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馮婷 范琳玲
一、游戲過程
我們愛玩拉吊游戲
一天,果果、高遠和小魚正在“紙箱大世界”里用紙磚搭建迷宮,紙磚不夠了,高遠便跑到墻角去取。由于“紙箱大世界”由冬季閑置的游泳池改造而成,孩子在泳池里搭建,而多余的紙磚放在了操場上,在來回跑了多趟之后,高遠直喊:“累死了!”這時,果果看到泳池的欄桿上吊著水桶,便說:“我們可以用水桶運,我看到過奶奶用水桶從井里吊水?!备哌h聽后馬上把紙磚放進水桶,然后小心翼翼地將水桶往游泳池里放,這樣速度明顯快了許多。他們的舉動吸引了其他幼兒的參與,盡管其間有爭執(zhí)有失敗,但孩子們對用水桶拉吊紙磚很感興趣。
我們觀察發(fā)現,幼兒在拉吊裝有紙磚的水桶時,如何讓水桶保持平衡是成功的關鍵。如果游戲進一步開展,幼兒能否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這一“秘訣”?如果提供更多的材料,游戲會怎樣發(fā)展?拉吊游戲與什么游戲結合會更豐富有趣,對幼兒更有挑戰(zhàn)性?
通過一系列的思考,鑒于原來拉吊游戲在游泳池和池岸之間開展高度不夠,我們決定將游戲場地移到地面與二樓走廊之間,并與建構游戲相結合,也即讓幼兒先在一樓地面尋找積木,然后運用拉吊的方式運上二樓走廊,再進行拼搭。
另外,為了鞏固幼兒根據任務單拼搭的經驗(即把要拼搭的物體描畫成平面圖,再據此尋找相匹配的積木,最后進行平面拼搭。描畫的難度不一,尋找積木和拼搭的難度也不一,幼兒可自主選擇),我們提供了難度不一的任務單(如圖1),讓幼兒分組選擇、操作。
各種形狀、大小的積木,不同難度的任務單,不同材質的繩子,吊桶,一切準備就緒。游戲在期待中開始。
崗位要合適,而且要堅守
游戲一開始,紅隊在組長蕾蕾的指揮下,分工明確:他們一個負責統(tǒng)計“任務單”上的積木形狀及數量,一個負責找積木、放積木,兩個負責拉吊運送,一個負責拼搭,一個負責檢查。分工好后,他們便迅速奔向自己的崗位,有條不紊地玩起來……而綠隊因為組長的人選問題陷入了爭執(zhí)。
見紅隊早已分好工各自忙碌,綠隊的天天急了:“我們趕緊開始工作吧!不然真要輸了?!庇谑?,綠隊匆忙進入游戲,但狀況百出:統(tǒng)計積木的桌子旁圍了三個人,三個人數來數去經常重復,到最后沒能統(tǒng)計出準確數量。一名幼兒在樓上邊比劃邊大叫著:“家興,我們要找這樣的積木,圓形的、長長的?!睒窍抡曳e木的家興抬頭挺脖,始終沒聽明白要什么積木。拉繩子的地方空無一人,還有一名幼兒不明確自己的任務,一直著急地樓上樓下跑,嘴里大喊:“綠隊加油!”
