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云
摘 要:口頭表達能力是課堂教學中訓練最頻繁和廣泛的能力,語文教學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能力既自成一體,又相互聯(lián)系,教師應該強化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智慧,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奠定基礎。
關鍵詞:閱讀教學 聽說 讀寫 能力
語文教學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尤其重要?!罢f”是聽讀的成果展現(xiàn),“說”的能力提升也能促進“寫”的能力發(fā)展。而要讓學生說得精彩,就要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意識。
一、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夯實表象,開掘表達源頭
學生的言語沖動不會無緣無故產生,而要借助真實生動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生的情感認知形成和諧共振,從而促進學生的言語發(fā)展。因此,情境的創(chuàng)設無疑為學生的言語表達開掘了一條暢通的渠道。
1.依托圖片,激發(fā)言語動機
生動形象的畫面從視覺層面給學生巨大的沖擊,在他們的頭腦意識中積累了豐厚的表象認知,從而在意識層面形成了言語表達的沖動。
例如,在教學《學會查“無字詞典”》一文時,學生對文中的“曬蔫”一詞感到陌生,即便查閱了工具書,也難以形成真正的體驗認知。此時,教師通過幻燈片及時出示了兩張被曬蔫了的葉子圖片,真實的圖片給學生充足的認知體驗,激活了學生內在思維,他們原始的言語儲備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對“曬蔫”一詞的理解也顯得生動形象。有的學生說:“葉片都皺巴皺巴的,沒有一點水分”;有的學生說:“葉子上全都是皺紋,就像老人的臉龐”;還有的學生說:“葉子低著頭,好像沒有睡醒一樣,很沒有精神”……
生動的圖片連接了學生的實際生活,激活了其原始的認知積累,學生對詞語的真實意蘊有了真正的理解,同時也為學生的口頭言語表達開辟了有效渠道,鮮活的語言就會在學生唇齒間躍動。
2.憑借表演,體驗人物內心
采用角色表演,學生全身心浸潤在動態(tài)發(fā)展的情境中,以身體的全部感官體驗不同維度的信息刺激,從而獲取最為真切的情感體驗。學生在這種狀態(tài)下,言語表達的沖動就如同蓄滿的池水,不吐不快。
例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中的“要挾”一詞時,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已經對這個詞語形成了大致的感知。但教師仍覺得不足以真正理解這個詞語的內涵,在教學中設置了角色體驗的方式,收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根據已經形成的理解體驗,結合課文的語境以“帝國主義”的角色,積極創(chuàng)生語言,對清朝政府進行“要挾”。角色的轉變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興趣,他們自然生發(fā)的言語從其他角度生動詮釋了“要挾”的內涵。沒有僵硬的詞語解釋,角色置換讓學生創(chuàng)生出鮮活生動的語言,詞語的內蘊已經植入學生的內在意識中。
二、鋪設階梯,激活想象,搭建表達框架
學生思維躍動無序,在表達過程中也常常是隨性盲目,沒有典型的句式積累,也沒有一定的邏輯條理。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口頭表達訓練過程中,為學生搭建不同層次的思維臺階,以便于學生向著目標不斷攀巖,拾級而上。
1.在句式的保障下強化表達規(guī)范
規(guī)范整飭的句式為學生的言語表達提供了有效的框架,在表情達意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相同的意蘊,學生率性隨意的表達常常會臃腫不堪、言不達意,而依托典型句式進行表達,則會起到言簡意賅的妙用,對規(guī)范和嚴謹學習表達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例如,在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談遷為了創(chuàng)編《國榷》所經歷的折磨和在這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氣質,教師結合實際文本,為學生的言語表達搭建這樣的經典句式:夏天,烈日______,談遷______;冬天,寒風______,大雪______,談遷______;清晨,當旭日______,談遷就已經______;深夜,當月亮______,可談遷還______……
這種句式補充不僅讓學生積累了有效的典型句式,更讓學生在句式留下的廣闊空間中自由徜徉,為學生的聯(lián)想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在詞匯的支撐下豐富原始積累
對于中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的言語積累相對薄弱,很多時候他們想表達,但又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詞語,豐富學生言語運用的素材。
例如,在教學《秋天》一文,孩子在田野上捉螞蚱、奔跑,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有的……有的……”句式進行說話練習,學生常常一兩句老套路后便哽塞無語了。此時,教師及時補充詞語:翻滾、追逐、打鬧、拖拉、推搡、跳躍……學生一邊做著動作體會,一邊組織語言,口頭表達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
學生言語能力提升的基礎在于語言的高效積累。學生在口頭表達過程中,教師的及時補充正契合了學生內在的表達需求,效果事半功倍。
三、轉換維度,歷練思維,開辟表達路徑
口頭表達不能始終拘泥于一種思路,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對言語表達進行思路的轉換,促進學生言語思維走向靈活。
1.在角色置換中感受語言體系不同
在口頭表達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角色的置換,使得學生內心與文本人物的內心體驗、情感認知進行真正的溝通,以不同的身份發(fā)表不同的言論,從而習得語言,感受文本內蘊。
例如,特級教師薛法根在執(zhí)教《哪吒鬧海》一文時,就將課堂教學分為“概述、詳述、轉述”三個板塊。其中在教學“轉述”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以哪吒、東海龍王兩個不同的角色向玉帝告狀的情境。角色的不同,對故事描述的出發(fā)點以及措辭也就完全不同:哪吒可以從頑童和正義的角度出發(fā),描述事件發(fā)生的經過,重在數落東海龍王父子的“稱霸一方”;東海龍王則要避重就輕,歷數哪吒的種種“劣行”,從而為規(guī)避自己的丑陋行為辯護。
相同的事件以不同的人物進行表述,就會產生不同的語言體系。學生經歷了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體驗了言語表達的不同,對于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在方式轉換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對口頭表達訓練,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同一個內容或者同一種意思,通過自身思維的辨析提升他們對語言運用的靈活性,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①調整詞語位置
詞語在語句中的位置,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進行調整、調換,而這種調整方法在依托學生已經形成的口語能力的同時,也會促進學生的言語水平的再度提升。學生針對不同的場景,采用不同的句式,為學生選擇最佳的表達方式提供較好的語句資源。
②更換詞語內容
現(xiàn)代漢語詞語豐富,相同或者相近的詞語也可以運用不同的詞語進行表達。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從教材中開掘這一類詞語,適當地歸類集中,讓學生在辨析運用中提升口頭表達的精確性和靈活性。例如,在《蝸牛的獎杯》一文中,前后運用了“生怕”“唯恐”兩個相近的詞語表達蝸牛的擔心,教師要結合課文相應的情景進行辨析,提升學生對詞語辨析的能力,從而感受語言的豐富多彩。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現(xiàn)場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歷練,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
事實上,口頭表達能力是課堂教學中訓練最為頻繁和廣泛的能力,更是學生今后人生道路中運用最為廣泛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樹立這樣的意識:與學生的每一次對話,學生的每一次回答,都是歷練其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資源。教師應該強化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提升口頭表達的智慧,為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荃.語文閱讀教學方法談[J].陜西教育,2007,(Z1).
[2]顏鳳連.優(yōu)化閱讀教學 提高綜合素質[J].課外語文, 2014,(10).
[3]李謀春. 構建開放課堂 促進閱讀教學[J].甘肅教育,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