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榮 胡新峰
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方興未艾,當代高校大學生以高學歷、高素質成為互聯網絡使用的主力軍,網絡不僅直接影響大學生思想學業(yè)和人際交往狀況,而且還能影響其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身心健康。因此說高校教育工作者正經受著“大興網絡之利、力除網絡之弊”的挑戰(zhàn),首先要對大學生網絡行為深入了解,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詢指導中正確引導大學生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網絡行為,其次還應增強教育創(chuàng)新意識,改進和變革常規(guī)管理的方式方法、工作模式和手段,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適應新要求,發(fā)展新成效。本研究通過運用團體輔導方式對大學生網絡依賴群體進行有效的干預引導,促使他們端正網絡使用態(tài)度、擴大生活范圍和視野、擺脫網絡束縛,并收到了行之有效的結果。
關鍵詞:大學生; 團體輔導; 網絡依賴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5)01-0138-01
大學生是使用網絡的主要人群之一,網絡不僅直接影響大學生思想、學業(yè)和人際交往狀況,而且還能影響其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身心健康。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研究大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行為規(guī)律和心理機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詢指導中正確引導大學生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網絡行為,通過運用團體輔導方式對大學生網絡依賴群體進行有效的干預引導,促使他們端正網絡使用態(tài)度、擴大生活范圍和視野、擺脫網絡束縛,并收到了行之有效的結果。團體輔導,又稱團體心理咨詢是以團體情景為平臺的一種心理幫助形式,團員在團體中通過相互多向交流來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和發(fā)展自我,從而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發(fā)展良好的人際適應力,最終實現更完善的發(fā)展與成長。團體輔導是以解決發(fā)展性問題為重點,因此這種輔導方式將對大學生網絡依賴行為起到良好的干預效果。實證研究通過探索大學生網絡依賴的團體輔導干預方式并評估其效果,選取具有網絡依賴行為而又同時希望改變現況的大學生作為被試對象,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對實驗組學生進行4周共8次的團體輔導干預,通過團體輔導前、團體輔導后、追蹤測試的數據對比以及團體成員的自我評估報告對團體輔導效果進行評估。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吉林師范大學通過網上報名和輔導員轉介,選取目前正在受網絡依賴困擾的在校大學生共100名,經過面試及選用陳淑惠編制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CIAS-R)”青少年的網絡成癮測量問卷調查,甄選得分介于46~53之間的學生48人,甄選24人作為實驗組成員,另外24人作為對照組成員,初測結果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得分上無明顯差異(t=1.50,P>0.05)。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用癥狀評量表SCL-90中的強迫癥狀及人際關系敏感兩個因子,分別包括10個項目和9個項目,此外還補充“使用網絡時間占休閑時間百分比”這一項目,以輔助理解團體成員的網絡依賴水平,研究通過8次的團體輔導,在結束時讓團員填寫開放式的自我總結報告,通過7個維度:使用網絡時間,使用網絡時間占休閑時間的比例,使用網絡的態(tài)度和行為,學業(yè)的目標、態(tài)度和行為,生活的目標、態(tài)度與行為,日常生活行為的改變,人際交往及語言表達等來總結團體輔導的效果。
二、團體輔導設計方案
團體輔導方案的設計主要依據認知行為療法以及個人中心療法。經驗表明,在心理咨詢與輔導中,針對某一事物的認知、情感及行為的改變采用認知行為療法的取向是相對科學有效的。當代大學生陷入網絡依賴狀態(tài)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然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這就是當成長過程中遇到不適應問題時,會以消極和逃避的方式去處理,這正是導致大學生網絡依賴行為的根源所在,因此,團體輔導方式是致力于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挖掘其自身擁有改變現狀的力量和資源,激發(fā)他們自我改變欲望的個人中心療法,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團體輔導效能。
團體輔導名稱為“網絡伴我健康成長”,方案共8次,每次2小時,每周2次,持續(xù)4周。活動內容分別為“緣聚你我,建立團體成員檔案”,“風雨同舟,相互信任”,“E網遨游,增進自我了解”,“我有一個夢想,我要靠自己去實現”,“看我72變,美、美、還是美”,“成長路上你有幾個真正的朋友”,“生活是個大餡餅”,“共同約定,相親相愛一家人”。
三、研究結果分析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團體輔導前、團體輔導后及追蹤測試中的CIAS-R得分比較。數據處理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團體輔導開始前的網絡使用行為得分無顯著差異,而在團體輔導結束后以及追蹤測試中,實驗組得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團體輔導可以引導大學生網絡依賴行為向好的方面發(fā)展。
