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器樂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讓無數(shù)的音樂愛好者如癡如醉。民族器樂其實就是運用傳統(tǒng)樂器以獨奏、合奏和舞奏等形式來演奏的傳統(tǒng)音樂形式,那么說到民族器樂,大家便想到了古箏、古琴、琵琶、揚琴、笙、嗩吶、巴烏等眾多傳統(tǒng)樂器。其中古箏與古琴經(jīng)常把非專業(yè)的人搞得迷糊不清,難以區(qū)分。
【關鍵詞】民族器樂;古箏;古琴
在民族器樂的眾多傳統(tǒng)樂器中,有一些樂器始終讓一般人分不清楚,比如古箏和古琴,巴烏和竹笛,二胡和京胡,琵琶和阮等。本人從事古箏學習和教學工作20余年,對古箏有著非同尋常的感情,古琴方面也有過一些研究,覺得需要寫一篇文章來談一下古箏和古琴這兩種樂器之間的區(qū)別,以便大家更好的對他們進行區(qū)分和研究。
一、古箏和古琴的基本概述
古箏和古琴雖都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但他們的的出現(xiàn)卻不在一個時期。古箏也叫“秦箏”,應該是在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出現(xiàn)的一種民族樂器,距今也已經(jīng)2500多年了,它可以算是歷史悠久的一件漢民族傳統(tǒng)樂器了,歷史上也有人稱它為漢箏、瑤箏或者鸞箏。在司馬遷《史記》中的《李斯列傳.諫逐客書》里,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描述中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戰(zhàn)國策——齊策》中也有相關描述,“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罄筑、彈箏?!睆氖妨系挠涊d來看,古箏的確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戰(zhàn)國陪伴我們至今。古琴的出現(xiàn)其實比古箏還要早,應該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樂器中最早的一種了。古琴和古箏同屬彈撥類樂器,古琴的出現(xiàn)要追述到3000年以前了,傳說是“伏羲”、“神農(nóng)”所造。古琴也成為瑤琴、玉琴、絲桐,盛行于春秋時期,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孔子也在彈奏這中樂器,不管孔子會不會彈奏,總之古琴的出現(xiàn)要早于古箏很久。當然繼續(xù)往前追溯,我們也看到過“伏羲作琴”、“神農(nóng)奏琴”、“舜帝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文字記載。這里的琴其實指的就是古琴,有種說法是后來為了和西方的鋼琴做以區(qū)分,才在“琴”字前加了古字,《詩經(jīng)·關雎》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jīng)·小雅》也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的記載,人們熟知的鐘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中,俞伯牙演奏的《高山流水》所用的樂器就是古琴,甚至琴臺成為了友誼的代名詞。還有古人常說的“琴、棋、書、畫”中的“琴”,指的也是古琴,古琴甚至被譽為漢文化歷史上地位最高的樂器。
二、古箏和古琴的其別
古箏和古琴都是幾千年前就出現(xiàn)的傳統(tǒng)民族樂器,但是他們之間有著許多不用之處,下面我們從其中的幾個方面來進行區(qū)別和介紹。
(一)古箏和古琴在外觀上的區(qū)別:
很多人都說,古箏和古琴看起來好像,可是仔細去觀察,外觀上卻有著許多不同的地方。古箏最早是5根弦,戰(zhàn)國時期極為盛行,當時的古人為了它能有更多的音樂變化,把它的弦數(shù)增加到了12根;隋代的時候又一次加以改良,把弦增加到了13根;清朝的時候出現(xiàn)了16根弦和18根弦的古箏,而且琴弦內(nèi)增加了金屬絲;又過了百余年之后,上世紀六十年代古箏被增加到了21根弦,至今21根弦的古箏也是最普遍和最常用的。其實23根、25根和26根弦的古箏也是存在的,后者均為個人喜好所為常見,并不是太普遍的被運用。古箏所有的箏弦全部在古箏的箏面上,下面有箏馬來支撐,所謂的箏馬也被稱作是琴馬或弦馬,被制作成“人字形”向上站立,從而把箏弦支起,屬于“有馬樂器”。與古箏的箏弦不斷變化直至21根弦的普及不同的是,古琴誕生之時,雖說也只有5根弦,但是到了漢朝時期改為7根弦后,就再也沒有過琴弦個數(shù)上的變化了,所以古琴也一直有著另一個形象的名字叫“七弦琴”。古琴的琴弦只由絲絨繩來制成,絲絨繩兩端被栓掛在古琴的琴軸之上,弦的下方與古箏也不一樣,古琴是沒有琴馬的,屬于“無馬樂器”。
(二)古箏和古琴在琴身結構上的區(qū)別
