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湘 張敏
摘要: ? 《雅典的泰門》的完成是莎士比亞第二創(chuàng)作階段、也就是悲劇創(chuàng)作的結(jié)束,這是莎士比亞對人性和人類命運的悲劇性的最后的領悟和展現(xiàn),也是對于金錢主宰社會、腐蝕人性的最初的全面的批判。金錢成為《雅典的泰門》最有權力的角色并作為主角正式登上戲劇的舞臺?!堆诺涞奶╅T》把人們病態(tài)的激情指向了金錢,它初步表現(xiàn)和批判了金錢的神通,金錢蒙蔽了人的理性,使得道德滑坡、人心墮落。莎士比亞基于對未來的預見和憂慮,從人性的裂變與多元的視角表達了自己對于金錢和資本的看法。
關鍵詞:《雅典的泰門》 ?金錢 ?批判
《雅典的泰門》被看作是莎士比亞最后一部悲劇,一般認為創(chuàng)作于1607-1608年。由于此劇在莎士比亞生前沒有被公開發(fā)表和演出過,所以學界對于《雅典的泰門》是否由莎士比亞獨立創(chuàng)作和是否完成等有所爭論。這些爭論雖然使得《雅典的泰門》的名氣在四大悲劇之后,但是顯然不能遮蓋其固有的價值與魅力。比之莎士比亞的其它悲劇,《雅典的泰門》的金錢描寫尤為精辟,基于人性欲望視角的金錢批判獨領風騷。《雅典的泰門》是莎士比亞對人性和人類命運的悲劇性的最后的領悟和展現(xiàn),也是對于金錢主宰社會、腐蝕人性的最初的全面的批判。
一 ?金錢原欲引發(fā)出悲劇
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對于“人”的態(tài)度沒有初期作家那樣樂觀。雖然他毫不吝嗇地贊頌哈姆雷特父親那樣的理想人物為宇宙的精華和萬物的靈長,但是在其重要劇作中,更多的是表現(xiàn)人性的弱點和人性墮落的悲劇。在歷史劇和喜劇中,莎士比亞一方面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主張人的自然欲望要接受人智的引導,不能沒有節(jié)制。到了悲劇時代,莎士比亞對于人性的看法更加理性,也更加悲觀,以四大悲劇為代表的劇作從多個角度表現(xiàn)人的難以擺脫的弱點和難以抵擋的從惡的傾向?!豆防滋亍贰ⅰ秺W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的主人公本來都是品德高尚、能力高強的杰出人物,但最終都難以擺脫各自人性的弱點,陷于悲劇之中。王子哈姆雷特長于思考而短于行動,性格猶豫不決,未能重整乾坤而身先死。奧賽羅偏狹妒忌,心性多疑,盲目沖動,受人挑撥殺死妻子后自殺而亡。李爾王被權力蒙蔽了雙眼,傲慢自負,不辨忠奸,最終在瘋狂和憂傷中死去;麥克白野心不斷膨脹,弒君之后自己也在極度痛苦中覆亡。在這四大悲劇中,莎士比亞將人的悲劇歸結(jié)為人自身的猶豫、多疑、輕信、嫉妒、野心等弱點對于人的理性的蒙蔽以及權力對于人的異化。
從悲劇原因和悲劇性質(zhì)來說,《雅典的泰門》與四大悲劇不同。主角泰門是一位富裕的雅典貴族,他生性慷慨,破產(chǎn)前樂善好施,對人的看法樂觀明朗;破產(chǎn)后,泰門看清了人們的虛偽和貪婪,變得憤世嫉俗,離開雅典城,獨居洞穴。泰門始終獨善其身,不與貪婪攫取金錢的人沆瀣一氣,不與虛偽為伍。有人勸破產(chǎn)后的泰門也像他之前的朋友或門客那樣阿諛、攀附他人而活下去,但是他拒絕了。這個大寫的人最終在孤獨絕望中死去。莎士比亞筆下的著名人物幾乎都是激情型的,甚至有些偏執(zhí)、病態(tài),比如麥克白的野心,奧賽羅的瘋狂,李爾王的父愛,伊阿古的陰險,安東尼的貪色?!堆诺涞奶╅T》把人們病態(tài)的激情指向了金錢,泰門對于金錢過度慷慨,而雅典的人則是對于金錢過度貪婪。人們對于金錢的貪婪壓倒了其它激情,毀滅了美好、崇高的天性,也毀滅了泰門。
