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云
一、“名師”與“明師”
清人史震林在《西青散記》里,記錄了友人柯山所說的人生四憾:“幼無名師,長無良友,壯無實事,老無令名?!敝档猛嫖丁S绕涫堑谝粭l。按《三字經(jīng)》的說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比松鷣矶际倾露?,性格差異不大,如遇明師之教,就可能有好的修為,好的前景。因此,古人講究“從名師游”,現(xiàn)在則是選擇名校——擇校也就是擇師,擇一個好老師。張文質(zhì)曾說:好教師很貴,壞教師更貴——選擇一個好教師,也許會花很大代價,但是,如果孩子遇到一個壞教師,知識錯謬、能力低下還不要緊,要是人格不正、品行不端,所付出的代價可能就會更昂貴。一個孩子受到錯誤的教育后,要想再矯正過來,所花精力,會比讓孩子一開始就接受正確教育大得多,其轉(zhuǎn)變也要艱難得多。
不過,對史震林所說的“名師”,我頗有微詞。
所謂“名師”,是從名聲、名氣、名望而論,不一定就有真才實學。不是有“浪得虛名”之說么?在今天的教育體制下,所謂“名師”,大多是教育行政評選的,或是所在學校打造的——評選時的標準和名額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讓人對“名師”的含金量,不敢有太高期待。很多地方更是把優(yōu)秀教師、特級教師的評選當成“福利”,甚至當成“牟利”手段,讓人心寒齒冷。而所謂的“打造”,把名師培養(yǎng)搞成轟轟烈烈的運動,搞成拔苗助長的政績,既有違教育的本質(zhì)規(guī)律,也有背教師的成長規(guī)律。
所以,我一向不太喜歡“優(yōu)秀教師”的說法,而喜歡用“好教師”的概念——現(xiàn)在我想說的是,與其為孩子選擇“名師”,不如選擇“明師”。
二、好教師的“三明主義”
宋代臨濟宗高僧浮山法遠禪師曾說:“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興教化,安上下,悅往來。明者,遵禮義,識安危,察賢愚,辯是非。勇者,事果決,斷不疑,奸必除,佞必去。仁而不明,如有田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不仁,猶如刈而不知種。三者備,則叢林興,缺一則衰,缺二則危,三者無一,則住持之道廢矣?!?/p>
盡管他所說的是“住持”的事,但往大里看,我們每個教師其實也是“住持”,一個班級、一個年級甚至一所學校的“住持”,法遠所說的“仁、明、勇”,對我們來說也并非毫無意義。擇其中的“明”字,我想對我所理解的“好教師”,做一個“三明主義”的理解或主張——
1. 好教師應是“明白之師”
明師的“明”,按字典意義,至少有這樣一些義項:眼力好;眼光正確;對事物現(xiàn)象看得清。因此,“明師”即是指真正明白的老師——明白自己,明白學生,明白什么是教育,明白應該如何去教育,明白怎樣的教育方式更有助于學生成長。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以前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隨著時代發(fā)展,現(xiàn)在我們更習慣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是一條河”?!懊鲙煛睉斁邆湓鷮嵉膶I(yè)知識、廣博的課外知識,同時要能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班級、不同課型,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所學內(nèi)容,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這個問題上,我一直覺得,學問還是次要的。以今天的教師狀況來看,幾乎每個人都是??埔陨蠈W歷,從事中小學教育簡直易如反掌。所有知識都是學過的,教學方法、技術之類,在師范院校有系統(tǒng)學習,進入崗位后也會慢慢得到積累。而且,隨著培訓、教研活動的參與,教育能力和手段也會得到不斷豐富和提高。但是,對教師而言,僅有這些還不夠,這些只是在教書。除教書外,教師還要教人。只教書不教人的老師,培養(yǎng)的學生可能只有知識而沒有靈性,只有學問而沒有人性,只有技能而沒有創(chuàng)造,只有小聰明而沒有大智慧。
在中國傳統(tǒng)里,有經(jīng)師、人師之別:授業(yè)解惑的是“經(jīng)師”,傳道育人的是“人師”。按古人的說法,“經(jīng)師易得,人師難求”,如果教師在品德修養(yǎng)方面不過關,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存在欠缺或差謬,對學生的傷害是難以估量的。所以,“明師”應該知道自己是誰、在做什么、該有什么樣的追求,究竟要去往何處。教師如果不弄明白這些,就可能像黃檗希運禪師所講的“未悟人管道場,道場即成魔窟”。
“明師”應該說自己明白的話。不能把自己都不清楚、不理解、不明白的東西硬塞給學生,如孟子所說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時常聽老師用愛迪生的名言教導學生:天才=99%的汗水+1%的智慧。但很少有老師明白愛迪生的原話是:“天才=99%的汗水+1%的智慧,但那1%的智慧卻比99%的汗水更珍貴?!?/p>