古箏的琴身結構由面板、雁柱、箏弦(也叫琴弦)、框板、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后岳山、出音口、側板、穿弦孔、底板組成的。古箏的外形被制作成近似長方形的木質音箱,雁柱可以自由的移動,一根弦一個音,按照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進行排列,只有12356的音,而沒有4和7。目前使用最多的是21根弦的,S型岳山的古箏,古箏的長度大約在160厘米左右。除了古箏琴身之外,還配有單獨的琴架,琴架分為兩個,一高一低墊于古箏底板之下。古琴的琴身由一塊獨木所制成,琴面的兩端系有7根琴弦,琴身長約120厘米左右,也有的說是在三尺六寸五左右的,其實也在120厘米到125厘米之間。這個數(shù)字象征著一年有365天,古琴總能讓人感覺到他的神秘魅力。琴身的寬度大概在20厘米左右,厚度6厘米上下,琴身下部呈扁平狀,上部則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征著天圓和地方。古琴的整體形狀像一只鳳凰,有想象力的人甚至可以在琴的外型上找到屬于鳳凰的頭、頸、肩、腰、尾、腳。琴頭上部成為額,額的下部有用以架弦的硬木,也稱之為岳山,古琴的底部有一大一小兩個音槽,位于中間的大音槽也叫龍池,尾部較小的音槽則成為鳳沼,上面有山,下面有澤,有龍有鳳,象征著天地萬象,這又一次讓古琴的奇特展露無遺。單看古琴的外形構造,我們發(fā)現(xiàn)它不小不大,設計考究且合理,不但精致便攜,而且具有寓意和雅致,一直受著文人雅士的追捧和推崇。
(三)古箏與古琴在音域、音色和表現(xiàn)力上的區(qū)別
古箏一般是一弦一音,個別二音,同一根弦靠移動箏馬可以調音的高低,音域寬廣。聲音宏大,音色時而渾厚純美,時而悠揚悅耳。除了箏弦可以彈撥出聲音外,古箏的框板也可以做敲擊,用來模仿特殊的鼓聲或者自然界其他聲音,可謂是有極富想象力的民族樂器。古琴最初的5根弦內(nèi)含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傳說商周時,周文王為了緬懷死去的兒子伯邑考而增加一弦,成為文弦;武王伐紂時,周武王又增加一弦,成為武弦,自此古琴被定格為7根弦,也正為“文武七弦琴”。雖說古琴沒有琴馬,但這并不不影響它獨特的音樂魅力,反而增加了它的彈奏靈活度,而且這因為這樣,它的琴弦的有效彈奏長度變得很長,琴弦的振幅更大,余音繞梁用在這里也不足為過。
(四)古箏與古琴在彈奏技巧上的區(qū)別
古箏傳統(tǒng)的常用演奏手法是采用右手的大指、食指、中指和無名四指進行撥弦,以彈奏旋律和把握節(jié)奏。彈古箏的指法頗多,右手有勾、托、抹、搖、劈、挑、打、剔、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 在1953年,趙玉齋先生創(chuàng)作了《慶豐年》這首古箏曲,在彈奏技巧和手法上徹底解放了左手,曲調上運用復調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聲部演奏,大大豐富了古箏長久以來的傳統(tǒng)演奏技巧,使古箏的演奏技術和彈撥手法得到一個飛躍性的發(fā)展。古琴較古箏的演奏技巧和手法上有很大不同,其右手指法分為擘、托、挑、抹、勾、打、剔、摘等,還有一些組合手法,如:輪、疊涓、鎖、撮、滾、歷、拂、打圓、雙彈等;左手主要分為按音與滑音兩種,按音有跪、帶起、推出、罨、掐起、爪起、同聲等,滑音有吟、撞、猱、喚、進復、退復、分開等。在我看來古琴比古箏的彈奏手法還要難一點,也許是因為古琴本身的各種神奇色彩讓我敬畏的緣故。
三、結語
不管是古箏還是古琴,他都代表著我們悠久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幾千年前祖先把它們創(chuàng)造出來,無疑是留給我們中國民族音樂的曠世珍寶。值得一提的是,各大音樂學院和藝術院校都開設有古箏表演專業(yè),許多年輕人、音樂愛好者、學生都癡迷和努力的學習者古箏,有的為了陶冶情操,有的為了學有所用,有的則是為了考學或者工作,無論出于哪種目的,我們都欣慰的看到了人民對民樂的傳承,這一點是非??少F的。古琴具有濃郁的神秘色彩,無論是外形、演奏手法和技巧、關于它的典故或者傳說等,都讓它在民族器之林始終那么參天耀眼。但彈奏古琴的人比起古箏來說少的太多了,高校的古琴專業(yè)也是鳳毛麟角,從中我們看得出有很多值得我們大家去改進和推動的地方。我對民樂有著特殊的感情,相信很多朋友也跟我一樣深深地愛著我們中國的民族音樂和民族樂器,希望我的這篇還不成熟的文章能夠讓大家在熟悉古箏、古琴,較為直觀區(qū)別它們的同時,能夠為民樂的教育和推廣去出謀劃策、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林玲.古箏演奏曲集——民族器樂學與練叢書[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8.
[2]高雁著.古箏學習問與答[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12.
[3]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叢書[J].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11.
[4]王耀華,陳新鳳,黃少枚.中國民族民間音樂[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5.
[5]葉明媚.古琴音樂藝術[M].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6]龔一.古琴演奏法[D].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8.
作者簡介:張趙蒙,講師,碩士研究生,九三學社社員,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教師,主要從事聲樂表演藝術、古箏演奏與音樂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