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于1987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具有回憶性質(zhì)的標志性作品,也是他最負盛名的代表作。2011年,法國籍越南導演陳英雄將其改編并拍成電影,影片上映后,不僅沒有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而且口碑頗差,影評人和觀眾褒貶不一,爭議一片。本文試從主題語言、敘事結構和人物形象三方面對比來探討小說與電影改編的區(qū)別。
關鍵詞: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 ?電影改編
好的文學作品既可以通過文字來傳達其魅力,也可以通過其他形式來展現(xiàn),通過電影技術將著名的文學作品改編成熱門的影視作品的例子很多,《挪威的森林》就是這樣的一部小說。《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于1987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青春戀愛小說,也是村上春樹最負盛名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不僅在日本引起巨大轟動,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掀起了風靡熱潮。小說《挪威的森林》展現(xiàn)的既是深刻的日本民族文化,也是日本純愛文學的巔峰之作。2011年,法國籍越南導演陳英雄將其改編并拍成電影,影片由日本實力演員松山研一、菊地凜子擔綱主演,影片在忠實于營造原著氣氛的同時對原著的許多情節(jié)進行刪減,最后的電影呈現(xiàn)出與原著截然不同的面貌,影片上映后,不僅沒有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績,而且口碑頗差,影評人和觀眾褒貶不一,爭議一片。
一 ?《挪威的森林》的主要內(nèi)容
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具有回憶性質(zhì)的標志性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近現(xiàn)代日本文學的著作之一,這是一部動人心弦、憂傷平緩而又略帶傷感的戀愛、成長、疼痛小說,作品帶有明顯的日本文學的痕跡。六七十年代,日本正迎來經(jīng)濟高速增長期,這一時期物質(zhì)雖然不是特別富足,但卻發(fā)生了左翼運動、反對日美安保條約等許多大事件,因而,有人將這一時期稱之為“激情未泯的年代”?!杜餐纳帧肪褪且赃@一時期為背景創(chuàng)作出來的一部青春戀愛故事。
小說《挪威的森林》主人公渡邊與直子、綠子之間的感情為主線,從年輕人的角度窺探日本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展現(xiàn)了年輕人對現(xiàn)實的迷茫、對青春的叛逆和對戀愛的癡狂,反映了年輕一代的社會觀和價值觀。整部小說筆調(diào)舒緩,但字里行間卻暗流涌動,無限的憂郁以及憂郁帶來的傷感沖擊著讀者的心靈。
《挪威的森林》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人物關系也不復雜,小說開篇一曲《挪威的森林》勾起了男主人公渡邊的回憶,女主人公直子原來是渡邊好友木月的朋友,木月自殺一年后,渡邊與直子不期而遇,他驚異地發(fā)現(xiàn)直子早已沒有昔日的光芒,水汪汪的大眼睛里隱藏了許多他難以理解的陰影。在直子20歲生日的時候,他與直子發(fā)生性關系,隨后直子離奇失蹤。數(shù)月后,渡邊去探望住進精神療養(yǎng)院的直子,并表示會一直等著她。后來,渡邊認識了活潑開朗并略帶孩子氣的綠子,渡邊雖然對直子念念不忘,但卻難以抵擋綠子的大膽表白與迷人活力。不久,渡邊收到直子自殺的消息,惆悵的渡邊為了排解心中的迷茫開始漫無目的、失魂落魄的旅行。
二 ?小說《挪威的森林》與電影改編的對比
影片《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美輪美奐、詩意動人的電影,導演在忠實于原著的基礎上,對細節(jié)進行了刪減,但在直子自殺、渡邊焦慮、青春期的迷離感與孤獨感的表現(xiàn),情欲與純真的交錯與矛盾以及綠子出現(xiàn)的鋪墊等細節(jié)上處理的過于生硬、直接,對故事的把握頗有爭議,對作品中特有的孤獨感、迷茫感把握不到位,但影片在鏡頭運用上卻非常有水準,導演發(fā)揮其擅長的優(yōu)勢,將鏡頭運用到極致,畫面無可挑剔。