1.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團體輔導前、后及追蹤測試運用不同測量工具得分變化情況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團體輔導干預前、后及追蹤測試中的網絡使用行為、強迫癥狀的改變情況以及人際關系敏感各項得分均值及使用網絡時間占休閑時間百分比均值。
從表3中可以看出,實驗組從輔導前到輔導后的各項得分均有明顯的下降趨勢,而對照組輔導前與輔導后得分基本保持一致;從輔導后到追蹤測試看,實驗組各項得分基本保持一致,而對照組各項得分變化趨勢并不一致。由此看來,經團體輔導干預后,實驗組在網絡使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及使用網絡時間占休閑時間百分比等四項上有明顯改善,并且在干預結束的一個半月后進行追蹤測試,其得分仍與輔導后得分基本保持一致,證明團體輔導有較穩(wěn)定的干預效果,這與本研究的預期結果基本相符。
2.實驗組參加團體輔導后的自我報告
經過團體輔導后,實驗組成員從7個維度上均有向正方向和積極進步方向的改變。自我報告的結果歸納如下:
(1)使用網絡的時間減少 在網絡的使用時間上,91.7%的成員通過團體輔導后有所減少,許多同學表示自己可以控制上網的時間,并且將從前花費在網絡上的時間轉化為運動、交友、學習,能夠意識到網絡只是一種工具、手段而不是主體、自身。
(2)使用網絡的時間占休閑時間的比例減少 在使用網絡時間占休閑時間的比例上,83.3%的團體成員有所減少。許多團員表示通過小組活動,他們真的把更多打發(fā)時間的事從電腦前改為游泳、看書、與人交流、外出逛街與親人出游等有益的活動。
(3)使用網絡的態(tài)度和行為改變 在網絡使用的態(tài)度和行為上,87.5%的團體成員有所改變。團員們認識到,網絡會帶給我們方便快捷,為我們服務,我們更要學會利用它,但決不能受到它的控制,從前對網絡的依賴回頭來看實在是太不應該,我們應該面對現實的真人真事,沒有網絡生活會更精彩無比真實可靠。
(4)學業(yè)的目標、態(tài)度和行為改變 在對學業(yè)目標、態(tài)度和行為上,83.5%的團體成員有所改變,他們通過輔導樹立了自己的新目標、新理想,意識到不通過自己的奮斗是決不能達到想要的生活。同學們開始對畢業(yè)有了緊迫感,更加認真籌備就業(yè)或考研,堅定了學習目標和實施計劃,并意識到自己的懶散與網絡使用不當有直接的關系。
(5)生活的目標、態(tài)度和行為改變 在對生活的目標、態(tài)度和行為方面,75.1%的團體成員有所改變。團員們表示經過輔導后,現在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信心、熱情,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心理成熟懂事了許多,抗干擾、抗打擊能力也增強了。
(6)日常生活行為的改變 在日常生活的安排上,79.2%的團體成員做出了改變,生活不像以前那么混亂,能夠每天按著自己的計劃去學習和生活,停留在網絡上的時間是有限的,身體素質比以前有所提高。
(7)人際交往及言語表達方面的改變 在人際交往和語言表達上,70.8%的團體成員有所改變。他們普遍反應在人際交往方面克服了從前在陌生人面前不敢交流不愛說話的毛病,有時甚至會流露出敵意或冷漠,經過輔導后,現在在言語表達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夠與他人坦誠溝通,接受建議,會有共鳴,能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研究結論及價值
研究證明,運用團體輔導方式對大學生網絡依賴群體進行有效的干預引導,是非常受大學生接受和配合的。輔導成員通過對一系列共性問題的討論,在團體中得到了心理咨詢、支持和引導,幫助那些缺乏自信和社會適應有問題的同學找到了解決方法,練習社會交往技能,制定實施管理方案,并互相監(jiān)督。使大學生網絡依賴者在友善的、鼓勵的、支持的氛圍下端正網絡使用態(tài)度、擴大生活范圍和視野、擺脫網絡束縛并得到了行之有效的結果。從理論上分析,團體輔導這種形式符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輔導中的認知行為,互動方法適合網絡依賴者的特性,對其行為的改變起到了很大助益作用。從研究結果看,團體成員共同探討其成長過程中的發(fā)展性和適應性問題,探索自我需求,學習自我管理方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斷增加的大學生網絡依賴行為的教育輔導工作探索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 陶然,應力等.網絡成癮探析與干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張再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3] 徐廣榮.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團體輔導現實療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6):709-710.
[4] 吳九君,鄭日昌,田寶偉.大學生心理和諧團體輔導干預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10):1597-1598.
[5] 孔明,劉偉.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影響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137-140.
[6]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等.中文網絡成癮量表之編制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 [J].中華心理學刊,2003(6).
[7] 李威娜,胡新峰.德育銜接問題研究檢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13-115.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