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冰
【摘 要】2012修訂的《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了“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原則,這一原則的引入,更加明顯的體現(xiàn)我了我國對“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視,對我國刑訊逼供等偵查訊問方式的改善起到很大作用,在減少冤假錯案方面會有明顯效果,但是該制度還存在明顯不足,需要我們持續(xù)地予以完善。
【關鍵詞】追訴方;被告人;強迫;自證其罪
我國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規(guī)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方法收集證據(jù),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边@是我國刑事訴訟法修改的一大亮點,將不得自證其罪原則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規(guī)范化、程序化,這一原則的引入不僅能夠有效遏制刑訊逼供,減少冤假錯案的發(fā)生,更能保證程序公正,進而實現(xiàn)司法公正,落實我國憲法“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精神和原則,同時也是我國法治進程推進的明顯標志。
一、概念
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內(nèi)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被告人沒有義務向追訴方如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等供述任何對自己不利的言詞或證據(jù);追溯方也沒有任何權利通過非人道的方法如刑訊逼供等來強迫被告人作出不利于自己的供述;二是被告人有權利拒絕回答公、檢、法等工作人員的訊問,被告人有在訊問中保持沉默的權利,并且追訴方不能因為被告人行使沉默權而作出有罪推定;第三是被告人有權利作出對自己有利或不利的供述,但是必須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法院不能將并非出自被告人本身意愿供述的并且對自己不利的證據(jù)作為裁判案件的依據(jù),這種通過非法手段獲得證據(jù)應當予以排除。
二、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
(一)應將不得自證其罪規(guī)定在總則中
“不得自證其罪”被規(guī)定在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即規(guī)定在證據(jù)章節(jié)中,而并沒有規(guī)定到總則中,這方面的缺陷尤其限制其原則性作用的發(fā)揮,更不利于其精神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的發(fā)揮,不能徹底發(fā)揮其保障被告人訴訟權利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適用不得自證其罪,應該將其規(guī)定到我國《刑事訴訟法》總則的基本原則章節(jié)中,充分確立其原則性地位,以便更好地發(fā)揮其內(nèi)在精神。
(二)規(guī)定追訴方有對被告人享有該項權利的義務
我國刑訴法僅僅是規(guī)定了不得自證其罪的權利,卻沒有明確規(guī)定實施該項原則相應的保障措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沒有明確規(guī)定追訴方有告知被告人享有該項權利的義務;第二,更加沒有規(guī)定追訴方違反該項告知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這樣即會造成司法機關在是否告知上有極大的隨意性,那么對“不得自證其罪”的立法可謂是一紙空文,又何談對被告人權利的保障呢?又何談“尊重和保障人權”呢?
針對這一問題,為實現(xiàn)公平,應該完善立法,明確規(guī)定公、檢、法對被告人享有該項權利的告知義務,并且制定違反告知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得很多不熟悉法律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充分了解自己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享有的權利,從而有效減少由于文化知識水平限制而導致的在適用法律上的不平等;另一方面可以很大程度上遏制偵查人員利用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無知而刑訊逼供,有效減少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實現(xiàn)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最終保證司法公正。
(三)增加條款明確限定“強迫”的范圍
此處的“強迫”沒有被限定具體的范圍,很容易對其作出擴大解釋,例如:為了及時懲罰犯罪,偵查機關有采取一定強制措施的權力,這些強制措施具有一定的強迫性,那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這種情況下具有隱忍義務,不應理解為此處的“強迫”。這種隨意性的擴大解釋,會加重公、檢、法行使權力的負擔,也會導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權利的濫用,影響程序公正。因而,對“強迫”做列舉性的范圍限定是很有必要的。筆者認為,可以立足于“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誘騙、欺騙等及其他非法手段收集證據(jù)”的基礎上,將“強迫”限定在刑訊逼供、變相刑訊逼供、精神折磨等與刑訊逼供相當?shù)钠渌欠ㄊ侄蔚姆秶鷥?nèi)。
(四)建立完善其配套機制
在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原則下,必須要建立一種相對科學的約束機制,建立多重證明標準,使得公、檢、法的工作人員可以不依賴口供就可以排除合理懷疑,從而準確的定罪量刑,達到懲罰犯罪的目的。例如:第一,完善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凡是使用違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意愿的情況下獲得的會將其陷入不利境地的供述、證據(jù)等都將予以排除;第二,立法明確沉默權。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并不完全等同于沉默權。兩者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主體的不同,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主體主要強調(diào)追訴方,而沉默權的主體主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有真正明確立法建立沉默權,才能真正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利,使得追訴方的“強迫”失去“溫床”,徹底遏制刑訊逼供,以實現(xiàn)“保障人權”。第三,要完善我國的辯護制度。增設律師在場權,明確界定律師的調(diào)查取證權,擴大法律援助范圍,可以有效配合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適用。
(五)增設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的例外情形
如果一味的著重強調(diào)不得強迫自證其罪,不無限制的準許被告人保持沉默,那么必然會導致刑事訴訟程序得不到進展,結(jié)果是出現(xiàn)了尊重和保障人權與懲罰犯罪之間出現(xiàn)矛盾,不利于我國法治進程,綜上所述,可以規(guī)定幾種例外情形,如賄賂犯罪,由于賄賂型犯罪下交易特別隱秘,即所謂的“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而且證據(jù)極難收集,加之案發(fā)時間相對滯后,如果堅持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原則,對于偵破此類案件有相當大的難度,對我國經(jīng)濟秩序、法治秩序極為不利。因此可以根據(jù)繁冗復雜的犯罪情形考慮增設一些不得自證其罪的例外情形,更加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
三、結(jié)語
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建立能更好的落實我國憲法和刑事訴訟法“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精神和原則,是我國民主法治的明顯進步,但是其制度設計以及實施還有所缺陷,還需要我們用較長的時間逐步完善,只有每一小步的進步,才能贏得更大的民主與人權。
【參考文獻】
[1]吳宏耀.反對強迫自證其罪特權原則的引入與制度構(gòu)建[J].法學,2008(6).
[2]王麗娜.詳解刑訴法大修:公檢法均反對沉默權人法[N].京華時報,2011.
[3]萬毅.論“刑訊逼供”的解釋與認定——以“兩個〈證據(jù)規(guī)定〉”的適用為中心[J].現(xiàn)代法學,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