隨著十七世紀的到來,文藝復興走到了末期,人文主義式微。莎士比亞敏感地意識到,隨著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政治制度的變化,金錢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而新的道德觀念、秩序也必將建立。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了托古喻今的《雅典的泰門》。在這里,雅典整個權力階層、精英階層、知識階層都已經(jīng)淪陷在金錢的魔窟中。這是莎士比亞對于人的悲劇性的最后的歸結(jié)。泰門和李爾王都因為失望而瘋狂,咒罵整個人類,但泰門是被金錢蒙蔽了雙眼和心靈;泰門和奧賽羅都因輕信而受騙,但泰門輕信的是追逐金錢的人們的諂媚?!堆诺涞奶╅T》沒有了哈姆雷特式的重整乾坤的宏愿,沒有了人對生死等哲學問題的探索,甚至沒有了麥克白對于自己野心過度膨脹的懺悔。除了性格乖僻的艾帕曼特斯,人的靈性與獨立思考能力盡失,對道德的淪喪絲毫沒有羞恥感。莎士比亞不無憂慮的預見到封建王朝時期對于榮譽的追求和博愛的維護正在被暗藏的或者明目張膽的攫取所取代,金錢正成為支配社會的杠桿,引發(fā)出人性的貪婪、殘暴和虛偽。
二 ?金錢成為戲劇的主角
與《哈姆雷特》、《奧賽羅》等典范悲劇相比,推動《雅典的泰門》的劇情的發(fā)展、人物命運的轉(zhuǎn)變的關鍵所在以及戲劇沖突的焦點都不再關乎某個具體的人物或事件。不管是劇中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他們的語言、行為或命運都被一種物質(zhì)和力量所支配,那就是金錢。金錢成為《雅典的泰門》最有權力的角色并作為主角正式登上戲劇的舞臺。
主角“泰門”堪稱金錢的象征。曾經(jīng)有一些論者指出,泰門作為《雅典的泰門》中主角,和其中的一些配角一樣,作者對其“沒有充分的人物描寫,而是突出其揮金如土和憤世嫉俗兩種精神之擬人化”。的確,莎士比亞筆下的戲劇人物一般以形象復雜立體著稱,比如麥克白、哈姆雷特、夏洛克等。他們內(nèi)心的矛盾、焦灼和掙扎都被充分渲染,即使性格單一的伊阿古也具有一種內(nèi)在張力。與此相比,泰門這個人物則顯得單純、抽象。《雅典的泰門》共五幕,第三幕恰好如分水嶺,將泰門的言行分為兩種。也就是說,泰門的思想和行為以此為界發(fā)生了截然的變化。破產(chǎn)之前的他慷慨好施、樂于助人,對人性有著樂觀的看法,破產(chǎn)之后,他恨世厭世,全面否定人性和社會。人們的前恭后倨和泰門的非此即彼,都顯示出人物形象的單純。但是這種單純并不意味著藝術價值的降低,而是賦予泰門一種概括性和符號化。泰門是被莎士比亞高度概括化和抽象化的人物,是作為一種象征存在的人物。破產(chǎn)前的泰門是金錢的象征,而破產(chǎn)后的泰門是金錢的批判者。
在雅典,泰門是人們交往的中心,每一個人都想方設法接近他、贊揚他,在雅典人心中,泰門能決定人的命運。而泰門能在雅典獲取這樣的地位和聲譽的奧秘在于他擁有大量金錢和土地?!柏斏衿章吠兴共贿^是他的管家?!备匾氖?,泰門“的恩惠是隨時隨地向人傾注的”。不管是誰,只要替他做了一件事,他總是給他價值七倍的酬勞;只要誰送給他什么東西,他的答禮總是超過一般酬酢的極限。只要泰門點點頭,就可以使人們滿載而歸。當然,泰門本人一旦失去這些外在的金錢,那么這只“神采蹁躚的鳳凰”就像一只羽毛被一根根拔去之后的“禿羽的海鷗”了,人們棄之如敝履。可見,泰門只是金錢的象征,金錢才是本劇的真正的主角。金錢成為雅典人行為的唯一指向、追逐的唯一目標。元老們想的是放高利貸,貴族們想怎樣去騙取泰門的金錢,詩人、畫師、寶石商等想著如何用廉價、拙劣的東西去換取泰門的巨額的饋贈。人們?nèi)⒓犹╅T的宴會,為的是免費享受美酒、音樂、歌舞。只有艾帕曼特斯和泰門的仆人在為泰門憂慮賬單以及破產(chǎn)之后的命運。
三 ?初次全面的金錢批判
在《雅典的泰門》中,金錢之欲被作為一種原欲來描寫與表現(xiàn)。從貴族元老到普通民眾,雅典人對榮譽、友誼、善美的追求與堅守已被拋棄,金錢已經(jīng)成為人們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追求。這部劇作由金錢這個無聲的主角,將雅典城中諂媚泰門的貴族、放高利貸的元老、投機的商人、將軍、舞女、詩人、畫家、弄人組合起來,他們觥籌交錯、歡歌艷舞。這是一場浮世繪,也是一幅醒世圖。
