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堂 周瀅
【摘要】新課改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常說“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本質就是教師與學生成為知識學習的共同開發(fā)者、探求者、擁有者。只有教師角色轉變,才能專業(yè)成長,生命再現。
【關鍵詞】生命碰撞生命 智慧啟迪智慧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2-0210-02
1、新課改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培養(yǎng)者。
教師是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fā)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征。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強調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是因為:首先,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fā)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的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tǒng)地位被動搖了。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化了,不再是只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指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yǎng)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并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的傳統(tǒng)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2、新課改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探求者。
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們的“專利”。教師即使享有從事教學研究的機會,也只能處在輔助地位,配合專家,學者進行實驗。這個做法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一方面,專家,學者的研究課題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為教學實際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轉化為實踐的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沒有以研究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復舊經驗、照搬老方法的巢穴里不能自拔,它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和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都難于解釋和應付的,教師不能被動的等待著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再不假思索把這些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教師自己就應該是一個研究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tài)置身于教學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即不是脫離教師的教學實際,而是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這種研究不是在書屋里進行,而是在教學的活動中進行的研究;是實際的研究,這種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就是行動本身??梢哉f,這種實際研究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它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yōu)椤敖逃摇钡那疤岷蜅l件,是教師持續(xù)進步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是創(chuàng)造性實施新課程的保證。
3、新課改要求教師是新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是教學,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教;教師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有專家經過調查研究尖銳地指出 ,現在有不少教師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么;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該怎么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和習題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使教師喪失了課程開發(fā)的意識,喪失了課程建設的能力。
新課改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fā)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zhí)行者,教師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為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zhí)行的做法;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包括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鍛煉并形成課程開發(fā)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4、新課改要求教師應該是“開放式”的教師。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是以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課堂教學變成教師個人和少數學生的“戲劇”演出,大多數學生成為“配角”和“觀眾”,教案成為“劇本”教學活動成為依“劇本”進行的在教師壟斷控制下的演出活動;隨著新課改開展。課堂教學不在是教師的??鼗顒?,而是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積極激勵學生的思考,誘發(fā)師生對話的需要,把課堂變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積極互動的市場,教師要對學生的見解、對話積極引導,鼓勵學生既要善于和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又要學會傾聽、 學會吸取他人的優(yōu)點,教師要為學生開展有效對話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環(huán)境支持以及一個寬松、和諧的情感支持。教師個人的知識,學生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只有在師生及生生平等的參與和互動中才能充分和有效激活,在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中,對話不是迫于外在壓力的被動行為,而是處于教師和學生的內在需要。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互動中,教師以平等態(tài)度與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同時也引導學生在對話和爭論中不斷尋求共識,尋找問題解決的更好辦法和更優(yōu)方案。這樣,教師的角色自然就轉換為專業(yè)型、開放式的、學習型的教師。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霍益萍:研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3]陳旭遠主編: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李召存:研究性學習初探[J],中國教育學刊
本論文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新課程環(huán)境下數學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實施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0)G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