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要:鄂倫春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以大森林為背景的狩獵生活文化,塑造了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民歌演唱技法。鄂倫春多情的歌唱技法在民族聲樂教學上的新運用,展現(xiàn)了民族歌唱特色,為民族聲樂的藝術性增添了新的活力。
關鍵詞:鄂倫春族 歌唱技法 民族聲樂
一、多情音的歌唱技法的新運用
(一)無拘束的長音直聲唱法
古老的鄂倫春人在大森林狩獵生產過程中,彼此聯(lián)系的重要方式便是直聲呼喊;因為長聲呼喊不僅聲音穿透力強,更能使遠處的人聽到清晰的聲音;經由成年累月的呼喊式交流為鄂倫春歌手長音直聲唱法形成奠定了演唱技能及基本功底的基礎。歌手們在演唱中氣息足聲音在長音及延音處聲音高亢嘹亮,富于戲劇性。
如:在聲樂教學及實踐中演唱的鄂倫春傳統(tǒng)民歌《什么最熱鬧》第二小節(jié)長音。長音平直穩(wěn)定無顫音無波音的運用,聲音展現(xiàn)出高亢奔放的特點,偶爾在首尾處有裝飾音,賦予民歌長音的直暢性與旋律線直跳性特征。可見,鄂倫春民歌長音直聲唱法的新運用不僅增添了聲樂演唱的藝術性及特色性,也為繼承弘揚民族文化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自由滑音的個性 阿
在鄂倫春民歌中三度滑音和六度滑音較多,滑音加在襯詞上的運用是鄂倫春民歌的最大特點,不僅使唱腔獨特、語氣加重和力度強弱有序,使得演唱別具一格。在聲樂教學演唱孟淑珍詞曲的《山林回聲》散板引子中運用了三度上滑音如:
鄂倫春民歌中也有很多下行小滑音,色彩性很強,它起著加重語氣和裝飾的作用。在聲樂教學演唱的《山林回聲》第二十二小節(jié)滑音也用在句中一個“哪”襯字上,小下滑音輕輕滑下,感覺像是滑到了音底。如:
小滑音的運用從表面看用在沒有詞義的襯詞上顯示著意義不大,但實際上突然下滑不僅引起聽者注意,而且加強歌唱的語氣,增強歌唱的感染力,充分地表現(xiàn)作品內涵。
二、豐富多彩唱腔的新運用
(一)襯詞襯腔
鄂倫春民歌中襯詞襯腔的運用是最為普遍的,鄂倫春民歌中除了運用常見語氣詞如:哎、喲、噢、嘶、耶、啦、哪、嗬喲、咦、哼、哎呀等外,還經常運用語氣重疊詞來作為一首作品的歌詞。如:《嘿呦嘿》、《哪依耶》、《加威加呼威》還有一些地名用來表達作品內容的。如“庫堯勒庫堯”、“阿加拉”、“鄂呼藍得呼藍”。表達崇拜之意的“罕拜、罕拜”“扎嘿、扎嘿”、“介本、介本”、等襯詞襯句。這些襯詞不僅是為了加強鄂倫春民歌演唱的思想情感,更是為了烘托和增強歌曲正詞的藝術感染力。隨著鄂倫春民歌演唱的發(fā)展,鄂倫春民歌的襯詞襯腔已成為民族歌舞的一種固定稱謂。如“罕拜、罕拜”代表鄂倫春傳統(tǒng)狩獵歌舞音樂文化的人物形象。情歌中常出現(xiàn)的一些襯詞表現(xiàn)了對心愛之人的愛慕之情??傊鮽惔阂r詞襯腔的在聲樂教學中借鑒及運用,展現(xiàn)了聲樂演唱與教學的獨特性。
(二)平腔唱法
鄂倫春民歌的“平腔唱法”大多運用真嗓說唱,在真嗓為主的真假嗓結合的演唱運用中相對較少。鄂倫春民歌演唱中平腔唱法,在“呂日格仁”歌舞音樂和 “摩蘇昆”、“堅珠溫” 敘事為主的說唱藝術的曲調中運用也較為常見。如在《山林回聲》的前半部分平腔演唱運用時,音樂速度有慢有快有對比,旋律起伏較小,四五度內跳進音程運用較少,平白直敘易于抒發(fā)情感;不僅有益于表達樂曲演唱藝術性,更能體現(xiàn)鄂倫春民族歌唱性格。在《山林回聲》尾聲散板的演唱中,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性,為了表達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要求演唱者隨著歌曲音區(qū)的變化真假嗓的運用程度增加,使得演唱的聲音飽滿、圓潤、嘹亮高亢,使演唱的聲音更具穿透力??傊?,鄂倫春的森林文化生活及作品創(chuàng)作對鄂倫春平腔唱法的形成及發(fā)展起到決定作用;并且鄂倫春民歌的平腔唱法的特征在民族聲樂演唱教學中借鑒與運用也為聲樂演唱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增添了新的內容。
(三)高腔唱法
鄂倫春民歌高腔唱法大多運用在山歌小調類民歌之中。如:民族聲樂教學及音樂會中演唱的《什么最熱鬧》第二小節(jié)運用高腔拖腔演唱,當拖腔在高音進行中,會呈現(xiàn)上挑的自由延長音,隨之延音旋律上行:
其中第二小節(jié)的高腔唱法的聲腔旋法富于變化,第二小節(jié)后半拍運用真假聲大幅度的轉換,而且這一小節(jié)的襯詞襯腔和潤腔的協(xié)調配合,展現(xiàn)出這首山歌的獨特藝術個性。鄂倫春小調在演唱時,高音區(qū)高腔直聲的運用較多,運用真假聲結合方法也常運用,這樣運用不僅展現(xiàn)出鄂倫春小調明亮的音色,而且在音區(qū)的轉換時,能使聲音無痕跡,并且使聲音厚重表現(xiàn)出細致的情感。
總之,鄂倫春民歌演唱技法在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新運用,充分顯示了聲樂演唱與教學的民族化個性及民族民間藝術全面化發(fā)展方向,同時也展現(xiàn)了民族音樂歌唱藝術性的多樣性,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聲樂演唱的借鑒吸收民間養(yǎng)分重要性,也迎合了建設中國特色文化藝術的方針。
基金項目:
本文為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項目名稱:《鄂倫春民歌多情的歌唱技法在教學中的新作用》,項目編號:2014B070。
參考文獻:
[1]白亞光,暴俠.鄂倫春民歌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2]韓有峰,孟淑賢.鄂倫春語漢語對照本[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1993.
[3]秋浦.鄂倫春社會發(fā)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4]吳雅芝.最后的傳說鄂倫春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
[5]王麗坤.鄂倫春傳統(tǒng)民歌[M].哈爾濱:哈爾濱民族研究所,1996.
[6]曹麗艷.鄂倫春族民歌贊達仁及其演唱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