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社會發(fā)展的一面鏡子,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芭疂h子”一詞的出現(xiàn)和傳播也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本文試圖推源溯始,追索“漢”“漢子”和“女漢子”的演化過程?!皾h”“漢子”在不同時期的所指并不一樣,其感情色彩也因國力的變化而變化。“女漢子”一詞的出現(xiàn)是語言內(nèi)部原因和社會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內(nèi)部原因主要是語言的能產(chǎn)性和大眾的求新心理;外部原因主要是社會的發(fā)展和媒體的催化。
關(guān)鍵詞:“漢” ?“漢子” ?“女漢子”
一、引言
2015年春晚語言類節(jié)目《喜樂街》中“女神”和“女漢子”的爆笑金句受到大批觀眾的喜愛和追捧。雖然近年來關(guān)注“女漢子”的文章已經(jīng)不少,但大部分都從社會角度關(guān)注這一現(xiàn)象,研究其歷史演變的文章并不多。本文主要探究“女漢子”的詞義源流以及該詞出現(xiàn)的內(nèi)外原因。為了更好地理解“女漢子”一詞的演變過程,本文將涉及“漢”“漢子”的來源與演變介紹。
(一)“漢”的來源與演變
“漢子”的“漢”最初并無民族、性別之分。
漢元年(前206年)12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18個諸侯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這18個諸侯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因此,“漢”在歷史上最初作為劉邦的國號出現(xiàn)。自南北朝起,由于各民族之間互通往來日益增多,外族人稱中原人為“漢人”,自此,“漢”便衍生出“民族”之義。白居易《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狈Q唐明皇為“漢皇”,此處指民族。
(二)“漢子”的出現(xiàn)及其演變
通過語料庫檢索發(fā)現(xiàn),“漢子”較早的用例出現(xiàn)在《北齊書·列傳第十五魏愷》中。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年間,魏愷被任命為出使陳國使的副官。后遷青州長史,可他固辭不就。宰相楊愔告訴文宣帝,文宣帝大怒,對楊愔說:“何物漢子,我與官,不肯就!明日將過,我自共語?!边@里 的“漢子”指男子,此處含有貶義色彩,大概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不識好歹的家伙”。唐代詩僧寒山所著詩句“碌碌群漢子,萬事由天公”中的“漢子”也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漢子”的貶義色彩逐漸弱化而成為男性的代名詞。如:
(1)今人謂賤丈夫曰漢子。(陸游 《老學(xué)庵筆記》)
(2)回路歸家,正行間,只見一個漢子,頭上帶個竹絲笠兒,穿著一領(lǐng)白段子兩上領(lǐng)布衫,青白行纏扎著褲子口,著一雙多耳麻鞋。(宋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3)那兩個漢子急待向前,被武松大喝一聲,驚的呆了。(明初 施耐庵 《水滸傳》)
(4)崔待詔生死冤家:“可煞事有斗巧,方才開得鋪三兩日,一個漢子從外面過來,就是那郭排軍?!保髂?馮夢龍 《警世通言》第八卷 )
(5)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攏來了:有駝背的老人,筋肉結(jié)實的壯年漢子,頑皮的小孩,以及穿著紅綠衣褲的婦女。(楊朔 《昨日的臨汾》)
“漢子”的另一層為人熟知的意思是女子對自己“丈夫”的稱呼。這一意義從明清時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形成并沿用至今。如:
(6)潘金蓮道:“恁有錢的姐姐,不賺他些兒是傻子,只象牛身上拔一根毛。你孩兒若沒命,休說舍經(jīng),隨你把萬里江山舍了也成不了的。如今這屋里,只許人放火,不許俺們點燈?!蠼懵犞?,也不是別人。偏染的白兒不上色,偏你會那等輕狂百勢,大清早晨,刁蹬著漢子,請?zhí)t(yī)看。(明 《金瓶梅》 第五十八回 《潘金蓮打狗傷人 孟玉樓周貧磨鏡》)
