以自我中心,從自己的角度觀察和描述事物。因此,深信他人的想法一定與自己相同,不愿采納與自己不一致的意見。這一特點并不能說明兒童的本性是自私的,而只是表明兒童思維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性特點。隨著人際交往的增加,這一現(xiàn)象會逐步得到改善。
您孩子的表現(xiàn)非常符合其年齡特征,很正常。不過,為防止孩子將來過分自私,你還要教孩子學會分享。唯有分享,能制約孩子的過分自私;唯有分享,才能促進孩子盡快走出社會交往中的自我中心。
當然,分享也不是沒有原則的。分享是和他人的融合,但與人交往不僅需要融合,同時也需要保持自我的獨立。其實,學會分享不僅是防止孩子過分自私的方法,還是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體現(xiàn)。具體要注意以下幾點:
1.鼓勵孩子多參與人際交往活動。比如讓孩子邀請同學、伙伴到自己家里玩,也支持孩子到同學家玩等。
2.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要教孩子說一些基本的禮貌用語,比如“謝謝”“對不起”之類;要教孩子學會使用身體語言,比如握手、擁抱等;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禮讓的習慣,《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中有一些好的禮讓文化,家長可以甄選之后向孩子灌輸并長期培養(yǎng)。
3.教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F(xiàn)在有不少孩子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顯得很自私,其實是他們的控制能力太差。比如,孩子非常想要一個東西,這很正常。但是,一看見就過去搶,這就不正常了。家長平時可以用延遲滿足的方式培養(yǎng)孩子控制欲望的能力。
家長要不要陪孩子寫作業(yè)?
安徽合肥一讀者來信咨詢:我女兒上小學4年級,一直以來寫作業(yè)都是有我們陪在旁邊的,最近聽有的家長說應該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yè),家長不能陪,請問家長到底要不要陪孩子寫作業(yè)呢?
答:老師教學有一句行話,叫“教是為了不教”。同樣,家長“陪是為了不陪”。如果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沒有建立起來,家長就完全撒手不管,那孩子的學習什么時候才能走向正軌呢?如果家長的陪伴不是以引導孩子獨立完成作業(yè)為目標,那么,家長的陪伴就是一種禁錮——禁錮孩子的成長。
您的孩子已經(jīng)上4年級了,完全應該獨立完成作業(yè)了。但是,如果您忽然間放手,完全不陪她了,孩子就會無所適從,也不行。在此建議您用漸隱法進行過渡:
第一步,媽媽坐在旁邊指導或監(jiān)督女兒寫作業(yè);第二步,媽媽坐在同一房間看書或織毛衣;第三步,媽媽坐在同一房間但偶爾會離開;第四步,媽媽坐在同一房間但經(jīng)常悄悄離開;第五步,媽媽在客廳或廚房做家務;第六步,女兒獨自在房內(nèi)學習。
說了如何不陪之后,我們再說一下如何陪。我認為,家長在輔導孩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親子關系大于學習興趣原則。家長在輔導孩子時,和孩子的關系一定要融洽。輔導孩子學習的時候,心情一定要放松和愉快,要感到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享受。否則,孩子本來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一點學習興趣,也會因為親子關系的緊張而消失殆盡。
2.學習興趣大于學習習慣原則。這里不是說習慣不重要,而是要學會用興趣來引導孩子的習慣。孩子沒有學習興趣的話,一味要求孩子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會事倍功半。
3.學習習慣和能力大于課本知識原則?,F(xiàn)在有許多小學生在家里學習的時候存在著一些不良習慣,例如,一心二用、效率低下、書寫不整潔、缺乏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等,這些學習習慣上的問題,家長都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家長適當?shù)呐惆榫惋@得尤為重要了。
(作者系中國教育學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編輯 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