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樂
(安慶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安徽 安慶 246001)
散打也叫散手,它在我國歷代有叫如白打、相博、手博、對拆和技擊以下幾種稱謂等,因為“打擂臺”一說多是在擂臺上進行的對抗形式,所以在民間是這樣稱謂[1].近年來,在國內外的散打擂臺上出現(xiàn)很多以側踹腿、鞭腿、劈腿聞名的優(yōu)秀運動員,如張開印、苑玉寶、柳海龍等,他們用優(yōu)異的戰(zhàn)績充分展示了側踹腿的巨大威力[2].體現(xiàn)出了散打的獨有特點:遠踢、近打、貼身摔.日益被散打教練員、運動員所重視.轉身后踹腿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要求如何?在比賽中樣進行提高轉身后踹腿的教學的該動作在實踐中運用情況到底如何?訓練該動作的效果?等等,諸如此類的這些問題是所有散打教師、教練員以及運動員共同關心的問題[2].本文統(tǒng)計分析國內高水平散打選手的比賽案例和技術分析及結合安徽省第13屆運動會散打項目比賽中運動員技術使用狀況,為了今后的轉身后踹腿教學科研訓練提供現(xiàn)實參考資料,本文作者結合散打教學實踐經(jīng)驗,通過調查研究與分析轉身后踹腿在教學中和訓練中及散打比賽中的作用,和使用價值等多方面探討.
安徽省第十三屆運動會散打比賽錄像10場比賽、安慶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散打選修學生20人、2011年全國散打錦標賽20場錄像.
2.2.1 問卷調查法
本人在做該比賽裁判職務期間對安徽省第十三屆運動會散打項目比賽的教練員發(fā)放問卷調查20份,回收20份,有效問卷20份,進行散打技術重視度統(tǒng)計.
2.2.2 錄像分析法
觀看散打比賽錄相30場,對每位運動員的腿法、摔法、拳法、及相關常用組合等技術運用的情況進行統(tǒng)計記錄并分析.
2.2.3 實地觀察法
現(xiàn)場觀看并了解安徽省第十三屆運動會散打項目半決賽、決賽共隨機抽出10場比賽進行統(tǒng)計分析腿法技能及使用狀況.
2.2.4 教學經(jīng)驗法
根據(jù)教學訓練技術動作原理,選擇具有階段性、針對性、全面的教學方法運用于散打實踐教學經(jīng)驗,圍繞該動作內容進行設計、在探索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訓練、教學方法體系.
通過實地觀察和觀看錄相筆者教學經(jīng)驗等發(fā)現(xiàn):轉身后踹退一旦能在比賽中熟練運用則能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殺傷力極大,能重創(chuàng)對手.散打項目自開展以來,摔法的訓練就尤其重要,腿法的訓練也一直沒有被運動員和老師、教練廣大教練員的忽視,在散打的比賽中,快摔和拳腿組合尤其是轉身后踹腿技術起著重要的決定勝敗的因素,如轉身后踹腿動作訓練難度一般大些,相對出腿力量也就必然越大,可防守可以攻可以做迎擊,動作快,如果運動員動作訓練熟練、能把握好時間差,一定會給對手心理和身體上帶來巨大的威脅[3].因此,轉身后踹腿成為散打比賽的主要得分或獲勝動作之一.在全國高水平比賽上,就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運動員是以腿法取勝的或為主要得分動作,一般能夠大膽發(fā)揮高難度腿法動作或者精彩KO動作的運動員僅僅在一些民間組織和商業(yè)操作或者在非正式組織形式的比賽中出現(xiàn).贊助商為了展現(xiàn)比賽更激烈更具觀賞性的比賽,要求必須增加高難度的精彩的腿法技術這樣才可以得到觀眾的喝彩和贊揚的.證明高難度腿法訓練具有重要意義[4].
在教學轉身后踹腿時最好先完整示范讓學生在頭腦中大體了解該動作、這一步教學需要注意示范動作的速度要慢、示范的動作要點要配合指出,講清楚讓學生了解它的出腿路線.其次在分解教學側踹腿教學練習達到熟練掌握后,教師及教練員開始教授學生轉身抬腿練習也要達到轉身抬腿自如、舒展、協(xié)調后可以進行下一步驟的練習.從最后是把這兩個分解的動作聯(lián)系起來訓練達到自動化程度,結合模擬實戰(zhàn)、比賽訓練法等等目的是多熟練該動作在不同的場景下使用情況,反復總結及針對性練習才可以在實戰(zhàn)中運用,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目前散打出現(xiàn)一種狀況是在學員訓練中大家普遍都認為對腿法訓練不如摔法訓練實用,特別是直線腿法更不受教練員的重視.大家認為在比賽中裁判員給予散打的快摔動作得分比腿法擊打得分明顯,所以各個隊伍散打教練認為摔法比腿法更重要些.散打對抗只憑單招取勝是非常難的,采用多招組合攻防和難度腿法是今后散打必然的發(fā)展趨勢,因此在比賽及實戰(zhàn)中構成重要因素是提高高難度的腿法及合理的組合動作,提高競技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改善單個高難度的動作和提高科學合理的拳、腿、摔組合動作的實戰(zhàn)水平如今已被實踐并證明了[5].通過在十三屆運動會散打比賽現(xiàn)場向各個隊伍教練員及領隊了解來看結合筆者長期參與散打教學工作經(jīng)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表1 對十三屆運動會部分散打教練腿法訓練統(tǒng)計情況
安徽省內地市散打隊教練員對拳法、拳+腿組合、拳腿+摔法組合、鞭腿+組合、側踹腿+組合、等都很重視,基本每個隊的教練都會選擇重視這幾塊的訓練(20位教練員幾乎都會選擇這幾種動作練習),但對轉身后踹腿及正蹬腿這兩個動作不夠重視,訓練及教學方面方法也相對單調教師重視力度相對較少,也是導致運動員在賽場上運用少質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也產(chǎn)生奪得分數(shù)的意識學員沒有達到以及沒有能力使用該腿法主動反擊、迎擊、進攻和等意識,結果就造成運動員的技術不夠全面,直接影響了比賽的成績.目前我國散打隊伍中普遍存在“重摔法,輕腿法”的這一現(xiàn)狀,提出腿法訓練有關的方法,分析散打運動員腿法訓練的重要性,總結訓練腿法技術的科學性,為今后訓練武術散打提供資料[4].
