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蕾蕾
【摘 要】 11月在江蘇省昆山中學召開的蘇州市歷史學會年會暨教學探討會上,該校徐永琴老師開設公開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該課以“漸進的民主之路”為主線,引入大量史料,通過引導學生對史料的分析解讀,重現近代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及特點。筆者觀摩學習后就史料教學闡發(fā)感悟,經過反思提出個人建議,最后結合實際教學進行課堂實踐。
【關鍵詞】 史料教學;歷史課堂
隨著歷史新課程的推出,中學歷史課堂上,辯論、互動、角色扮演等,配合著多媒體手段,讓人眼花繚亂。相較之下,對深刻厚重的歷史問題本身的研究,則略顯蒼白。筆者認為,優(yōu)秀的歷史課首先必具歷史性,這是歷史課堂最該堅持的本真。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圍繞教學重難點合理選擇和運用史料,營造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對一窺歷史的本真。徐永琴老師《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是史料教學的一次成功實踐。本文試結合該課,談談筆者的一點認識。
一、史料教學的觀摩感悟
1.圍繞問題搜集史料。梁啟超曾說:“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笨梢娛妨鲜茄芯繗v史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恰當的史料選擇有助于突破歷史教科書編纂的局限性,最大限度的還原歷史真實面貌,為歷史問題的解決提供科學依據。徐老師在講解“民主完善”一節(jié)時,圍繞“責任制內閣的形成”這一問題,首先以選擇題的形式設疑:
1689年,英國議會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須召開一次議會,每屆議會任期不得超過3年,國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決。直到1694年,出于對外戰(zhàn)爭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簽署了此案?!稒嗬ò浮芬彩窃凇肮鈽s革命”發(fā)生后一年余在議會通過的。在此期間,國王還在與貴族討價還價。說明當時的英國
A.君主立憲制度還有待完善 B.議會集體領導對國王負責
C.封建君主專制體制在延續(xù) D.國王個人的意志決定立法
學生依據材料做出判斷:A。徐老師設疑:那么該如何完善英國君主立憲制呢?然后展示以下精簡史料:
1721年掌控錢袋子的財政大臣沃波爾主持內閣會議。他一方面爭取內閣行動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努力尋求議會下院多數的支持。
1742年,沃波爾遭議會否決后被迫辭職,調整補充了個別閣員。
1746年喬治二世否決了時任首相亨利?配蘭的提案,導致配蘭率領全體閣員集體辭職。
1781年末,康華利在約克鎮(zhèn)率軍投降的消息傳來。1782年諾思下臺,原內閣中,除2人之外,其他13名閣員一起離開政府,這又構成了新的憲法慣例。
1783年,年僅24歲的小皮特出面組閣,議會提出不信任案,小皮特別出心裁地解散議會,宣布進行大選,結果政府取勝,一百多名反對派議員落選,換上了小皮特的人。
1834年,皮爾在議會多數議員反對的情況下領命組閣,他仿效小皮特的做法,提前解散下院,重新選舉。但在新選出的議會中,皮爾仍未獲得多數,皮爾內閣被迫辭職。
史料言簡意賅,短短三百余字的史料足以使我們理解責任制內閣形成過程及英國民主政治的漸進性、靈活性等特點。
2.針對問題解讀史料。局限于篇幅等因素,現行的歷史教科書只能節(jié)選某些特定時期具有特定意義的典型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等內容讓學生得以了解那個時代歷史發(fā)展的特征。比如人教版教材中本課關于“1832年議會改革”部分的文字表達運用了概述性、結論性的語言,學生不易理解議會改革的原因及影響。于是徐老師針對該問題引入史料:
1832年議會改革前的英國議會代表制……許多原來的城市雖然已變成杳無人煙的荒村,從而被稱為“衰敗的市鎮(zhèn)”,但仍有權選派代表出席會議,而新興的工業(yè)城市雖人煙稠密,卻沒有取得選區(qū)的地位,無權派代表參加會議。……另一方面剝奪了新興城市居民的選舉權。
老師引導學生解讀史料: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解讀史料得出結論:材料反映英國議會選取分布不合理、新興工業(yè)城市居民沒有選舉權等現象;說明英國議會制度不適應工業(yè)革命英國經濟的發(fā)展,需要進行改革。
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設置,老師引導學生運用“由表及里”的探究策略解讀史料,提取有效信息。
而在解讀以下史料時,徐老師直接設置問題:請結合所學內容分析19世紀40年代英國廢除《谷物法》和《航海條例》的主要原因,并談談你對英國議會改革和工業(yè)發(fā)展關系的認識。
1838年在曼徹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眾參加其活動。1846年,議會在社會壓力下終于廢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廢除了實行近兩個世紀的《航海條例》,貿易自由代替了保護主義。1846~1849年英國取消了大約200種商品的進口稅。這些政策大大幫助了英國工業(yè)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糧食進口增加,價格下降,促進了英國工業(yè)的更大發(fā)展。
學生一時難于下手,徐老師就引導學生解讀史料,提示時間信息、“工人群眾參加”、“貿易自由”、“促進工業(yè)更大發(fā)展”等關鍵詞。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概括,得出“原因”:工業(yè)革命基本完成;工業(yè)資產階級分享國家政權;工人群眾的支持?!罢J識”:工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英國議會的民主化;議會民主化進程的加速又促進了工業(yè)的更大發(fā)展。
師生解決問題依賴于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問題的解決既是史料研讀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途徑,整個過程體現了“論從史出”的意識。
3.依托史料重現歷史。史料是對教材內容的補充,能夠拓展歷史知識,把學生帶進歷史的時空,從而引發(fā)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并運用史料來印證課本中的結論。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有親身感受的情感體驗,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對歷史問題的看法。
在幫助學生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下各項權力的運行情況時,徐老師配合圖解,別出心裁地口述“亞羅號事件”這一史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呈現矛盾:首相巴麥尊提議發(fā)動對華戰(zhàn)爭,對此內閣、維多利亞女王、議會各方可能的態(tài)度。現行的人教版教材沒有提及“亞羅號事件”,所以學生并不了解其與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關系。學生各抒己見,特別是對女王的態(tài)度爭論激烈。最后徐老師一語道破“亞羅號事件”發(fā)生在1856年,學生恍然大悟:哦,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了!
