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
(宜興 214221)
說到文化,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感受,也就有著不同的答案。紫砂壺是傳遞制壺藝人思想的一種物質(zhì)載體,通過材質(zhì)、造型、裝飾的不斷變化向人們傳達一種思想。自誕生以來,經(jīng)歷過明代、清代爭相追捧的鼎盛時期,也經(jīng)歷過寥落蕭瑟的戰(zhàn)爭年代,歷時六百余年的藝術沉淀,在茶文化、壺文化不斷交融的當代又迎來了一個大發(fā)展時期,紫砂以其獨特的材質(zhì)以及藝術特色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陶文化中的瑰寶。在紫砂領域中,包容了眾多的文化藝術成就,憑壺呈藝是紫砂壺藝一直以來的發(fā)展方向,需要從中華民族浩瀚的歷史文化中挖掘更多有價值的內(nèi)涵,傳承和鞏固發(fā)展傳統(tǒng)的技藝。
圖1 承遠壺
清代陳曼生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并以此名傳千古,可見文化元素是紫砂壺創(chuàng)作的主要來源,不同風格的紫砂壺可以看作是不同文化元素的外在表現(xiàn),豐富著人們在視覺、情感上的享受,收獲著雅俗共賞藝術的共鳴,這是宜興紫砂壺藝之所以長盛不衰、盛而不竭的根本原因。一件優(yōu)秀的紫砂壺作品,不單展現(xiàn)了一種高超的手工技藝水平,亦流露出藝術家所帶有的深厚的人文情愫,讓人欣然神往。作品“承遠壺”(見圖1)形簡而神凝,造型端莊周正、器宇不凡,在帶給人們視覺美的同時,也帶來了豐富的文化韻味,這些蘊含其中的文化元素為作品注入了靈魂,使單純的幾何形態(tài)留給人們內(nèi)心強烈的感觸與聯(lián)想。
紫砂壺從造型上可以分為光器、花器和筋紋器三大類,其中紫砂方器作為一種幾何形態(tài)的作品講究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wěn)莊重,而其中尤以四方形為最多,四方形可以說是所有方器的基礎,六方、八方、隨方、寓方等造型可以說都是由四方變化而來的。四方型壺有很多特點,其在制作過程中的難點也不少,如果不能注意到細節(jié)就很可能導致制作失敗。“承遠壺”就是典型的四方器型,整壺方圓并濟、輪廓分明、素面朝天、不施粉黛,氣韻顯得極為開闊。壺身為四方形,上下收斂中腹鼓,每條邊線有略微的凸弧變化,向上呈開闊的平肩;短頸與方形壺口風格一致;頂端方形薄蓋壓于壺口,嚴密合縫,向下自然抽出四只四方折角底足與壺身連于一體,顯得穩(wěn)健而端莊;四方形壺鈕立于蓋中央,使整壺上下一致;方形長直流從壺身胥出,氣勢奪人,而四方環(huán)形大圈把又保留了圓器的部分特點。整器中軸線、平衡線精準,各部位搭配和諧,勻挺又富于變化,流露出方中寓圓、剛柔相稱的特色,帶給人安定而正直的感覺。同時,該壺選用紫泥制作,胎質(zhì)渾厚,砂粒感均勻,在線面效果的襯托下,其中更凝練著一種穿透歲月的厚重感,仿佛每一顆砂粒都有著靈性,表面觸感格外平滑舒適。
“承遠壺”的造型雖然古樸,但流露出的精、氣、神卻欣欣向榮,去棱、潤角、藏鋒卻剛寓于柔,造型凝練,顯示出收放自如、通貫練達的制作功底。上有秦漢風骨,中有魏晉風流,下有唐宋風采,整器通過形象流露出的人文韻味格外豐富,四方形態(tài)演繹出的文氣風流——方正自古以來便是一種可貴的品質(zhì)。堅持原則的秉性一直是中華民族所推崇的君子文化特征,中華文化的本質(zhì)其實便可歸結于君子文化上,求真、務實、坦蕩等君子品格無不滲透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而這把“承遠壺”四方的形象又將君子品質(zhì)無限的升華開來,不僅帶給人強烈的心靈震撼,更賦予人們思索的空間。但方正之人卻非不分曲直,兼愛非攻、中庸進退亦是君子通變的寫照,所以,作品方圓兼蓄,進一步詮釋著為人處世既得方正,又需圓融的哲理,表現(xiàn)出一種平和感性的生活狀態(tài)。
一件作品是創(chuàng)作者心靈的寫照,是注入了靈魂后的接近,“承遠壺”表達的既是對過去人生的回首,亦是對未來和諧安定的美好祝福,承古而來及至久遠,將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貼近當今時代所提倡的和諧社會思想,因而更容易在情感上得到認可和共鳴,使其文化內(nèi)涵升華到社會時代的新高度,這種強烈的思想魅力架構起了作品的文化主題,讓人們感受到品茗之余的情感向往。
紫砂壺藝在當代依然是一門高雅的陶瓷藝術,它博采眾長,以文化為基,雅俗共賞,創(chuàng)作需要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使自己的作品能夠傳遞一種情懷、一種氣質(zhì)、一種境界,將心靈中的美展示于當下,流傳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