1 ?主題語言的對比。小說《挪威的森林》通過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揭示了上世紀60年代日本都市年輕人情感的痛楚、成長的斷裂感以及其在殘酷現(xiàn)實壓力下的無奈和挫敗感,不僅探討了當時社會年輕人的困惑和生存狀態(tài),而且還探討了性、死亡、人生等主題。這些主題在改編后的影片中也有所涉及和展現(xiàn),但從整體上來看,影片側重表達的是直子與渡邊、綠子與渡邊的愛情主題,對其他主題闡釋較少,這使得影片主題較為單一。與以情節(jié)取勝的小說相比,《挪威的森林》情節(jié)平淡,主題也不深刻,但作家卻以韻味獨特的語言提升小說的魅力,以情調(diào)、韻致和氣氛打動人心。村上春樹作品中的語言是無可替代的,他以有張力、有特色的語言來表現(xiàn)不同尋常意義的孤獨與無奈。小說男主人公渡邊其實就是作者生活態(tài)度的代表,他對現(xiàn)代都市的排斥、對現(xiàn)實生活的漠視、傲立于世的風骨以及面對世俗的從容恬淡,都反映了他獨特的價值觀和對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追求價值的不認同,在小說中,作者以純熟的文字和語言將主人公這種孤獨與無奈的情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表明了作者的態(tài)度:清醒地對待孤獨,游戲那些無奈。在小說中,作者運用大量的內(nèi)心獨白來描述主人公渡邊的孤獨與無奈:在當時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主人公渡邊以獨立的價值觀和人格在極端激進的浪潮中保持著清醒,這也是早就主人公孤獨與無奈的重要原因,對主人公來說,這種孤獨與無奈既是成長的必然,也是其自我認同和完善的重要途徑。因而,作者以大量舒緩的筆墨來表現(xiàn)主人公孤獨無奈的內(nèi)心體驗,但在電影中,導演只使用了兩個鏡頭就直觀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主人公的孤獨與無奈:在影片中,渡邊被裹進極端的激進者游行隊伍,他對激進分子的所作所為極為反感,因而,他皺起眉頭,加速前進,這個鏡頭不僅揭示了水火不容的時代背景,而且還將渡邊的孤獨表達得淋漓盡致。小說通過文字語言來描述人物的孤獨,電影則依靠行動來表現(xiàn)人物的孤獨,在影片中,導演以運動與喧鬧來反襯主人公的孤獨,視聽語言運用得相當成功,同時又很好地表達了原著的孤獨情緒。
2 ?敘事結構的對比。追思和回憶是小說《挪威的森林》的結構主體,小說從現(xiàn)在追憶往昔,以回憶為主,同時在回憶中又嵌套著回憶式片段;從敘事時間來看,小說的回憶時間歷經(jīng)了三次季節(jié)的更迭,但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表達如此漫長的回憶時間是十分困難的,因而,導演舍棄了小說總體的回憶式敘事結構,改用時間順序敘事模式,直接從主人公渡邊的高中時代切入,只留下渡邊與直子之間的情感糾葛這一條主干,對其他事情則進行了大幅度的刪減,這種簡單化的改編處理不僅使電影總體上表現(xiàn)出模糊地季節(jié)變化,犧牲掉了太多富有意味的情節(jié),損害了故事情節(jié)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而且還喪失了原作的精神內(nèi)核,小說結構主題被淡化。回憶是表達情感的最佳選擇,但對于無法表現(xiàn)回憶的電影來說,以簡單化、明確化的方式將故事講清楚既是出于商業(yè)化的考量,也是囿于電影表現(xiàn)手法的限制,從這一點來看,對于以回憶為主體的小說改編的簡單化處理是可以理解的?!杜餐纳帧分械墓适虑楣?jié)雖然不是人人都經(jīng)歷過的事件,但成長中的迷茫和痛苦確是大眾情緒,是每個人都要經(jīng)過的掙扎與蛻變,村上春樹站在成熟的高度冷靜地觀察著青年在成長中的不適,以回望的高度重溫從痛苦迷茫到蛻變成熟的過程,但如果這種回憶式結構一旦被打破,作品就會失去縱觀全局的高度,這不僅會使作品只剩下形式上的空殼,而且還會造成情節(jié)缺失、內(nèi)容模糊。優(yōu)秀的小說作品都是內(nèi)容與結構的完美統(tǒng)一,小說的結構電影無法復制,在小說改編過程中,如果導演沒有仔細地剔分小說的內(nèi)容與結構,只是將被破壞的小說故事情節(jié)簡單地移植到電影中,勢必會造成電影的殘缺。小說《挪威的森林》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但卻可以憑借主人公的情緒穩(wěn)操勝券,電影沒有足夠的語言來表達這種回憶的情緒,加之影片松散的情節(jié)和緩慢的節(jié)奏,使得影片季節(jié)不分明、時間不清晰,整部影片更像是一部旅行風光片,或者說是一部關于戀愛的MTV,但絕不是一個人的心理歷程或是深入一個人心靈的旅行記錄,這也是影片《挪威的森林》失敗的原因。
