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偉
摘 要:在當代中國文壇,與同時代其他“80 后”作家相比,郭敬明無疑是最具影響力、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文章主要分析輕閱讀時代的郭敬明現(xiàn)象。
關鍵詞:輕閱讀時代;郭敬明現(xiàn)象;淺析
郭敬明,1983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貢市,青春文學作家、上海最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最小說》雜志社主編。高中時期,以“第四維”為筆名在網站榕樹下發(fā)表文章;2002年出版第一部文學作品《愛與痛的邊緣》;2003年,因玄幻小說《幻城》而被人們所熟知和關注;2004年,郭敬明成立“島”工作室,開始主編《島》系列雜志;2005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說《1995——2005夏至未至》;2007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說《悲傷逆流成河》;2008年至2012年陸續(xù)出版《小時代》“三部曲”;2013年6月27日,由郭敬明自編自導的同名電影《小時代》問世,并因此獲得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中國新片“最佳新人導演”獎。在當代中國文壇,與同時代其他“80 后”作家相比,郭敬明無疑是最具影響力、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對青少年群體的準確定位以及由文而商的人生經歷,既有新時代文化環(huán)境中鮮明的“80 后”特色,又有區(qū)別于同時代作家的獨特個人風格,形成了“郭敬明現(xiàn)象”。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媒體炒作、商業(yè)包裝、造星運動和讀者追捧等熱鬧景象,他是一個資本與文學相結合的典型現(xiàn)象,他的成功為我們呈現(xiàn)了輕閱讀時代下的“文學商業(yè)景觀”。
一、輕閱讀時代的文化背景
最早提出“輕閱讀”概念的是上海文化出版社,它曾以“輕閱讀書坊”為名出過一系列的叢書。當時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王肖練曾經就“輕閱讀”一詞作過一段很精彩的詮釋,他說:“‘輕閱讀是輕松的閱讀,輕快的閱讀,輕靈的閱讀,‘輕不是沒有分量,‘輕閱讀是另一種重質感的閱讀?!辈簧僮x者常常把“輕閱讀”理解為“快餐讀物”,往往認為此間無深意,純?yōu)榇虬l(fā)時間,沒有留存價值。有相當一部分讀者甚至把一些輕松、熱鬧、夸張的青春讀物當作輕閱讀。其實這都是對輕閱讀的誤解。輕閱讀的出現(xiàn)與社會競爭加劇,工作、學習的節(jié)奏快,都市人壓力普遍大有關?!拜p閱讀”可以在短時間內娛目娛心,多少可以起到緩解壓力、打發(fā)閑暇的作用。
二、郭敬明小說的風格探析
(一)青春的故事。縱觀郭敬明的作品,從最初的《1995—2005 夏至未至》、《夢里花落知多少》到近來的《小時代》系列,無不以青春為背景,以青少年的成長故事為題材。郭敬明的文本里闡釋著“在時光的洪流中,在喧囂之下,在孤獨和寂寞的籠罩中漸漸成長”,本應該是天真無邪、積極向上、朝氣蓬勃、充滿爛漫的青春卻呈現(xiàn)出一種灰色的基調,寂寞、壓抑無一不充斥在作品整體氣息之中。但是細細品讀之后會發(fā)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反叛的背后卻是對純真的渴望。在作品主題方面郭敬明傳達給青年讀者的是青春的傷痛與美好、對自由的向往、對至真情感的追求和理想與現(xiàn)實碰撞的嘆惋。郭敬明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對象定位在處于學生階段的年輕人,這一時期的青年人比較敏感,對情感、自由、理想等抱有較高的熱情和渴求。郭敬明在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故事、人物和蘊含的感情正好是青年讀者此時迫切需要的。
(二)傷感的文字。郭敬明所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感情基調基本都是單調的哀傷,郭敬明就曾以“一半明媚,一半哀傷”定位自己,他的作品中無不充斥著對生命流逝的嘆惋,對親情友情的珍視和對自由的渴望。“文學說到底是語言的藝術,離開了語言的傳達,文學將注定只能是個空洞的神話。郭敬明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傷感的文字游戲。他的文字文字非常華美與豐盛,散發(fā)著詩意的光芒,仿佛一串串跳躍的音符,憂傷中凝目美好的力量,沉郁中透露溫情的元素。他的文字細膩而郭敬明善于用大段大段唯美的文字營造令人沉迷的傷感,令青年讀者沉迷于其中。
三、郭敬明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分析
當今中國正處于一個“輕閱讀”時代,也正是在這樣一個閱讀背景下里,郭敬明出版刊物、發(fā)表的作品順應了整個時代的閱讀氣候和一代年輕人的閱讀趣味?!p閱讀”的時代背景下,郭敬明和自己的讀者群建立一個共同的文學生態(tài)圈,共同分享著屬于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創(chuàng)作和閱讀都基于此文化背景,這樣的格局促成了郭敬明成為青春文學創(chuàng)作的翹楚,另外,建立在這種文化圈上的文化商業(yè),也獲得巨大的成功。由青春作家變身為出版商等多重身份之后,郭敬明開始構建自己的商業(yè)鏈。他首先將自己定義為一種消費符號,并身體力行的在各種作品以及各種公眾場合強化自己作為消費符號的意義。那么緊跟其后的四迷們作為這個符號的消費者不斷參與消費,在這種幾乎是非理性消費中,四迷們對小四的概念模糊了,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是因為愛“小四”而愛郭敬明的作品,還是因為愛看郭敬明的作品才愛上了“小四”。在四迷的眼中“小四”和郭敬明的作品合二為一,同為郭式帝國的商業(yè)品牌。這種相互陪伴,消費與被消費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郭敬明的成名和持續(xù)“火熱”。
不少批評家在評論郭敬明時尖銳的指出不足,指出他在市場經濟的喧鬧之中是無法安靜的寫作,而我認為喧鬧所留給他的也必定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另外作家也是需要成長的,你不能想要求一個得道高僧那樣去要求一個小沙彌,而郭敬明現(xiàn)在只不過是一個有著慧根的小沙彌而已,以后是不是能夠靠作品征服世人,還得看今后有什么樣的經歷以及他自己的選擇,但是他的經濟實力.和實踐經驗把他裹在象牙塔內,如果能夠沖破必定是質的飛躍。周國平在他為《新概念 文學青春書系》作的序中,最后說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今日的批評家制造出了青春文學,而我相信,真正能成大器的必是那些跳出了這個范疇的人,他們不以別的青春寫手為對手,而是以心目中的大師為對手,不計成敗的走在自己的寫作之路上?!彼晕ㄓ性谔熨x、勇氣、毅力上比別人更勝一籌,才能在難度、深度上比別人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 譚文江,胡笑梅.年輕的心永遠不變——也說郭敬明及當今校園文學[J].師范教育,2004(06).
[2] 徐雪艷.論文學出版的視覺消費——以郭敬明《最小說》為例[J].經營管理者,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