金錢已經(jīng)讓人喪失理性。這從泰門這個人物形象中鮮明的顯現(xiàn)出來。正像權力蒙蔽了李爾王一樣,金錢和土地等財富也蒙蔽了泰門的雙眼和心靈。泰門看不清人們接近他的真實目的,真假不辨,理性喪失。他毫無原則的幫助每一個人,為了負債入獄的文提狄斯還債以恢復其自由,為了仆人路西律斯能夠娶到自己心愛的姑娘而贈其財產(chǎn)。他不辨好壞的重金收下人們送來的每一件東西。那些詩人的詩篇、畫師的畫作、寶石商的寶石,貴族們送來的駿馬、獵犬,不管如何無用,如何拙劣,泰門都不思其居心,照單全收,厚禮答謝。正像愛帕曼特斯所感嘆的那樣:“神??!多少人在吃泰門,他卻看不見他們。我看見這許多人把他們的肉放在一個人的血里蘸著吃,我就心里難過;可是發(fā)了瘋的他,卻還在那兒殷勤勸客。”但是,自認為擁有無窮財富的泰門“耳朵不能容納忠言,諂媚卻這樣容易進去”!他已經(jīng)失去自我,失去了對自身處境和身邊人物做出清醒判斷的能力。泰門真誠地對待雅典的貴族乃至仆人,把貴族們看成自己的朋友,認為他們之間有真誠的友誼。可是他不知道自己的錢箱里早已空的不剩一文,所有土地都已經(jīng)抵押出去,家里都是債券了。泰門慷慨地說“我的財產(chǎn)歡迎你們分享”,但是他破產(chǎn)后卻沒有一個人與他分享債務。直到此時,泰門才恢復清醒的理智。
《雅典的泰門》還描寫和批判了金錢如何讓人們的道德滑坡和心靈墮落。劇中有一段關于黃金的描寫廣為流傳。“這黃色的奴隸可以使異教聯(lián)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咒詛的人得福,使害著灰白色的癩病的人為眾人所敬愛;它可以使竊賊得到高爵顯位,和元老們分庭抗禮;它可以使雞皮黃臉的寡婦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會使身染惡瘡的人見了嘔吐,有了這東西也會恢復三春的嬌艷?!碧╅T這段話雖然有些憤激,但是充分表現(xiàn)出那個時代黃金的神通越來越大。金錢,讓世界不再只是黑白分明,在人性的曖昧地帶,善惡可以轉(zhuǎn)換,道德標準失去了確定性和絕對性。貴族元老們放著高利貸,成為“金錢和欲望的娼家”,并且為了金錢,不惜殺死有赫赫戰(zhàn)功者,驅(qū)逐艾西巴第斯。金錢還讓人的心靈墮落。藝術已經(jīng)淪為金錢的娼婦。劇中的詩人搜腸刮肚為泰門做贊美詩,為的是求得泰門的金錢獎勵,畫師苦心孤詣用最優(yōu)美的線條美化泰門的形象,為的是諂媚泰門,得到豐厚的酬金。所以說,藝術家們的每一行詩句,每一筆線條與其說是贊美泰門,不如說是為金錢歌功頌德。當泰門負債累累,沒有了金錢的時候,他們像丟棄垃圾等一樣拋棄他,而去追逐新的目標。總之,幾乎整個雅典都在金錢面前泯滅了是非觀念,喪失了人格追求。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現(xiàn)代的民族。如亞當斯密研究,16世紀末17世紀出的英國,有活躍的市場,大量的商貿(mào)活動,貨幣被廣泛使用,制造業(yè)發(fā)達,階級區(qū)分松動。人人都忙于攫取財富和攀爬社會地位,獲取金錢成為衡量一個人身份的標準,也是迅速獲得身份的標準,文藝復興初期所倡導的能力和美德標準已經(jīng)被丟棄?!堆诺涞奶╅T》淡化了愛情、友情、忠誠等其它悲喜劇中常常占據(jù)重要位置的因素,人物的關系集中為金錢關系。莎士比亞由此,從人性的裂變與多元的視角表達了自己對于金錢和資本的看法,對人性在金錢面前的全面淪陷深感失望,并做出批判。這種金錢描寫和批判,在巴爾扎克和左拉等作家筆下得到了接續(xù)。
參考文獻:
[1] 莎士比亞,彭鏡禧譯:《威尼斯商人》,聯(lián)經(jīng)出版社,2006年版。
[2] 李萃:《泰門自我人格的沖突——讀〈雅典的泰門〉》,《語文建設》,2014年。
(張湘,中國地質(zhì)大學長城學院講師;張敏,中國地質(zhì)大學長城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