3 ?人物形象的對比。村上春樹以獨特的語言和細節(jié)描寫塑造出渡邊、木月、直子、綠子等一個個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但在影片《挪威的森林》的人物塑造中,拋開演員的形象和演技不談,除了給予男主人公渡邊足夠的細節(jié)和獨白描述外,以“面目全非”來形容并不為過。渡邊是小說的核心人物,也是小說中形象最為豐滿的人物,在影片中,渡邊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和故事發(fā)展的推動者貫穿影片始終,渡邊可以說是導演對作者思想解讀較為到位、處理最為得體的人物形象。在與直子相處的那段時間里,渡邊的形象最為豐滿,最打動人的是影片結尾部分渡邊坐在海邊嚎啕大哭完成對直子的思念,冰冷的海浪拍打著海岸,帶給人強烈的視覺和心理沖擊。影片結尾,渡邊送走玲子、打電話告訴綠子自己的抉擇,不僅將人物的內(nèi)心簡單漂亮地刻畫出來,而且還展現(xiàn)出人物的生死與悲喜隨著歲月和命運無奈謝幕的悲情和惆悵之情。
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十分模糊,尤其是男性角色在塑造時存在片面化和簡單化的傾向。作為配角木月屬于一個導火索式的關鍵人物,他的出現(xiàn)不僅對直子的心路歷程發(fā)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而且還對小說主題起著重要的渲染作用。但在影片中,木月從出現(xiàn)到死亡只有八場戲,說的話不超過五句,尤其是對木月的死沒有詳盡的描述和詮釋使得觀眾如墜云霧;形象鮮明的敢死隊在影片中也只有短短的兩場戲;具有獨特的人生觀和行事方式的配角永澤在影片中變成了一個花花公子。與不受關注的男性角色相比,導演對女性形象展現(xiàn)不遺余力。孤獨自卑、纖細敏感、溫柔脆弱的直子也是最忠實于原著的女性角色,直子清澈的眼神、顫抖的聲音、天使般純潔的形態(tài)都表現(xiàn)得較為突出;綠子作為和直子平分秋色的女主角在小說中有著深入細致的刻畫,但在影片中不僅綠子的主角地位被削減降低,綠子與渡邊這條情感主線被刪除地支離破碎,而且其性格也被“陳英雄化”,綠子活潑開朗略帶孩子氣,敢做敢言、直言不諱、堅忍不拔,是小說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但在影片中,綠子說話輕聲細語、眼神充滿誘惑、性格柔弱,與原著中的綠子判若兩人。
三 ?結語
文學作品改編是電影誕生至今始終爭論不休的問題,文學改編的意義在于從已經(jīng)成功的文學原著中汲取精華,并不斷開拓和發(fā)展電影語言,因而,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電影改編時,應將原著看做是未經(jīng)加工的素材,從藝術形式的角度對素材進行新的闡釋。電影《挪威的森林》雖然沒有完全忠于原著,但導演陳英雄從小說原著的語言特色中汲取靈感,在電影化語言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尤其是在人物情緒表達上更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審美趣味對原著進行大膽改造,使得作品極具看點和特色。但該影片也沒有跳出文學著作電影改編的困境,在主題語言表達和結構簡化過程中破壞了故事情節(jié)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導致人物形象不鮮明、故事情節(jié)不連貫、影片主題缺乏深度和厚度,小說的情緒化沒有影蹤,與其說影片《挪威的森林》是改編的,不如說是導演陳英雄自己創(chuàng)造的《挪威的森林》。
參考文獻:
[1] 霍雨佳:《〈挪威的森林〉從文學語言到電影語言——轉化中的探索與問題》,《電影文學》,2012年第10期。
[2] 常宇:《挪威沒有森林——淺談小說〈挪威的森林〉的電影改編》,《美與時代》(下),2011年第7期。
[3] 高歡歡:《孤獨的舞者——淺談〈挪威的森林〉的精神特質(zhì)》,《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4] 許秀云:《〈挪威的森林〉:從文本到電影語言的解讀》,《電影文學》,2014年第20期。
[5] [法]克萊爾,劉芳譯:《電影與文學改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
(曲潔,洛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