毫無懸念,這次游戲綠隊沒有成功。游戲結束之后,教師組織孩子們交流、討論。教師問綠隊:“你們想想為什么沒有成功,把失敗的原因找出來,下次爭取成功?!备哌h第一個發(fā)言:“因為他們沒有選我當組長,本來我都想好怎么分配工作了?!薄安荒苊看味际悄惝斀M長,你上次已經當過了,我們也想當啊?!碧焯旆瘩g道。教師問高遠:“你當過幾次組長了?”高遠想了想:“好像有4次了。”說完似乎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教師說:“一次游戲中只能有一個組長,怎么辦?”“大家輪流當?!睔g歡的提議得到了其他人的認同?!斑€可以投票,誰的票數多就誰當。”家興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教師說:“輪流是個好方法,這樣大家都有機會。投票也不錯。當然,如果你自己很想當,也可以自薦,但一定要組員們同意才行。你們說呢?”大家都點點頭。教師又問高遠,他也點頭同意了。
解決了第一個難題后,教師又問:“除了在選組長時出現問題之外,你們覺得還有什么問題?”在一樓找積木的家興說:“我聽不懂他們要找什么樣的積木,聲音太吵了。而且他們很久都沒有把水桶放下來,我后來找到了積木也運不上去。”“誰是負責拉吊積木的?為什么沒有把水桶放下去呢?”教師問道。歡歡說:“我打不好繩結,老是散掉?!崩铌徽f:“我看到需要長方形的積木,我也不會打結,所以就直接跑到下面去拿了?!苯處熣f:“原來今天負責拉吊運送的小朋友都不會打結,難怪小水桶放不下去,積木也運不上來,任務就完不成了。那你們覺得應該怎么辦?要怎么改?”孩子們一下子想不出好的辦法,都沉默了。教師想了想說,“這次紅隊任務完成得很好,要不請他們介紹一下成功的經驗,好嗎?”在得到綠隊的同意之后,教師請紅隊的組長蕾蕾介紹經驗。蕾蕾說:“上次甜甜和佳佳告訴我他們打結很厲害,所以這次他們就負責打結,果然,他們打結很快?!薄芭叮闶钦f要讓每個人負責最擅長的事情,對嗎?除了這個,你們成功還有其他原因嗎?”蕾蕾想了想說:“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可以跑來跑去。我們隊的小貝是負責在一樓找積木的,他想上二樓來幫忙,我不讓他上來。因為他上來了一樓就沒人將積木放到水桶里了?!苯處熆偨Y道:“看來,游戲中每個人都要堅守自己的崗位。紅隊的小朋友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的事情,并且大家做的都是自己最會做的事情,所以他們完成任務的速度就非常快了。而綠隊呢?一開始選擇組長時就因爭吵浪費了時間,后來分工又不明確,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任務當然完不成了?!苯涍^與同伴交流和教師的梳理,綠隊幼兒若有所思。最后,教師問道:“既然知道問題出在哪里,那我們下次可以怎么改?”高遠第一個舉手:“組長可以輪流當,反正大家都有機會的,不要在一開始就浪費時間。”天天說:“要把最會打結的人安排在二樓負責打結、拉吊。我打結很厲害的,下次我來打結?!崩铌徽f:“我數數好,下次我可以負責統(tǒng)計積木?!奔遗d補充道:“不能很多人一起統(tǒng)計,不然就數不清楚了,其他地方也沒人了?!睔g歡說:“我下次不會再跑來跑去離開自己的崗位了,要堅守崗位。”……
其實,這次搭建的是平面物體,游戲任務并不難,綠隊失敗的關鍵在于沒有進行合理的分工。因此,教師將游戲后交流、討論的問題聚焦在了分工合作上。期待后續(xù)的游戲中孩子們會有令人滿意的表現。
變喊話為提供圖紙
解決了分工合作的問題,游戲用時果然短了,孩子們玩得越來越順利了。但在幾次游戲過后,孩子們又發(fā)現了新的問題:找積木的小朋友因聽不清要求而送錯積木,延誤了完成任務的時間?!盀槭裁磿牪磺宄??怎么樣才能讓找積木的小朋友清楚地知道自己組需要的積木呢?”在隨后的交流分享中,教師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孩子們。喜歡畫畫的天天馬上說道:“可以用畫的方法,一邊數積木一邊畫下來?!彼奶嶙h啟發(fā)了其他幼兒:“對,可以畫在紙上運下去?!薄罢曳e木的小朋友可以根據畫好的形狀和數量找積木?!焙⒆觽兣d奮得躍躍欲試。教師沒有急于說明這樣的方法是否可行,只是鼓勵孩子們去嘗試,并根據孩子們的需要提供了筆、紙等材料。果然,在接下來的游戲中,尋找積木的環(huán)節(jié)變得很順利,效率大大提高,孩子們完成任務速度快了很多(如圖2)。
