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乞大》、《樸通事》是元末明初以當時的北京話為標準音編寫的專供朝鮮人學習漢語的會話手冊,成書后被看作最權威的漢語教科書。后來,為適應不同時代朝鮮人學習漢語的需要而多次修訂。[1]《老乞大》一書講幾個高麗商人與一個姓王的中國商人一塊去北京做買賣的全過程,采用會話體編寫而成,內容圍繞經商活動展開,涉及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介紹漢語學習情況、住宿、講親戚稱謂、講命案、講風俗習慣”等話題?!稑阃ㄊ隆返膬热莞鼮閺V泛,以春天三十位朋友在一個名園里舉行賞花宴會開頭,以兩位中國文人拜會高麗秀才、秀才講述高麗開國過程并贈送土宜結束,中間穿插了大量的日常生活場景,甚至包括吵架罵人、求愛調情的段落和狀紙、書信的范文,可見編者考慮之周到。[2]郭作飛指出《老乞大》、《樸通事》是現今所能看到的古代朝鮮半島最早的漢語教科書,可能也是現存最早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口語教材。[3]《老乞大》和《樸通事》是姊妹篇,前者適合初學者,后者適合中高級。它們鮮明的特點對現代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影響深遠:
一、詞匯方面
漢語詞匯獨特的特點,使它成為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独掀虼蟆泛汀稑阃ㄊ隆吩谔幚頋h語詞匯教學這一問題上給予我們啟示良多:
(一)利用“義類”擴大詞匯量
張和生教授指出:“我們把意義類別相同或者相近的詞匯集中在一起,它們就形成了義類,比如表示水果的詞匯,表示體育運動的詞匯等等。”[4]
《老乞大》對詞匯義類的處理有其獨特性,例如書中眾人吃飯時的一段對話:
“咱們點看這果子菜蔬整齊麼不整齊,這藕菜、黃瓜、茄子、生姜、韭、蒜、蘿卜、冬瓜、葫蘆、解字、蔓靑、赤根、海帶。這按酒,煎魚、羊雙腸、頭、蹄、肚兒、睛、脆骨、耳朵。這果子,棗兒、干柿、核桃、干葡萄、龍眼、荔枝、杏子、西瓜、甜瓜……”
這段話構建了蔬菜、肉食、水果這三個語義場,合起來則構成食物這個大的語義場。講到親戚稱謂、馬匹、家具、布匹等時也通常是如此處理,這樣集中學習擴大了詞匯量,又便于掌握和運用。[5]因此,在處理名詞的時候可以借鑒這一做法:把語義上相關聯的詞語通過一個場景放在一起學習效果更好。學生在練習句式時,有更多的材料來完成替換練習,同時鞏固學生對句式和詞匯的掌握。
再如量詞的處理,《老乞大》中另外一段對話:
“我引著恁買些零碎行貨:紅纓一百斤 燒珠兒五百串 瑪瑙珠兒一百串 琥珀珠兒一百串 玉珠兒一百串 香串珠兒一百串 ……”
在學生對量詞有基礎認識之后,讓量詞集中出現,使學習者對漢語量詞在比較、辨別中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不過,在借鑒擴大詞匯量的方法的同時,也要注意課文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二)所選詞匯要堅持與時俱進
《老乞大》和《樸通事》被持續(xù)使用了元、明、清三個朝代,一直在不斷修訂。曾昭聰教授認為:“朝鮮時代政府組織編寫的《老乞大》教材的修訂基本上是緊隨著漢語的實際變化情況的,并且有可能請中國人審定過。與時俱進,這是語言教材編寫應有的態(tài)度。”[6]
在口語與時俱進,新詞新語層出不窮的今天,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教材也應該定期重新修訂。
二、教材內容方面
(一)口語會話體
《老乞大》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共由108則會話組成,每則會話涉及一個話題,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的。《樸通事》分上、中、下三卷,全書采用對話或一個人敘述的方式,涉及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7]它們都運用當時的口語詞匯,內容涉及商業(yè)活動、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普通百姓常用的稱謂,如父母叔伯、兄弟姐妹;有商旅用詞,如趕路投宿、盤纏銀兩;有日常生活用詞,如柴米油鹽、瓜果菜蔬;有醫(yī)療用語,如看病把脈、針灸拔罐;也有不少粗話和罵人的話,如“那廝”“驢養(yǎng)下來的”“狗骨頭”等。[8]教材內容涵蓋面之廣可見一般,現代的對外漢語教材也需擴大內容涵蓋面,并且要貼近日常生活,對話自然、真實。
兩本教材里除了大量運用口語詞匯外,還較多地采用了口語表達方式,例如:“你如今那里去”、“有什么勾當”、“討一杯酒來喝”等。此外,教材中還多處出現俗語和諺語,如“馬不食夜草不肥,人不得橫財不富”、“一夜夫妻百夜恩”、“休道黃金貴,安樂最值錢”等?!稑阃ㄊ隆犯遣捎昧嗣抗?jié)一個故事,最后一句俗語作總結的敘述模式。這些語言特色一方面加強了課文的口語色彩,有利于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外國學生感知中國文化。
(二)場景連續(xù),模擬語境真實且具有趣味性
《老乞大》在課文中設計了幾個主要人物。四個來自朝鮮的商人,一個來自遼陽的王姓商人。他們在去往北京的路上相遇,一起趕路、投宿、鍘草喂馬,一路上談論物價、生意、家庭生活、兩國風俗。即便同是投宿,教材中也設計了不同的情景?!稑阃ㄊ隆窙]有貫穿始終的人物和故事,但設計了春游、出差、治病、購物、討債、洗澡等多個場景。如春游一節(jié),時間是“春二三月好時節(jié)”,地點是“有名的花園”,人物是張三李四等“幾個好弟兄”,事件是“各出一百個銅錢”“做一個賞花筵席”。課文里設置了他們如何湊錢、如何分工采買酒肉、如何擺桌設宴、如何飲酒作樂等情節(jié)。人物的對話既符合人物身份,又符合特定的交際場合,為教學中的模擬交際訓練提供了必要的條件。[9]