(7)那些女人后面都跟著自己的漢子,掮著一把傘,手里拿著一個衣包,上了岸散往各廟里去了。(吳敬梓 《儒林外史 (上)》)
(8)姑不與若爭,汝漢子來矣。(蒲松齡《聊齋志異·小翠》)
不管“漢子”一詞在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指代男性的意義始終沒有變。而且由于男性在社會上的地位一直較高,“漢子”一詞也被賦予了“英雄,性格獨立,勇氣過人,堅強”等意思。如:“好漢”“男子漢”“綠林好漢”“硬漢”等。
二、“女漢子”一詞的出現(xiàn)
“女漢子”一詞最初是由名模、主持人李艾在微博上發(fā)出名為“女漢子的自我修養(yǎng)”話題后,迅速在網(wǎng)上走紅的?!芭疂h子”一詞主要用來形容那些外表是女性但性格純爺們的姑娘。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女漢子”的定義和語義構(gòu)成:
女漢子:[-男子] [+男子氣概]
在網(wǎng)絡(luò)上,很多人對表示女性的英文單詞“woman”“female”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解構(gòu)。一條橫杠把wo和man分開,說明它具備“man”的特點。把“female”拆成fe和male,(fe“鐵”的化學(xué)簡稱),指有著鋼鐵般堅韌意志的“男人”。從詞義上看,“女漢子”首先強調(diào)的是女性,然后是“漢子”,實際上表達的是“像男人一樣的女人”,但是又強調(diào)不同于男人的女人。因此,“女漢子”是指一般行為和性格向男性或中性靠攏的一類女性。形容女性可能具有言行粗魯,個性豪爽、不拘小節(jié)、獨立、不怕吃苦、脾氣暴躁,不太注重個人形象,缺少女人味等大眾認為女性不應(yīng)擁有的特質(zhì),是一個時褒時貶的網(wǎng)絡(luò)語言。(綜合百度百科和“女漢子”貼吧的內(nèi)容和觀點)
“女漢子”雖是新詞,但其表達的意義并不新?!敖韼接⑿邸薄敖韼巾毭肌薄芭泻澜堋薄芭姓煞颉薄芭畯娙恕薄拌F娘子”等類似的表達早已出現(xiàn)。
最早把女性歸為“漢子”的是施耐庵的《水滸傳》,108條好漢的故事廣為流傳,其中有3名女性“好漢”。即:
母夜叉孫二娘(第103條好漢),在孟州道十字坡與張青開酒店賣人肉,專干殺人奪貨的勾當(dāng);母大蟲顧大嫂(第101條好漢);一丈青扈三娘(第59條好漢)。
“女漢子”出現(xiàn)的最早書證大概是1992年《發(fā)生在中南海的“反革命案”》一文。文中說,“幾乎同時,一下子跳出四個漢子似的女人,這幾個人一擁而上,七手八腳,幾下子就把嚴慰冰從頭到腳,剝得幾乎‘暴露無遺了,僅剩三角褲衩、背心。這四條女漢子對嚴慰冰僅差開腸破肚的搜查,使她被侮辱的想哭,想喊,想罵人!”這里的“女漢子”具有貶義色彩,指兇惡、無理的女子。其感情色彩初期帶有貶義,后來逐漸趨于中性化。如:
(9)“女漢子”攜白酒登機過安檢遭拒一口氣喝光半瓶(網(wǎng)易 2014-1-9)
現(xiàn)在則是中性偏褒義了。如:
(10)三八調(diào)查:過半數(shù)受訪者認為“女漢子”是褒義詞。(《惠州日報》2014-03-07)
由此可見,“女漢子”作為新詞正備受大家追捧,其詞義呈明顯擴大化的趨勢。
三、“女漢子”一詞出現(xiàn)及走紅的原因
“女漢子”一詞走紅絕非偶然,它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有內(nèi)因也有外因。
(一)語言的能產(chǎn)性
能產(chǎn)性(productivity)也稱為“創(chuàng)造力”(creativity)(Chomsky,1968)。John Lyon把它定義為:“The ability that we all have to construct and understand an infinitely large number of sentences in our native languages,including sentences that we never heard before.”語言的能產(chǎn)性,是指人們總是能夠運用有限的語言手段通過替換和組合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新的話語來。人們可以理解或說出從未說過或聽到過的句子。“女漢子”的組合方式為:“女”+“漢子”?!皾h子”本來特指男性,現(xiàn)在在表達男性色彩的“漢子”前加“女”,用來指代性格剛強的女性。由于“男”“女”在詞性上屬于區(qū)別詞,因此“女漢子”并不會給人們造成性別上的混淆。類似的詞語有:“男閨蜜”“男偽娘”“萌漢子”“男妹子”“男保姆”“男護士”“女工程師”等。