集思廣益讀懂圖片
游戲到了這個階段,孩子們能夠很好地合作,順利地拼搭,快速地完成任務,游戲似乎變得不具有挑戰(zhàn)性了。如何推動游戲進一步開展呢?根據對第一階段游戲的觀察,教師發(fā)現,根據所描畫的平面圖尋找相對應的積木,再拼搭平面物體,所需積木少,所拼搭的物體簡單,任務單的設計難度太低是游戲不再具有挑戰(zhàn)性的關鍵。于是,教師開始考慮調整任務單的難度。教師與幼兒經過討論形成共識,將幼兒平時用積木搭建的各種物體拍成照片,并根據所搭物體積木的數量和復雜程度提供三星、四星、五星三種不同難度的照片,讓幼兒根據所選的難度抽取照片(如圖3),再根據照片進行統(tǒng)計、尋找、運送、搭建。由于所搭建物體從平面變成了立體,如何正確讀圖便成為新的挑戰(zhàn)。
孩子們對于這樣的挑戰(zhàn)表現出了欣喜。調整難度后的照片給李昊統(tǒng)計積木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李昊指著圖片說:“我不知道這個被遮擋住的是什么積木,好像是半圓形的,我需要幫忙!”小魚說:“半圓形有兩種,一種是大的還有一種是小的,這里是哪種???”李昊說:“被長方形的積木擋住了,看不清楚,可能是小的吧?!庇谑撬惝嫵隽讼鄳膱D紙傳到樓下??煞e木吊上來后,負責搭建的果果試了好多次也沒能成功。小魚、果果和李昊再次仔細查看了照片,果果說:“這個半圓形好像是大的,你看,它的長度要到長方形積木一半的地方呢,這塊小的才只到一點點。”聽了她的話,小魚和李昊再次仔細觀察,最終確認是大的半圓形積木。于是,李昊再次畫了圖紙(如圖4)。
孩子們的猜測有對也有錯,但是不管如何,他們都在游戲中進行了充分驗證,并逐漸掌握了物體之間的關系。在多次游戲之后,孩子們的讀圖能力越來越強,讀圖正確率越來越高。
齊心協(xié)力解決問題
由于任務單上的建筑物會用到更多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積木,原本被孩子們命名為“吊車”的小水桶無法拉吊大塊積木,經常出現吊到一半時水桶側翻,積木從空中落下的情況。
針對新產生的問題,教師與幼兒展開了討論:吊車運送積木發(fā)生了什么問題?我們可以怎么解決呢?果果說:“水桶太小了,放不下那種長積木,所以老掉下去?!毙∝愓f:“要是有一個大一點的籃子就好了?!卞f:“水桶小,每次運的積木太少,要運很多次才能把需要的積木運上來?!奔鸭颜f:“是啊,如果有兩個吊車就可以運得快一點了?!碧焯煺f:“我覺得還可以用更多不一樣的繩子來系水桶,每次都用一樣的太沒意思了?!苯處熣f:“你們發(fā)現了問題,非常棒!那么使用什么材料可以解決剛才的問題呢?你們覺得把哪些材料加進來會更好玩?”“我們可以用大草坪上的籃子,肯定能把長積木裝進去?!薄拔矣X得可以用那些包禮物的繩子,比較長。”“我覺得紗巾也可以當繩子用?!薄蠹医涍^熱烈討論,確定了更多種類的繩子(如長短不同的鞋帶、絲帶、麻繩、圍巾等)和容器(不同款式的籃子、袋子、鏤空垃圾桶等),為游戲建立了一個“材料庫”。
這些材料雖然是孩子們共同討論出來的,但用起來卻沒有想象的那么得心應手。
小魚對付粗糙的麻繩顯得有些費力,好不容易打好了結很快就散了。一樓的隊員一直抬著腦袋,焦急地等待著小魚將籃子放下來。倔強的小魚還拒絕同伴的幫助,執(zhí)意獨自與麻繩“斗爭”,游戲擱淺了。教師在旁邊看了一會兒,問:“要不要試試其他材料呢?”小魚選了一根細緞帶,這一次她很快打好了死結。但緞帶太短了,根本夠不著地面。于是,果果又找來了更多繩子進行拼接。終于,繩子夠長了。
