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玉雕收藏市場已經一目了然了,從拍賣的成交狀況來看,基本延續(xù)往年的大格局,風格成熟、知名度較高的“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群體依然穩(wěn)居一線,其代表性風格作品也最為高端藏家所關注。從題材類型來看,山水、花鳥題材占比有上升趨勢,作品內涵也由過去的“討口彩、圖吉祥”,逐漸向審美化、藝術化的方向轉變,這與收藏群體日益提升的文化修養(yǎng)與審美意識密不可分。
在傳統(tǒng)玉雕創(chuàng)作的語境中,山水題材常以“山子雕”的形式出現,以大體量、大題材突出其重器的特征,玉料、工藝也不十分講究,其綹裂漿石在設計中并不剔除干凈,而是被以隨形、俏色的手法保留在作品中。但在近幾年的市場表現上,大型的山子雕類型作品在拍賣會上已經非常少見了。以博觀拍賣為例,通過公示的資料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當下的山水題材創(chuàng)作,大多是以牌佩為表現形式,作品用料考究、體量小巧、工藝精湛,造型風格文氣清雅,意蘊高峻悠遠,收藏之風氣與以往大為不同。
而花鳥題材類型作品的變化,則更多體現在由“世俗”到“高雅”的審美變化上。從當代玉雕的創(chuàng)作格局來看,花鳥一直作為重要類型題材,與器皿、山水、人物、瑞獸并列為玉雕五大類型題材。但不可否認,在當代玉雕近幾十年的發(fā)展中,花鳥題材的藝術創(chuàng)作探索,要遠遠落后于其他類型題材—風格造型同質化現象嚴重,內涵市儈庸俗,充滿了諸如“一夜成名”、“喜上眉梢”等世俗意象,與藏玉文化倡導的精神內核十分不符。但變化終究會發(fā)生,2014年花鳥類型作品在玉雕收藏領域的熱度,充分印證了其創(chuàng)作探索的突破,文化性、藝術性顯著提升,尤其是“引畫入玉”的創(chuàng)作理念在玉雕實踐中的成熟,讓花鳥類型題材風格的發(fā)展產生了質的飛躍。
從目前收藏市場的反饋來看,清俊野逸的“文人花鳥”與富貴精謹“院體花鳥”無疑是當下花鳥玉雕收藏熱門。在藝術特點上,文人花鳥近似于寫意繪畫,而院體花鳥則更近乎工筆。從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以及流派傳統(tǒng)來說,文人寫意畫以隨意隨性為上,逸筆草草,不刻意求真,直抒胸臆,重在表達意境,且往往詩、書、畫、印結合,呈現出“平淡天真,不裝巧趣”的風貌。而定型于宋代朝廷畫院的院體風格,則更傾向以一種嚴謹的狀態(tài)去呈現一種純粹的美感,就如同“學院派”畫家們對于完美形式與工致技巧的追求。
在表現題材上,兩種風格涇渭分明,都在強調著各自的審美主張:文人花鳥玉雕訴求清雅,多以梅蘭竹菊配以詩文印章,畫面空靈素凈,選料也以突出個性為主,作品極富特色。而院體花鳥與其相比,則顯得“保守”得多,題材多以充滿象征意味的花鳥元素為主,在審美上堅守正統(tǒng)儒家文化的評判標準,風格富麗嚴謹,工藝工整細致。此外,在原料的甄選上,院體花鳥與文人花鳥也采取了不同的原則,堅持傳統(tǒng)的用玉標準,多以極為稀缺的和田玉籽料創(chuàng)作,除追求玉料的細度、白度之外,艷麗的皮色也是創(chuàng)作不可或缺的。
這兩種風格在其他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在市場表現上,文人花鳥玉雕因市場存量較多,玉料成本相對較低,所以其受眾群體主要以中高端藏家為主;與之相反,院體花鳥玉雕因其相對稀缺的表現風格與玉料,則主要面向高端收藏群體。另外,在創(chuàng)作群體的分布上,文人花鳥玉雕以蘇邦玉雕為主,深受文人畫重要流派“吳門畫派”的影響;而院體花鳥則以海派玉雕名家、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王金忠為代表人物。
對于專注于花鳥類型作品收藏的藏家而言,王金忠大師與其開創(chuàng)的院體花鳥玉雕風格在圈內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尤其是那件榮登《中國玉雕·石雕作品“天工獎”典藏集》封面的金獎作品《錦繡春色》,可謂當代玉雕花鳥類型作品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件具有典型院體風格特征的作品,也是一件向經典致敬的情懷之作。在這件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王金忠大師以宋代院體經典名畫《芙蓉錦雞圖》為創(chuàng)意靈感,將原作題詩“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鹥?!敝绣\雞之“五德”,與玉之“五德”相契合,使“院體”與和田玉在精神層面形成共鳴,擺脫了長期以來花鳥玉雕的庸俗化桎梏。王金忠對玉雕的創(chuàng)作探索在當代玉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開創(chuàng)意義,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花鳥類型藏家的收藏信心。
回顧近幾年的玉雕市場格局變化,雖然在經濟背景的影響下行業(yè)發(fā)展速度趨于放緩,但仍能窺見一些令人欣喜的亮點。我們不難發(fā)現,當代玉雕在經過幾十年飛速發(fā)展之后,現在正是沉淀的時刻,就如同大浪淘沙過程中,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價值的,才會為時代所保留,它們是當代玉雕未來的希望。而正因為有了這些中流砥柱,無論市場怎樣變化,未來只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