教師依托史料重現歷史,創(chuàng)設學生獨立思考的全新問題情境,學生被置于新史料、新問題、新情境的挑戰(zhàn)之下,學著用歷史的眼光審視問題,在辨析歷史事件的過程中獲得歷史思維的成就感。
二、史料教學的建議反思
通過對本課的觀摩、總結和反思,筆者認為就史料教學的實踐運用上還可注意以下兩個原則:
1.科學嚴謹性。梁啟超說:“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可言?!毙炖蠋熯x擇的史料本身不存在真實性方面的問題,但是需要注明出處,這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該段史料的來源、作者,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材,也可以向學生傳遞科學嚴謹、求真務實的治學態(tài)度。比如關于議會改革的史料應注明出自劉宗緒的《世界近代史》。
2.靈活多樣性。史料形式多種多樣,文字史料、實物史料、音像史料等,各具特色和優(yōu)勢。所以在不偏離教學主題的前提下,可以靈活運用。比如在處理“亞羅號事件”后英國各方態(tài)度時,可以選擇用巴麥尊、英女王等圖片史料取代文字描述,這樣既可以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又能開拓學生眼界,更可以進一步增加史料的可信度和真實性。
三、史料教學的課堂借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苯Y合徐老師這節(jié)課的感悟反思,筆者在設計處理人教版必修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一節(jié)“一戰(zhàn)后民族資本主義迅速蕭條的原因”這個問題時,首先圍繞該問題搜集了相關史料:
史料一:張謇語:“以國家之強,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yè)、教育;而彌縫其不及者,惟賴茲善?!?/p>
史料二:自1899年投產至20世紀30年代初,大生紗廠的管理機構比較簡單。紗廠設總經理一人,經理之下設四位廠董,分別主管著各主要部門。工頭是一號工人,實際上負責生產監(jiān)督。工頭手上握有調罰工人的大權,由此仗勢勒索普通工人便是經常之事。
——以上均節(jié)選自《大生系統(tǒng)企業(yè)史》 江蘇古籍出版社
史料三:1925年,大生資本集團終因資不抵債,停產的厄運降臨。大生資本集團向雄心勃勃的江浙財團提出清資還債。當年7月,由上海方面的中國、交通、金城、上海四行和永豐,永聚錢莊組成債權人團,全部接管了大生廠。
——《張謇傳》,作者:劉培林 張德義,出版:江蘇文藝出版社
教師在課堂上展示史料一,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分類解讀,了解張謇在致力發(fā)展實業(yè)的同時還熱心社會公益和公共設施建設。
教師繼續(xù)展示史料二、三,學生依據課外史料,批駁地論證“一戰(zhàn)后期民族資本主義蕭條的原因”不能簡單地歸為教材觀點“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最后學生依托史料,重現真實的歷史:張謇企業(yè)在一戰(zhàn)后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興辦實業(yè)、過度擴張規(guī)模的同時,在公共事業(yè)上大量投資,這種沒有利潤的投資使張謇企業(yè)在資金上捉襟見肘;企業(yè)債務沉重,在管理上又存在著管理漏洞;最后江浙財閥以控股的手段導致張謇企業(yè)走向衰落。
借用許紀霖教授的名言:“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可以改變我的課堂?!备咧袣v史課堂必須堅持的本真就是對歷史問題的探究。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某一歷史問題,多種方式搜集史料、全面科學辨析解讀史料,把史料為證據重現歷史本來面貌,最終探尋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歷史無法改變,但史料教學下的歷史課堂卻可以變化無窮、異彩紛呈。
【參考文獻】
[1]錢乘旦 許潔明.《英國通史》,
[2]任世江.《編余雜俎》
[3]衛(wèi)春回.《張謇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版
[4]行人.《張謇傳狀元大實業(yè)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