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波 劉 黎 苗曉君 劉明康 喬 敏
(國網(wǎng)浙江省電力公司舟山供電公司,浙江 舟山 316000)
柔性直流輸電是基于全控型電力電子器件的新一代直流輸電技術,是當今世界電力電子技術應用的制高點。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在提高電力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增加系統(tǒng)無功儲備,改善電能質量,解決非線性負荷、沖擊性負荷對系統(tǒng)的影響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技術優(yōu)勢。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技術特點,柔性直流輸電系統(tǒng)適用于可再生能源并網(wǎng)、分布式發(fā)電并網(wǎng)、孤島供電、海上平臺供電和大型城市電網(wǎng)供電方面,柔性直流輸電系統(tǒng)的綜合優(yōu)勢更加明顯[1-2]。
為提高舟山群島各島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解決電能質量偏低、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wǎng)等一系列問題,同時掌握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核心技術,國家電網(wǎng)公司在舟山建設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工程采用最新型的模塊化多電平換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3],在舟山本島、岱山島、衢山島、泗礁島及洋山島,各建設1 座換流站,直流電壓等級為±200kV,設計容量分別為舟定站400MW、舟岱換流站300MW、舟衢換流站100MW、舟洋換流站100MW、舟泗換流站100MW。
舟定換流站通過定云2R38 線接入220kV 云頂變、舟岱站通過岱蓬2R37 線接入220kV 蓬萊變;舟衢換流站通過衢大1934 線接入110kV 大衢變、舟洋換流站通過洋沈1933 線接入110kV 沈家灣變、舟泗換流站通過大嵊泗1932 線接入110kV 嵊泗變。舟山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系統(tǒng)的交直流耦合電網(wǎng),其電氣結構圖如圖1所示。
舟山柔直換流站一次主要設備包括交流線路、直流線路、直流母線、換流閥等,一次設備電氣接線圖如圖2所示。
圖1 舟山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系統(tǒng)的 交直流耦合電網(wǎng)結構圖
柔性直流輸電系統(tǒng)的結構和常規(guī)直流輸電系統(tǒng)相比,存在較大的差異,柔性直流對電能的控制和調節(jié)更加靈活、快速,不存在換相失敗問題,無需配置濾波及無功補償設備,易于構建多端直流,利于電網(wǎng)黑起動。此外,因起動電阻、橋臂電抗器、平波電抗器、換流器都是柔性直流特有的設備,因此多端柔直換流站起停順序與交流變電站、常規(guī)換流站有很大的不同。
柔直換流站內交流進線、直流線路、聯(lián)結變常規(guī)電氣設備狀態(tài)定義于交流站類似,其特殊設備狀態(tài)定義如下。
1)換流閥
檢修:起動電阻旁路閘刀拉開位置,換流器正負極閘刀拉開位置,換流閥相關接地閘刀在合上位置。
圖2 舟山柔直換流站一次系統(tǒng)圖(舟定換流站為例)
冷備用:安全措施拆除,起動電阻旁路閘刀拉開位置,換流器正負極閘刀拉開位置,換流閥相關接地閘刀在拉開位置。
極連接:起動電阻旁路閘刀拉開位置,換流器正負極閘刀合上位置,換流閥相關接地閘刀在拉開位置,閥閉鎖。
2)充電
(1)HVDC 充電:起動電阻旁路閘刀合上位置,換流器正負極閘刀合上位置,換流閥相關接地閘刀在拉開位置,閥閉鎖。
(2)STATCOM 充電:起動電阻旁路閘刀合上位置,換流器正負極閘刀拉開位置,換流閥相關接地閘刀在拉開位置,閥閉鎖。
3)運行
(1)有源HVDC 運行:起動電阻旁路閘刀合上位置,換流器正負極閘刀合上位置,換流閥相關接地閘刀在拉開位置,閥以有源HVDC 控制方式觸發(fā)導通。
(2)無源HVDC 運行:起動電阻旁路閘刀合上位置,換流器正負極閘刀合上位置,換流閥相關接地閘刀在拉開位置,閥以無源HVDC 控制方式觸發(fā)導通。
(3)STATCOM 運行:起動電阻旁路閘刀合上位置,換流器正負極閘刀拉開位置,換流閥相關接地閘刀在拉開位置,閥以STATCOM 控制方式觸發(fā)導通。
換流站的站控系統(tǒng)接收來自運行人員通過運行人員工作站采用手動方式下達起動/停運直流系統(tǒng)的指令。起動/停運直流系統(tǒng)的順序流程如圖3所示。
起動順序流程如圖3所示,順序如下:
1)關上閥廳門且將閥廳門鑰匙鎖定在閉鎖狀態(tài)。
2)打開閥廳地刀。
3)處于冷備用狀態(tài)。
4)極連接。
5)對聯(lián)結變壓器和子模塊進行充電完畢,起動電阻退出。
6)處于換流閥充電狀態(tài)。
7)閥解鎖。
8)處于直流系統(tǒng)運行狀態(tài)。
正常停運直流系統(tǒng)的順序流程如圖3所示,順序(按圖3中起動順序的序號逆向依次操作)如下:
1)閥閉鎖。
2)到換流閥充電狀態(tài)。
3)聯(lián)結變壓器放電。
4)極隔離。