他們選擇籃子作為容器,在籃子里放滿了積木。小貝不知道應該將繩子綁在籃子的什么地方,試了很多次都失敗了。小魚見了說:“把繩子從籃子的兩個耳朵里穿過去再綁吧?!毙∝愓兆隽???苫@子剛吊到大約一米的高度,繩子突然斷了,籃子掉在地上,積木散落一地。翔翔說:“繩子太細了,積木太多。算了,算了,我們還是拿出來一些,幾塊幾塊地慢慢運吧?!痹诖蠹业凝R心協(xié)力下,積木終于運上來了(如圖5)。
與此同時,孩子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安全問題,高處掉落下來的積木萬一砸到頭上,后果不堪設想。教師拋出了這個問題:“那怎樣才能保證下面小朋友的安全呢?”孩子們認真思考,李昊想了好一會兒說:“我們可以畫條線,找積木的人把積木放到容器里之后就要退到這條線后面。我們上次玩‘士兵突擊時也有這樣一條安全線?!庇捎谶@是孩子們自己想出來的辦法,因此在以后的游戲中不用教師過多提醒,他們都能遵守規(guī)則。
通過幾個階段的游戲,幼兒的游戲經驗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他們在游戲中找到自己最擅長的位置,合作越來越默契;他們會根據圖紙猜測被遮擋的積木;他們會選擇最合適的容器,在捆綁容器時會選擇容易打結又比較長的繩子……教師則給予孩子們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做好游戲玩伴的角色,在關鍵的時候給予支持和幫助。
二、分析與思考
拉吊游戲仍在繼續(xù),伴隨著幼兒與各種游戲材料的相互作用和同伴互動,孩子們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并以此為線索推動著游戲的不斷深入。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更多的是以觀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身份見證了游戲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引導幼兒主動地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構建屬于自己的游戲經驗,提高各方面的能力??v觀整個游戲進程,孩子在以下三方面的進步特別明顯。
分工合作意識和能力
該分組拉吊游戲要想成功,關鍵是組內成員要合理分工與合作。從起初的毫無分工合作意識,到有了初步的分工合作意識,到最后有明確并合理的分工和合作,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有爭執(zhí)、有失敗,但經過教師的點撥引領,同伴的交流、討論、分享,實現了質的轉變。相信這樣的意識、經驗和能力會對孩子以后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讀圖、解圖能力
由于該拉吊游戲前期需要幼兒根據物體的平面圖和照片上用積木搭建的物體辨識積木的形狀及其數量,因而對幼兒解讀“建筑圖紙”的能力是一個考驗。從最初的根據描畫的平面物體圖辨別和統(tǒng)計,到根據照片中的立體造型圖辨別和統(tǒng)計,孩子們經歷了猜測、驗證、分析、比較等探究過程,一步一步構建起了解讀圖片的經驗,提高了這方面的能力。
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碰到了許多困難和問題,比如:如何選擇繩子?如何給繩子打結?如何能讓一樓同伴清楚地知道所需積木的形狀和數量?如何解決繩子太短的問題?用什么樣的容器來裝比較大的積木?如何解決繩子太細、積木太重的問題?如何保證安全?等等。當問題發(fā)生時,教師總是支持、引導孩子們討論、探索、自主解決,逐步推動了游戲的發(fā)展。孩子們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豐富了經驗,提高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