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蓉
【摘 要】近年來,高校校園同室操戈的惡性案件頻發(fā),令社會各界瞠目結舌,也讓我們高校工作者深感擔憂。本文力圖從增強生命教育,完善大學生生命意識方面找出一些有益的途徑和辦法,從而避免同室操戈悲劇的重演。
【關鍵詞】大學生 因素 生命意識 完善
引言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近年來,大學生殺人傷人、漠視生命的現象屢見不鮮,更讓人震驚不已的是同室操戈的惡性案件屢有發(fā)生。2013年4月16日,復旦大學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被同宿舍室友在飲水機里投毒所害;同一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大三學生小蔣被室友小袁揮刀刺中胸口身亡;同年11月17日,四川華新現代職業(yè)學院的小婧又用銳器將下鋪的班長刺成重傷,造成毀容;當然2004年云南大學化學院學生馬加爵,因為和室友打牌時發(fā)生口角,最終將室友及相關同學殺害的事件讓人至今不勝唏噓……
這些頻發(fā)的惡性案件讓人不寒而栗,更讓我們高校工作者痛心疾首。痛定思痛,我們不難歸納出這樣幾個關鍵詞:大學、室友、殺人……為此,我們課題組試圖從生命教育的角度挖掘同室操戈惡性案件的根源所在,從而探索出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有益途徑和辦法。
一、大學生生命意識的現狀
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意識現狀并尋找有效的教育對策,課題組特組織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隨機抽取了我校及其他院校一、二年級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匿名填寫。共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6份。
(一)對自我生命的認知現狀
調查顯示,對于“是否了解自己”,22.9%的學生表示很了解自己,56.3%的學生表示比較了解自己,19.8%的學生表示一般,1%的學生表示不了解;對于“是否認真思考過生命的本質和意義”, 13.5%的學生表示常常思考,29.2%的學生表示經常思考,而53.1%的學生表示偶爾思考,3.1%的學生表示幾乎不思考,1%的學生表示從不思考。這表明大部分學生有比較清楚的自我認知,但少部分學生自我認知消極或認知模糊;而對生命的本質和意義,只有少部分同學經常認真思考,大部分同學對自我生命的認知比較感性,尚沒有理性地深入地思考。
(二)對生命的體驗和態(tài)度
數據顯示:對于“現在的生活是否滿意”,10.4%的學生表示相當滿意,42.7%的學生表示比較滿意,37.5% 的學生表示一般,9.4%的學生表示不滿意;對于“現在的生活狀況”,33.3%的學生表示愉快歡樂,57.3%的學生表示平平淡淡,但也有8.3%的學生表示單調無聊,1%的學生表示郁悶窒息。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有著比較積極的生命體驗,對生命持正確態(tài)度,但因他們各自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有著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他們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也各不相同,因而部分同學的認識存在偏差,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三)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
調查表明,大部分大學生能正確對待死亡。在對于“面對生死選擇時”,64.6%的學生表示生命最重要,27.1%學生表示死要死得有價值,但也有7.3%的學生認為好死不如爛活著,1%的學生認為生不如死。對于“當遇到挫折時,你是否產生過自殺的念頭”,87.5%的學生表示從未有過,但也有12.5%的學生有過自身念頭。這說明部分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容易產生傷害生命的行為,其承受挫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生命教育現狀與訴求
調查發(fā)現,在對于“你以往的教育中是否接觸到具體的生命教育”,17.7%的學生表示有,而且開展的課程比較多,40.6%的學生表示有,但開展的課程較少,40.6%的學生表示幾乎沒有開展,只在其他課程涉及。對于“你認為是否有必要開展生命教育”,78.1%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8.3%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13.5%的學生認為無所謂。這表明多數學生對生命教育有著強烈的渴求,但高校的生命教育開展情況并不盡如人意。因此,高等教育應高度重視生命教育并加以完善。
通過調查,我們不難發(fā)現高校惡性案件的一些端倪:部分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存在偏差,既缺乏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思考,更不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因而同學間一遇矛盾便動輒傷人殺人,害人害己。
二、影響大學生生命意識形成的因素
大學生生命意識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而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影響尤不容忽視。
(一)社會因素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原有的傳統(tǒng)的、穩(wěn)定的價值體系受到很大的沖擊,導致主體的核心價值信仰發(fā)生了危機。大學時期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大學生們沒有了主體的社會信仰標準,自我觀念又尚不定型,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遇到重大挫折與困難,他們很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嚴重的要么無視自己的生命走上不歸路,要么危害他人的生命而違法犯罪。
(二)家庭因素
毋庸置疑,大學生生命意識的形成是以其少兒時期的思想、觀念為基礎。少兒時期,父母對生命的認知不統(tǒng)一,觀念行為不一致,往往會使子女產生心理困惑。事實證明,父母感情和諧、兄弟姐妹相親相愛,往往會使個體形成謙虛、禮貌、隨和、誠懇、樂觀、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父母能夠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子女往往也能樹立起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反之,家庭成員之間如果經常吵鬧、打罵,則易使個體形成粗暴、蠻橫、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父母不珍愛生命,得過且過,虛度光陰,子女也就會形成無所謂的心態(tài),既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會珍惜他人的生命。
(三)學校因素
多年來在以“學科本位”為主題的教育體制下,高校培養(yǎng)的大學生往往專業(yè)知識扎實而個性心理卻不太健康,很難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我們今天呼喚生命教育,就是因為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開發(fā)人的智慧和潛能,形成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三、完善大學生生命意識,防止高校同室操戈
原北大校長許智宏認為:“一流大學最大的標志,我想實際是個人字”。大學是以人的生命為本位,根據個人發(fā)展需要而教育全人的地方,大學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使大學生能夠逐步往真善美的人格方向發(fā)展,從中獲得那個真正屬于人的生命。毫無疑問,具有人性的教育過程應當充滿對生命的關注,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有且只有一次,珍惜生命,珍愛生命,遠離暴力,高校的生命意識教育責無旁貸地應擔負起這個職責。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完善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從而防止同室操戈惡性案件的重演呢?