5)到冷備用狀態(tài)。
6)合上閥廳地刀。
7)釋放閥廳鑰匙,允許打開閥廳門。
圖3 直流系統(tǒng)起動/停止順序流程
此時,直流系統(tǒng)停運。換流站回到檢修狀態(tài),可進入閥廳進行檢修。
1)舟山多端柔性直流系統(tǒng)起動順序
(1)一次設備檢查項目:①站內所有接地閘刀確已拉開;②起動電阻旁路閘刀確在拉開位置;③閥冷系統(tǒng)運行正常,無異常告警;④檢查閥廳大門已閉鎖;⑤閥廳暖通設備運行正常。
(2)二次設備檢查項目:①閥控設備運行正常,告警信號已復歸;②所有保護裝置運行、通信狀態(tài)正常,無異常告警,二次壓板投退符合運行規(guī)定,重點檢查直流控制保護裝置主備方式、通信狀態(tài)正常。
(3)起動前設備狀態(tài)檢查:①核對各換流站都已擺至極連接狀態(tài);②換流站運行模式設定(有源HVDC、無源HVDC、STATCOM)選擇符合調度及運行方式要求;④直流系統(tǒng)控制方式符合調度及現(xiàn)場運行規(guī)定,多端柔性直流系統(tǒng)中只有一站作為定直流電壓控制,其他站為有功功率(頻率)控制,無功功率控制方式結合實際電網(wǎng)運行狀態(tài)設定。
(4)換流閥充電:①定電壓控制站充電,檢查換流閥充電正常,起動電阻旁路閘刀按照設定定值自動合上,直流電壓充電至±320kV 左右,子模塊運行正常且電壓平衡;②其他各站充電,并檢查起動電阻旁路閘刀按照設定定值自動合上,子模塊運行正常且電壓平衡。
(5)換流閥解鎖:①定電壓控制站解鎖,直壓升至±400kV 左右,子模塊運行正常且電壓平衡;②其他各站解鎖,子模塊運行正常且電壓平衡。
(6)五站有源HVDC 運行模式起動流程圖如圖4所示。
圖4 五站有源HVDC 運行模式起動流程圖
2)舟山多端柔性直流系統(tǒng)停運順序
(1)值班人員通過監(jiān)控后臺操作任一換流站使換流閥閉鎖,其他各站在站間通信正常的情況自動閉鎖換流閥,拉開各站交流進線開關。
(2)換流器正極閘刀、換流器負極閘刀在換流站換流閥閉鎖、交流進線開關分閘15min 后以及正極電流、負極電流降至5A 以下,后拉開,將各站改至及隔離狀態(tài)。
(3)按照調度指令換流站改至所需狀態(tài)。
(4)五站有源HVDC 運行模式停運流程圖如圖5所示。
圖5 有源HVDC 運行模式五站停運流程圖
目前,舟山多端柔性直流換流站按照上述流程進行起停操作,發(fā)現(xiàn)起停順序還有待改進,提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建議。
1)舟山多端柔直換流站起停順序依賴于站間通信,若站間通信失去的情況下,將無法起動多端柔性直流,無站間通信的情況下,多端柔直換流站將自動停運。建議后期工程開展對換流站直流系統(tǒng)控制策略的研究,使得多端柔直換流站起停順序不依賴于站間通信。
2)換流站監(jiān)控后臺程序化操作還不完善,目前只滿極隔離之后程序化操作功能,極隔離之前的操作只實現(xiàn)遙控操作的條件。建議工程后期完善程序化操作邏輯,使得全站狀態(tài)實現(xiàn)程序化操作,節(jié)省多端柔直換流站起動/停運的時間。
3)目前某個換流站退出運行,需其他換流站配合停運,影響了多端柔直換流站運行的可靠性,建議后期開展換流器正負極閘刀帶電分合閘試驗,試驗成功后,可以實現(xiàn)在換流閥閉鎖時,通過換流器正負極閘刀進行改變其運行方式,將某一個站退出和投入運行,使得多端柔性直流起停順序更加靈活。
本文對舟山多端柔性直流接入方式,換流站電氣設備組成,換流站設備調度狀態(tài)定義進行了介紹,對柔直系統(tǒng)正常起動、停運流程,多端柔性直流系統(tǒng)典型起動/停運順序進行了總結,給出了舟山多端柔性直流起停順序的改進建議。舟山多端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是世界首個五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該工程將為今后的風電場并網(wǎng)、孤島供電、柔性直流交直流并列運行、電網(wǎng)無功控制等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相關的運行經(jīng)驗,對促進我國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工程化和使用化,提高電網(wǎng)的可靠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劉雋,何維國,包海龍.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及其應用前景研究[J].供用電,2008,25(1): 6-9.
[2] 屠卿瑞,徐政.多端直流系統(tǒng)關鍵技術概述[J].華東電力,2009,37(2): 267-271.
[3] 湯廣福,賀之淵,滕樂天,等.電壓源換流器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最新研究進展[J].電網(wǎng)技術,2008,32(22): 39-44,89.
[4] 徐政,陳海榮.電壓源換流器型直流輸電技術綜述[J].高電壓技術,2007,33(1): 1-10.
[5] 何湘寧,陳阿蓮.多電平變換器的理論和應用技術[M].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6] 浙江大學發(fā)電教研組直流輸電科研組.直流輸電
[M].北京: 電力工業(yè)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