散打轉身類動作在實戰(zhàn)中很多運動員都不是很注重用,從調查中得知因為該動作相對較難不易訓練,但是一旦將此動作練熟悉后對對手是一個很有殺傷力的動作,也可以作為“黑馬”動作,轉身后踹腿的研究對散打運動員成績提高具有一定的意義.
通過對運用DVD碟機播放散打比賽錄相10場,記錄并分析每位運動員的技術運用情況的統(tǒng)計及現(xiàn)場觀看安徽省第十三屆運動會散打項目決賽隨機抽出10場比賽進行統(tǒng)計分析腿法技術運用情況.轉身類的腿法在比賽中很少用,原因是難度大,一般運動員不敢輕易做轉身的動作進攻對手,但是轉身的動作一旦運用成熟會對自身技戰(zhàn)術的能力上提高很大,會對比賽的局面得到有利控制.
轉身后踹腿運用次數(shù)不多但有效得分率高達80%以上,導致KO或優(yōu)勢獲勝率在27.27%.后踹腿是高水平散打運動員獲勝的有力的殺傷武器.側踹腿在比賽中出腿次數(shù)較多,出腿頻率也較高,但導致優(yōu)勢獲勝,在本次20場比賽中統(tǒng)計為零,由于側踹腿法導致有效得分狀況是52.67%,通過該動作使得對方反擊在28.57%.利用鞭腿進攻的動作最多,127次運用鞭腿技術進攻、有效得分48腿次,造成對方有效反擊39次,有5次可以導致優(yōu)勢獲勝,占總鞭腿使用情況的3.94%.轉身后踹腿雖然運用狀況很少但是一旦合理的用上就能夠讓對方很難反擊,也是KO對方幾率很高,80%以上都能算有效得分,以此可以認為轉身后踹腿動作作為主要訓練技術動作練習.
3.1.1 體現(xiàn)出了散打以遠踢、近打、貼身摔為特點的基礎上,日益被散打教練員、運動員所重視,但對后踹腿幾乎很不重視.很多一線教練員及專項教師認為運動員在腿法擊打中方面不如摔法得分明顯,所以大家都側重于練習摔法比練習腿法更好些,普遍存在“重摔法,輕腿法”的現(xiàn)狀[6].
3.1.2 采取總、分、總的教學方法,每個階段講透了,練熟了才可以結合組合在實戰(zhàn)中展示,散打對抗只憑單招取勝是非常難的,今后的散打對抗發(fā)展趨勢是采用高難度腿法及多動作組合攻防,因此拳法、腿法和摔法的組合動作和高難度轉身類腿法是今后訓練和比賽重要構成因素之一[7].
3.1.3 轉身后踹腿對對手是一個及其危險的動作,雖然運用很少但是一旦合理的用上就能夠讓對方很難反擊,也是KO對方幾率很高,統(tǒng)計得出80%以上都能算有效得分.
4.1.1 注重轉身后踹腿動作訓練及教學,鼓勵和引導學生敢用高難度和轉身的動作,加強規(guī)則學習及觀看高規(guī)格比賽,看清發(fā)展形勢及裁判認定得分狀況進行分析及如何使用,這樣就不會盲目練習不必要的動作.
4.1.2 打好基礎的同時,多做組合配合練習(模擬實戰(zhàn)及比賽訓練法),對轉身后踹腿及正蹬腿這兩個動作要多重視,多訓練,方法要多樣提高該類動作的質量,有能力使用該腿法進攻和拿分的意識.
4.1.3 先固定腳靶練習等熟練之后在練習移動腳靶,結合組合反復訓練達到熟練、順達、協(xié)調的做出反擊.在實踐上不要平凡運用后踹腿動作,要找好時間、距離等機會偶爾迅速發(fā)出反擊或進攻達到一招制敵獲者給對手一次偶然猛創(chuàng)效果.
〔1〕蔣繼忠,劉零點.-散手心理訓練探析.搏擊,2002-08-02.
〔2〕劉金波.散打側踹腿的教學及其比賽中的運用在[J].湖北體育科技,2008.3.15.
〔3〕梁西淋.跆拳道后旋踢反擊在比賽中的運用與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1.3.8.
〔4〕趙志文,黃聲文.武術散打運動員的腿法訓練[J].體育科技,2007(2):48-50.
〔5〕張文利.當前競技武術散打組合動作運用狀況的研究.北京體育大學碩士論文,.2003-06-19.
〔6〕docin.com 豆丁網(wǎng).武術散打運動員的腿法訓練.《互聯(lián)網(wǎng)文 檔 資 源 (http://www.docin.com/p-53636433.html)》.2012-9-15 8:43:14
〔7〕鄭建福,王祥權.第4 屆東亞運動會散打組合動作運用狀況的研究.四川體育科學,200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