(一)完善大學生生命意識的內容
首先,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人是生命的載體,人的價值就是生命的價值,而人的生命價值不是用金錢,也不是用權勢來衡量的。人的生命價值重要的是在于生命對于不同個體、群體、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意義,這就是愛。愛是高尚的,也是博大的,人不但要愛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愛他人。在現實的生命世界里,一個只愛自己、只顧自己的人,與其說是一種自私自利的狹隘主義,倒不如說是其實沒有真愛。只有具備了愛別人的博愛心靈,才能算得上高尚的靈魂。山谷回音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之愛是平等的,也是相互的。只有懂得愛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本身,才能領悟到生命存在的價值。
其次,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孔子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奔热蛔约翰辉敢馐棺约旱纳艿絺?,那么依同此心,就不能去傷害他人的生命。孟子也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庇兴枷氲娜藭w驗到必須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樣敬畏所有他人的生命。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跟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產生著必然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個體離不開別人和社會群體。因此善待自己的生命,總是與善待別人的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轟動一時的“馬加爵殺人事件”中唯一幸存者,就是因為他曾經請馬加爵吃過一餐飯。這血淋淋的案件似乎在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善待別人的生命,就是善待自己的生命。
再者,自我克制暴力心態(tài)。
為有效地預防暴力,大學生必須從自我做起,克制自己的暴力心態(tài)。其一,要學會平靜自己的情緒,遇到問題時要通過法律或其他途徑來合理解決;其二,要懂得遠離暴力的道理,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切記勿以惡制惡;其三,學會對人有寬容之心,使摩擦減少到最低限度。
(二)完善大學生生命意識的途徑
面對當前校園內頻發(fā)的惡性案件,高校責無旁貸地應加強生命教育,而培養(yǎng)途徑也應多種多樣。
第一,開發(fā)課堂潛能,激發(fā)大學生的生命價值。
每當社會轉型和個人生活發(fā)生劇變時,生命的意義就更加突出地顯現在個體面前。從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個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學生之所以違法犯罪,如馬加爵兇殘地傷害四位同窗,除自身人格方面的障礙外,也是看不到他人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蘊含了豐富的生命教育的題材,教師應善于挖掘、整理、提煉。
第二,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生命情感。
教育大都是通過行為舉動表現出來,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因而生命教育要強調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讓學生們在活動中體驗生存感受,培養(yǎng)生命情感。學校有責任、有義務組織大學生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如組織野外活動、利用寒暑假針對弱勢群體做社會調查、帶領學生參觀監(jiān)獄、向社會進行珍愛生命的宣傳活動等等。
第三,實現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向結合。
目前,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課程,設立了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因此,高校的德育可以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實現德育與心理健康的雙向結合應做到:1.德育應從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融入其中。2.應把“健全人格”的建構與培養(yǎng)作為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的最佳切入點。
第四,家庭、學校、社會協(xié)調配合,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命價值教育環(huán)境。
生命是整體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實施不能只限于學校內,整個社會環(huán)境才是學生學習的大環(huán)境,因此營造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生命教育氛圍非常重要。家庭是塑造一個人品格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第一任教師,家庭中的日常生活處處蘊含著生命教育的因素。和諧的家庭關系,溫馨的家庭氛圍,幸福的生活體驗和尊重、理解、關愛的生命呵護是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生命認知,形成健康的生命價值觀的基礎和前提。學校是大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充滿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融洽健康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拓展大學生的生命視野,陶冶大學生生命情懷。社會是大學生生命發(fā)展的最終平臺,也是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堅實土壤,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激勵人,公平正義、弘揚正氣,幫助大學生提升生命意義和境界。
結語
泰戈爾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生命的存在和健康發(fā)展是大學生完成歷史使命的前提,因而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完善大學生生命意識迫在眉睫。而只有懷著敬畏之心,大學生們在面對挫折、面對人際矛盾時才會尊重他人生命、善待他人生命,才會很大程度上遏制暴力心態(tài),從而有效防止同室操戈惡性案件的再次上演。
【參考文獻】
[1]王文科.大學生生命教育概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歐巧云.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3]劉德華.讓教育煥發(fā)生命的價值 [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大學生生命意識現狀調查與對策探析http://3y.uu456.com/bp-920f6de0b14e8s24s9fbs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