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飛
我擔任代課老師,給北大本科生上“編輯與出版”一課時,作為一個出版從業(yè)者和評論者,我愿意給學生盛情推薦自己看過且留下較深印象的圖書,叮囑他們結合課本上的專業(yè)知識去研究和品咂,然后在課堂上向其他同學呈現(xiàn)該書內(nèi)在和外在的美好之處。一學期下來,竟然有不少獲得過“中國最美的書”獎項的優(yōu)質圖書被同學們庖丁解牛般地細細研讀析賞。他們稚嫩但充滿熱望的探究反而讓我陷入深思:最美的圖書應該長什么樣,具備怎樣的質素?一本書,究竟需要怎樣的品相才能深深打動越來越挑剔的讀者和專家?
如果說,在任何一本書里,圖和文都需要雙管齊下,各司其職,聯(lián)袂呈現(xiàn)一本書的極致之美,那么,《遺忘海:跨界藝術筆記》(以下簡稱《遺忘海》)里的文字,就沒有其他書里的同類那么疲累和喧囂——在這個三百多頁的“紙張集合體”里,文字自然仍是貴重的,高雅的,不可或缺的,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又得悄悄讓位于圖像的敘述功能,與一張張經(jīng)過悉心處理的圖像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地共同敘事、抒情抑或議論。
因此,《遺忘?!防锏奈淖趾蛨D像,是協(xié)奏曲里的小提琴和鋼琴,不是單方面的獨奏、哀鳴,抑或自說自話,而是尋求和諧之音;同時也是磅礴的海浪,緊緊地咬合海邊的沙灘或礁石,試圖通過這種碰撞,把來自生命和記憶之海深處的聲音準確地傳遞給每一個在岸邊賞景的人。任何一個只偏向于欣賞文字或者圖像的讀者,其實都無法回避另一方的輔佐和旁證。翻開此書,如同來到一汪神秘莫測的由往事和記憶充斥著的海邊,撲面而來的是夾雜著魚腥味的空氣——信手翻來,有獨立成篇的文字,可看不到幾頁之后,又會墮入幽藍幽藍的滿頁關于大海的意象中去。
當然,與純粹的圖文書略有不同,《遺忘海》里的圖像并不喧賓奪主,輕易地搶去文字的風頭,甚至影響讀者的觀瞻,它們只是保持著極為難得的低調,有種深藍深藍的神秘感,盡管一再地拍打記憶的海岸,但永遠不會改變海岸線原有的面貌,也不會影響文字本身的記錄功能。
封面上的書名,不僅采用了書寫體,還使用了凹凸印,仿佛是人們在沙灘上留下的深深淺淺足印,是抹不去的往事和記憶的深刻印跡,讀者閉上眼,如盲人般摩挲著那些凹凸,就能通過三個簡單的字與往事之間展開對話。
在重點的段落中,設計者又采用暈染的手法,特意讓某些文字呈現(xiàn)出被水浸泡的觀感和觸感。這不得不讓人突發(fā)好奇:究竟是往事的海水撲溯了它們,還是當事人的淚水濡濕了它們?
全書最具匠心巧思的是某些插頁的設計,在這些書頁中,我們可以看到書寫體的字與各種底色的紙張之間的媾和和襯映——文字要么被鋪陳在一片素白的紙張上,孤零零地嘮叨著;或者是在一片黑色里,突兀而鮮明地煢煢孑立;再看章名頁,深藍底色的紙張呈現(xiàn)出一種高冷姿態(tài),反白的字如一片汪洋大海中突出來的礁石,既保持了尖銳的脫離感,又與周遭的海水始終融為一體,不棄不離;另有一些彩頁采用的是古法曬藍圖——一種在近些年被出版印刷行業(yè)漸漸淡忘的古早印制方式,再加上某些黑白灰處理的圖頁,配以精致的手繪圖抑或詩句一樣的斷章,就像沙灘上若隱若現(xiàn)的足跡,讓文字背后潛藏的故事和心情逐漸得以視覺化,又不失氤氳、曖昧的情調……要么對立,要么融為一體,文字和各種顏色的紙張之間,便締結出復雜而奇妙的“互文”和互為語境的關系。
封套、折頁、繪圖、精致手工……從工藝上來說,《遺忘?!穾缀跤蒙狭水斚聢D書的一切流行包裝手段。究竟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還是內(nèi)容大于形式,這樣的爭論放在這本書中并無多大意義。總之,當我們捧讀這樣一本賞心悅目的圖書,記憶被拉回內(nèi)心里的往事之海濱,泛潮的豈止是眼眶本身?書中某些彩頁的紙張,我叫不上名,但是非常類似20世紀80年代鄉(xiāng)村小店里用來包紅糖、零食之類的那種包裝紙,有種家常的味道。雖然流年似水,但是,紙終究是紙,既包不住火,也拎不起水一樣的往事。
既來源“紙”,又高于“紙”,一本書的厚薄、深淺之間,自有生命、體驗、感悟、記憶翻滾、糾結、漫漶如波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