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記事時起,家里堂屋大門上方就有一塊匾牌,雖然早已被風(fēng)蝕雨浸得非常陳舊,但上面“助人勿施”四個黑體大字依然清晰。后來從父親口中才知道,這四個字是父親的爺爺,也就是我的太公親手書寫掛上去的,它是我們家族必須恪守的家訓(xùn)——要樂于助人,但絕不能去施舍。
太公是清末秀才,做了一輩子的教書先生。家境殷實的太公,生性善良細(xì)心,鄉(xiāng)鄰中哪些人家在春荒時糧食接濟(jì)不上,心里都很清楚。每當(dāng)那個時候,太公就會讓家人喊那幾戶差糧的人家,輪流來給他清掃私塾房,完了給別人幾升苞谷,或幾升稻谷,直到新一季的糧食收獲了,清掃私塾房的事才會結(jié)束。
家人有時不理解,說那間不大的房子不需要經(jīng)常打掃,而且也不值那么多糧食。太公就回答說:“別人家沒米下鍋了,你單單給他糧,他日后不僅會如數(shù)還你,還要記一個人情。他幫我做事再給他糧,算是工錢,他也不會覺得是被我們施舍,這就叫‘助人勿施?!?/p>
這四字的家訓(xùn),一直影響著我的家族。父親是公辦老師,繼承了太公樂于助人的秉性,鄉(xiāng)鄰或是困難學(xué)生總是會得到不同的幫助。但父親與太公一樣,不會居高臨下給予,而是很自然地幫人渡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guān)。
助人勿施,是我家?guī)纵吶说募矣?xùn),更是一種做人的姿態(tài)。當(dāng)有能力幫助他人時,不能居高臨下地施舍予人,要給受助人留下足夠的自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