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清箭
參加工作的第二年,我?guī)Я怂哪昙壍陌嘀魅巍?/p>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我發(fā)現(xiàn)班上有一位女生阿芳(同學們都這樣叫她)很“特殊”,她上課從來不發(fā)言,課間的時候,她總是靠在走廊的墻柱上,目無表情的注視著操場上做著各種活動的同學們,自已從來不參與其中,好象這一切都與她無關,行為盡顯出孤獨的個性。出于職業(yè)的要求,我先是找她來談話,但讓我意想不到的是,無論我說了多少話,她都只字不語。職業(yè)的敏感讓我感覺到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孩子,于是我充滿希望地對該生進行了家訪,希望從家庭環(huán)境中去了解和判斷其性格形成的原因而對她進行轉變。但意料之外的是在家訪的過程中我并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也就是說,她在家中的表現(xiàn)與一個平常的孩子一樣,完成作業(yè),與父母交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家長也沒有感覺到她的不同。
無奈!我只好把這個同學的情況與同事作了交流,但同事的意見對我的幫助也不大。面對這種情況,我只好把轉變該生的做法放一放,一面專心于自己的教學工作,一面等待教育時機的到來。
我所任教的學校地處農(nóng)村,夜晚經(jīng)常性停電。但由于有住宿生,學校一般都組織住宿生晚上在教室自習,沒有電的時候,讓學生點蠟燭完成一些作業(yè)和做自己喜歡的事。
今晚的夜自習沒有電!
自習鈴響過后,我走進教室掃視了一下,發(fā)現(xiàn)有好些同學沒有蠟燭,面前一片黑暗,坐在座位上小聲說著話。同時我發(fā)現(xiàn)阿芳的桌子上也沒有蠟燭,她的同桌雖然有,但并沒有給她借光。這時我想到自己辦公桌的抽屜上還有幾段蠟燭頭,于是回到辦公室取來,分發(fā)給沒有蠟燭的同學,一桌共用一段(那時學生的課桌是長條形的,一張桌坐兩名學生)。我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先把第一段分發(fā)到阿芳的面前,并動作示意她去旁邊點亮。沒想到她竟然坐著沒有動,也沒回答,也沒伸手拿蠟燭。其他分到蠟燭的桌子都陸續(xù)點亮了??吹竭@個樣子,我也沒說什么,而是有意離開教室回避一下。
大概過了一分多鐘,我重新回到教室,剛走到教室門口,抬眼之間,我就發(fā)現(xiàn)阿芳的桌子上亮著燈,而她在專心地寫著作業(yè)。這雖然是我想看到的結果,但也確實讓我意外,腦中不停在想: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更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我驚喜地看到,那個老靠墻柱的阿芳竟然與同學們一起在活動,并不時發(fā)出天真爛漫的嬉笑聲。同事們也注意到了這點,問:夏老師,你是用什么方法讓阿芳變了一個人??!而我只能是含笑不語……
反思:這是一個真實的教育事件,這件事過去了近二十年,我一直難以忘懷,直到現(xiàn)在我也不能確定是什么導致阿芳的改變。但我想自己的那段蠟燭可能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至于為什么起作用,我不得而知,也許是阿芳從中看到了老師的關心,也許……當時,為了不去打擾她的成長,我并沒有找她來做這方面的后續(xù)談話,直到現(xiàn)在,我都想與她完成這次后續(xù)交談,但一直沒有機會。這個教育故事也一直影響著我的教育教學生涯,對學生,真的要細心,要真愛,一次小小的、看似簡單的教育行為,完全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