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利
【摘 要】讓學生做自己的領路人,顧名思義,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主動去探索,主動去發(fā)現(xiàn),通過老師的引導在一個問題上展開多層面的討論。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這是新時代一個老師,更是一個新老師應該具備的條件。在一堂課中我們要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去探究新知,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和“創(chuàng)造者”。
【關鍵詞】探索教育;創(chuàng)新思維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shù)學課程,其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 這就意味著教師的教取代學生的學,以教師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探索,過分追求“基本技能”的熟練掌握等迎合應試教育的做法將逐步離我們遠去。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促進學生探究性地學習。也就是說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習需要、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素材,留給學生足夠的探索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思維發(fā)展的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做自己的領路人!那么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探索意識呢?
一、深透教材、創(chuàng)設上課情境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常常不敢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生被束縛在教師和課堂的圈子中,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其探索個性受到壓抑。因此,要實施探索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作為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樹立探索教育的觀念,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對學生的探索活動充滿信心。老師也必須有信念:也許你的幾句循循善誘,就會使學生有無窮大的突破力,學生也會認為自己“會”,同時也會使學生感到老師既是自己的師長,又是最可親近,可以與之交心的朋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
數(shù)學教材本是枯燥無味,教師必須善于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將枯燥內容生動化、有趣化,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那么如果在如此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的思想無拘無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間,為發(fā)展學生的探索思維也作了心理和思想準備。
二、通過鼓勵,推動學生探索的原動力
有人說好學生是被夸出來。開始的時候聽這句話,存在很多質疑,但事實證明了,老師偶爾的一句話,也就給了學生一點自信,一條通向羅馬的大路,而學生永運都會記在心上。或者,在做一道題時,老師一句鼓勵的話,學生就會大膽的說出自己不同的見解。所以一定要鼓勵學生多發(fā)問多探索。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耍膭顚W生多提問是培養(yǎng)探索意識的重要途徑。一旦學生提問,起初無論質量如何,正確與否,那怕某些發(fā)問是可笑的、是錯誤的,教師也要從積極方面加以鼓勵,并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例如,教學6和幾的進位加法與相應的減法時,一位教師在學生計算6+7=13時,鼓勵學生說說自己不同的想法,結果學生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解題思路。又如因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因為7+7=14,又6比7少1,所以6+7=13等等。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開拓思路,靈活解題,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愿望。
三、誘導聯(lián)想,莫要抹殺掉孩子的創(chuàng)新思維
拓展學生的探索思維小學數(shù)學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感性材料調動學生思考問題和積極性,拓展學生思路,讓學生思維的翅膀,展于豐富的想象,讓學生充分的聯(lián)想,想象是培養(yǎng)學生探索素質的必要手段。例如,用簡便方法計算48×5,學生觀察許久,一時找不到簡算方法,接著教師請學生先算50×5,學生很快算出結果。然后引導學生把兩題聯(lián)系起來思考,并展開聯(lián)想,學生很快把48改寫成(50-2)即48×5=(50-2)×5=50×5-2×5=250-10=240。這樣通過引導,學生遇到新問題就馬上聯(lián)想到與它有聯(lián)系的知識,增強了他們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
四、自主學習,以達到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自主學習重在參與,是所有學習方式的基礎,讓學生主動參與是其首要特征。 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怎樣去參與教學過程,怎樣去做自己的領路人,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參與制定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對自己成長發(fā)展的意義
只有參與,才能認同。教師要不斷喚醒學生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和想像,明確通過學習才可能實現(xiàn)夢想。
2.學會對學習內容的質疑,重新思考與審視一切
質疑是思考的起點,也是在思考和重新審視的結論;質疑是一種思考基礎上的判斷, 是對原有現(xiàn)成結論中不合理成分的超越; 質疑需要開放的胸懷, 質疑更需用要分析審視的能力,讓質穎回歸理性才是質疑的境界。
3.在參與中不斷修正自己,完善自己
學生以主人的身份參與到學習當中來, 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修正自己認識中的誤區(qū), 讓思想與思維始終處于一種開放、接納的狀態(tài)。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理解,比較自己的理解與同學、老師理解的差距和優(yōu)勢,在同伴互助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見解。
4.在參與中發(fā)展自己的多元化見解
教育是解放人而不是企圖束縛人, 在教學中教師要允許學生多角度思考和表述問題。
5.在參與中實現(xiàn)自主規(guī)劃和自主調控
學生要對教師的講認真學習,專心致志,集中精神,同時更要合理的分配各方面的內容。
6.在參與評價中,不斷反思、不斷提升
學生隨著老師的引導要不斷更新、不斷適應、不斷提升所學習的內容,進而達到更高層次的境界。
學校課堂教學是實施探索教育的主渠道, 教師應更新觀念,創(chuàng)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探索意識的教學情境,積極鼓勵學生提問,同時注重學生求異思維的發(fā)展,放手讓學生大膽嘗試,我們就會培養(yǎng)出具有探索意識和探索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