(二)語言求新
雖然歷史上有類似的表達,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詞被慢慢地淘汰了,然而類似的社會群體卻一直存在,這就為新詞的出現(xiàn)提供了動機。
1.“巾幗英雄”VS“女漢子”
“巾幗英雄”一詞,在現(xiàn)代人聽來大都會想到花木蘭一類的古代女將士,用來形容現(xiàn)代女性,有時代距離感。
2.“男人婆”VS“女漢子”
“男人婆”也叫“野姑娘、假小子”,指外貌和性格都很男性化的女人,泛指那些缺乏女人味、外貌和內(nèi)心都比較粗獷的女子,指稱別人時一般用作貶義。“女漢子”通常指個性豪爽、頭腦靈活、獨立自強、個性顯著的女性,兼有女性的外貌和男性的氣魄,集美艷與霸氣于一身。語義特征分析為:
女漢子:[+女子] [+男子氣概] [-外貌男性化] [-貶義]
男人婆:[+女子] [+男子氣概] [+外貌男性化] [+貶義]
這也是“女漢子”較之于“男人婆”更能夠流傳開來的原因。
3.“女強人”VS“女漢子”
“女強人”,百度百科給出的定義是指才能出眾、精明干練的女性,也是對專注事業(yè)并獲得成就的女性的一種稱呼??赡墁F(xiàn)實中專注于事業(yè)的女性不少,但能成功的畢竟是有限的。不僅如此,據(jù)廣東一家媒體調(diào)查,當(dāng)?shù)亟懦傻呐圆辉府?dāng)“女強人”,并且非常反感這個稱呼。北方某婚戀網(wǎng)站調(diào)查顯示:85%的“女強人”婚姻不幸福,要么離異、要么長期單身,男人最不愿意娶的十類女性當(dāng)中,“女強人”名列前茅。一個“強”字,給異性帶來無限的壓力,這些原因都決定了“女強人”的受眾范圍有限,遠不如“女漢子”。
4.“鐵娘子”VS“女漢子”
“鐵娘子”一般用來稱呼政界的女強人,早年常見于傳媒報道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新聞?!芭疂h子”相對于“鐵娘子”,調(diào)侃的意味更濃,獨立自主的意味弱了一些,這也是“女漢子”一詞得以流行的原因之一。
(三)社會發(fā)展
21世紀以來,知識經(jīng)濟和信息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企業(yè)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心思細膩、辦事認真、親和力強等女性特質(zhì)使女性在某些崗位大顯身手,與男性一決高下。于此同時,女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在職場上經(jīng)常承擔(dān)和男性同樣的職責(zé),面臨同樣的壓力,使得女性不得不變得自主、獨立起來。同時,在家庭中承擔(dān)著生兒育女的重要職責(zé),為了兼顧家庭和工作,女性不得不變得堅強、勇敢起來。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大多數(shù)家庭只有一個子女,女孩子從小就被灌輸“女兒當(dāng)自強”等價值觀念。加之社會男女比例的失調(diào),大量“剩女”的出現(xiàn),這些都要求女性在獨處的時候能夠自己換電燈,外出旅游自己扛行李。而與此同時,卻沒有一個詞能夠很好地形容這一類女性,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給原本具有性別識別色彩的“漢子”一詞重新定義,和“女”組合起來形成“女漢子”一詞來填補這一空缺。
(四)媒體的催化
“女漢子”一詞能夠快速流傳開來,也得益于網(wǎng)絡(luò)媒體的催化。網(wǎng)絡(luò)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著僅次于吃飯睡覺的重要角色,這也使得網(wǎng)絡(luò)在新詞出現(xiàn)和傳播的過程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一些網(wǎng)絡(luò)媒體為了吸引眼球,特意用“女漢子”作為噱頭來獲取利益。2010年5月13日,第63屆戛納電影節(jié)在法國戛納開幕,中國影星范冰冰身穿改良龍袍走紅毯,自此便留下“范爺”一稱。