創(chuàng)作模擬交際的語言環(huán)境時,要包括特定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要素,要務必貼近生活,力求真實?!独掀虼蟆泛汀稑阃ㄊ隆飞踔两o筆者一種長篇生活連續(xù)劇的感覺,一個個小故事串聯在一起,每個新的故事都會有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事件和新人物出現,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詞匯和新的句式。而且,主角形象充實,內涵豐富,會話參與者的文化、語言、思想意識、風土習慣也都充分展現出來。對話內容方面,家長里短、小道消息、悄悄話都可以成為書中的話題,更是增添了實用性和趣味性。endprint
(三)循序漸進
兩本教材在編寫結構上都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特點。詞匯和句式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地安排。由簡單的寒暄、問候,到對行為處世、人生意義的看法,教材的難度逐漸加大,體現了一個階梯式的學習過程。前半段一問一答式的形式多,句子的結構也較簡單,后半段則明顯地增加了大量的陳述句,尤其是復句。[10]
現代的對外漢語教材編排,詞匯、知識點的難易分布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有規(guī)律地分布。
三、恰當處理中外文化關系方面
《老乞大》、《樸通事》兩部教材十分重視文化因素對語言教學的影響,大量介紹中國文化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將兩種文化進行對比。課文里講到“打水”這一話題時說,中國的井深,是磚砌的,男人打水,高麗井淺,是石頭壘的,男子漢不打水,都是婦人打水。[11]再如:“我高麗人不慣吃濕面,咱們吃干的如何?”簡單一句話就展現了兩國不同的飲食習慣。
通過簡短的自述或對話表現文化差異,把抽象的文化化為生動的語言,讓文化差異更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非常值得學習。
四、教材修訂方面
《老乞大》和《樸通事》作為漢語教材在朝鮮被使用了很長時間,期間經歷過多次修訂。關辛秋認為重刊不應該是簡單的重新謄寫,而應是將原教材中一些經過歷史變化了的內容或已經變化了的表述修改成當時通行的說法。[12]
他認為蒙語本修改、重刊的方法是先來北京找蒙古人重新確認。并向母語人逐句核準修訂《老乞大》。這看起來是最笨的辦法,但也是最踏實的辦法。并呼吁現在編寫、修訂教材時,也應該像《老乞大》的重刊者一樣嚴謹。
不但在修訂過程中要去實際考察,力求貼近現實,就是在編寫過程中,也要保證詞匯、句式、思想的時效性,力求一段時間之后再根據現實變化情況進行重新修訂。現在是個日新月異、變化神速的信息化時代,更應該注意教材重新修訂的重要性。
《老乞大》和《樸通事》這兩本教材不但為專家、學者研究元、明、清三個朝代我國的語言、歷史、文化、文學、對外交流等方面的史實提供了大量的資料,也為我國漢語國際推廣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需要我們不斷挖掘,汲取營養(yǎng),借以滋潤現代我國的漢語國際推廣事業(yè)實現不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注釋:
[1][5]趙現琦.《老乞大》和《樸通事》在漢語第二語言教學方面的特色[J].現代語文,2009,(02).
[2]曾昭聰,《老乞大》等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語言研究綜述[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4).
[3]郭作飛,《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簡評[J].世界漢語教學,2005,(4).
[4]]張和生,漢語可以這樣教——語言要素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6]曾昭聰,《老乞大》等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語言研究綜述[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4).
[7]趙現琦.《老乞大》和《樸通事》在漢語第二語言教學方面的特色[J].現代語文,2009,(2).
[8]程相文.《老乞大》和《樸通事》在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發(fā)展史上的地位[J].漢語學習,2001,(4).
[9][11]程相文.《老乞大》和《樸通事》在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發(fā)展史上的地位[J].漢語學習,2001,(4).
[10]于濤,解讀古代漢語口語課本——《老乞大》[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9).
[12]關辛秋,元以來一部多個語種版本的第二語言教材——三種文本《老乞大》教材編寫特點分析[J].漢語學習,2004,(6).
參考文獻:
[1]汪維輝,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xù)編(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1.
(樊瑞凱 ?廈門大學 ?36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