我還經(jīng)常聽到老師跟孩子談論“愛國”。尤其是每年十月前后,我總聽到很多老師,甚至是所謂的名師,慷慨激昂地跟學生講說,我們的偉大祖國幾十歲了,祝我們偉大祖國幾十幾歲生日快樂,諸如此類。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都禁不住搖頭,感嘆——他們連“愛國”里的“國”是指什么都不清楚,連country、government和motherland都不能正確區(qū)分,他們慷慨激昂的講說,既錯誤又荒唐,不正是禪宗里說的“瞎師引盲徒,相牽入火爐”?或俗話所謂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這樣的教師,無論他有多大的名頭、多響的名氣、多高的聲望,都會讓我覺得不屑、不齒。
2. 好教師應是“明亮之師”
教師常患一種職業(yè)病,即“好為人師”,時刻板起“教師爺”的面孔,言必道德,說辭堂皇,絮絮叨叨,卻陳詞濫調(diào)。同時,做教師,經(jīng)常面對學生的差錯,經(jīng)常面對教育的無奈和無力,很容易產(chǎn)生“人性無望”的偏見,倘使所遇環(huán)境不如意,生存境況不如意,很容易形成焦慮、狂躁、麻木之類陰暗心理,弄得自己像祥林嫂一樣,只知道嘮叨、抱怨、懊惱。還有些老師眼睛過于“黑白分明”,對優(yōu)生青眼有加,視差生白眼頻頻,甚至把差生當成“病人”“廢物”,要么另眼看待,動輒得咎,要么視若無物,冷漠嚴酷——我曾說,“差生”是教師最好的試金石,就像對待殘疾人的態(tài)度,可視作文明的標尺一樣。
曾看到一則新聞:一位公認的優(yōu)秀教師,不大不小的名師,她自己的孩子也在班里讀書。她剛給孩子配了一副500多元的眼鏡,誰料竟在班上弄丟了。老師認定是班上學生偷了,就氣急敗壞地一個學生一個學生地問,同學們都說不知道,接著一個一個地搜,也沒什么結(jié)果。一怒之下,她命令全班44個學生集體下跪,還用直尺打?qū)W生的手,邊打?qū)W生自己邊流淚,有的學生也跟著一起哭,當時的情形可想而知。
這事被家長得知后,引起軒然大波。繼而,這名“名師”被教育局通報批評。記者一路走訪,了解到她家庭非常窘迫,對工作非常認真,對學生非常嚴格,經(jīng)常給學生補課。
這么優(yōu)秀的教師,卻做出如此駭人的舉動,最根本的原因是心理壓力太大,久而不得舒解,因此成為心理問題。這樣的老師,可能不在少數(shù),他們帶給學生的傷害也往往非??膳?。
因此,一個好教師,應該有特別明亮的視野,特別明朗的胸懷,既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也明白自己的邊界和局限。更重要的是,要擺脫人皆有之的沮喪和消極之感。只有這樣,才不會被眼前的陰霾或局部的迷障所遮蔽,才不會因一時的得失和窘境而“英雄氣短”。
3. 好教師應是“明天之師”
我喜歡這樣一種說法:派往明天的教師——教師所做的工作,雖然都在“今天”,但其意義是在明天。我們的學生,必然要生活在“明天”,所以,教育必須“面向未來”。
教育,是理想主義者的事業(yè),教師應該是有理想的。跟特級教師王木春作關于“教師的信仰”的對話時,他提及一句話:“好教師往往是無可救藥的教育理想主義者?!蔽曳浅O矚g。這種“無可救藥”的理想情懷,是所有“明師”共有的特征,也是我們成為“明師”的必然路徑——對教育有理想,才可能聽到更高遠的聲音,看到更遼迥的風景。一個過于沉溺于現(xiàn)實的人,很容易被現(xiàn)實所困惑,被喧囂的物欲淹沒、同化,只能隨波逐流,像草一樣難以自拔。
只是,在今天的現(xiàn)實格局下,大多數(shù)教師,已經(jīng)習慣于“得過且過”,習慣于“小車不倒只管推”,只關注當前的利益、眼下的得失,這是教育最悲哀的地方。因為這樣的“習慣”,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在窄化,精神境界在矮化:缺少理想,缺少對未來的期望,缺少對自己的堅信,更缺少對職業(yè)的使命感和擔當意識——沒有遠方的遼闊,我們只能感覺到當下的逼仄,沒有對未來的期許,我們只能關注當前的利益,眼下的得失,我們只會用所教的課程把學生局限住,束縛住,讓他們的眼睛漸漸蒙上灰塵,越來越近視、短視。
為了明天,我們應該讓自己變得更加明亮、更加明白、更加明智——曾有人把教師分成三種:上品為導師,中才乃教書匠,下流是馴獸師。馴獸師手持教鞭,把學生當牛馬驅(qū)使,奉行“棒下出孝子”;教書匠只教書不教人,把學生當作機器,心中只有“標準答案”和“產(chǎn)品模式”;唯有導師,能讓學生感覺“如坐春風”,身心兩健,使學生妙相莊嚴,自成天人。
按佛家的說法,人要成就莊嚴妙相,三分得于天才,三分源于努力,三分得于境遇良師,余下一分則要看時間——學生到我們這里時,“天才”的三分已經(jīng)確定,但還有六分可以由我們給予。若遇“明師”,他們的努力會更有成效,發(fā)展會更有前景。當然,若遇“無明”之師,他們可能很難真正努力,即使有所努力,也很難保證目標和效果。
按海德格爾的說法:“人是被拋入這個世界的?!痹谀壳暗慕逃w制下,一個學生出生在什么地方,被劃定在哪個區(qū)域讀書,進入什么樣的學校,被分到哪個班級,遇到怎樣的老師,都不是他能決定的。作為教師,盡可能讓自己變得更美好,變成“明白之師”“明亮之師”“明天之師”,才能無愧于自己肩負的教書之責、育人之責。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市碚城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