2013年,湖南衛(wèi)視的親子互動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小嘉賓“森碟”,由于遺傳父親田亮的運動天賦而被觀眾稱為“風(fēng)一樣的女漢子”。除此之外,一批以“女漢子”形象為主題的影視劇收視率飆升,《抹布女也有春天》《辣媽正傳》《槍花》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直爽、率真、堅強、獨立的“女漢子”形象,受到青年女性的追捧。明星、偶像對于青年女性的角色認同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群眾盲目跟風(fēng),再加之明星效應(yīng),“女漢子”一詞迅速走紅。
四、結(jié)語
本文通過語料庫分析,追溯“女漢子”一詞的演變過程,由最初的“漢”到“漢子”,再到今天的“女漢子”。據(jù)此分析了“女漢子”一詞出現(xiàn)的原因:既有語言的內(nèi)部原因——語言的能產(chǎn)性和語言求新心理,又有社會大環(huán)境、媒體催化等的外部原因。用成分分析法和對比方法探討了“女漢子”出現(xiàn)并被大眾接受的原因。由此反映出語義成分的變化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是成正比例關(guān)系的,即詞義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同時也進一步說明了網(wǎng)絡(luò)詞匯形成的基本機制:語言的內(nèi)外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參考文獻:
[1]Bloomfield,L.Langua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2]Chomsky,N.Language and Mind[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68.
[3]Jourdan,C.,Tuite,K.Studies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4]Lyon,J.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M].London:Cox and
Wyman Ltd,1988.
[5]Nida,E.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Meaning[M].The Hague:
Mouton,1975.
[6]陳述.漢子漢兒說[J].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1986,(1).
[7]崔新穎.淺談新詞“女漢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14,(3).
[8]馮雪冬.糾結(jié)的漢子[J].語文建設(shè),2012,(2).
[9]姜艷艷,楊馥綺.也說“女漢子”和“男閨蜜”[J].雞西大學(xué)學(xué)
報,2014,(11).
[10]孟德騰.“女漢子”走紅探因[J].語文建設(shè),2014,(10).
[11]孫艷艷.女漢子的符號意義解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4,
(7).
[12]王帆,冉華.淺論“女漢子”的文化語義與傳播學(xué)價值[J].新
聞世界,2014,(4).
[13]汪榕培.詞義變化的社會和語言原因[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
1997,(3).
[14]王偉.女漢子:多義的建構(gòu)[J].當(dāng)代青年研究,2014,(6).
[15]吳俊芳.論英語詞義變化的外部與內(nèi)部原因[J].長春教育學(xué)院
學(xué)報,2013,(29).
[16]鄭燕芳,路寶君.女漢子的語義特征及其社會流行意義分析
[J].名作欣賞,2014,(6).
[17]周曉琳.淺談漢語網(wǎng)絡(luò)詞匯的主要構(gòu)詞方法[J].揚州教育學(xué)院
學(xué)報,2014,(1).
[18]鄒冬.從社會角色的角度看當(dāng)今社會的“女漢子”現(xiàn)象[J].才
智,2013,(3).
(仝卓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