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飛赴已在澳洲定居的女兒家。次日,女兒說要帶我到班克斯塘游覽,我欣然答應了。
上午8點多鐘,我們正坐在貝爾蒙火車站站臺的靠椅上等車,忽見一位胡須花白、拄著拐杖的澳洲老頭徑直向我走來,老人在我身邊停下來,非常紳士地說了一大串外語。
我不懂外語,面對著老人,我不知如何應對。正云里霧里時,身邊的女兒悄聲對我說:“是乞丐,你搖搖頭就行了。”于是,我連忙把頭搖得像撥浪鼓。那老頭見我搖頭,禮貌地笑了笑,立即神態(tài)平和地走開了。
見乞丐走了,我驚訝地對女兒說:“不都說澳洲是人間天堂嗎?怎么在這樣繁華的地方也有乞丐?”
女兒說:“澳洲并非遍地黃金,同樣有貧富之分,有的人甚至窮困潦倒到沿街乞討。在乞討的人群中,有衣衫襤褸的老人,也有衣著整齊的年輕人。年輕的大多油腔滑調,而老者多半神情沮喪,令人垂憐。澳洲的法律是禁止在街頭乞討的,但是大多數(shù)警察對他們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p>
“真是天下乞丐一般黑!”聽了女兒的介紹,我不由得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媽媽,你錯了。澳洲的乞丐和國內的乞丐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迸畠赫f。
見我疑惑的眼神,女兒繼續(xù)說:“嚴格意義上來說,澳洲沒有真正的乞丐。澳洲是個以福利著稱的國家,政府津貼分門別類,比如失業(yè)津貼、青年津貼、家庭津貼等。在街頭的行乞者,是一個特殊群體,比如,有的人性格孤僻;有的人喜歡‘天為被,地為床的自由無拘束;有的是嗜酒如命者,依靠行乞來換點酒錢……在澳洲,這些乞丐也不是天天行乞,引用一種在澳洲很流行的說法,就是‘澳洲人每周七天中,前兩天當皇帝,后三天當乞丐,澳洲的乞丐在乞討到一定的錢后,會全部用來享受?!?/p>
“再會享受,不裝出可憐兮兮的樣子,也討不到錢呀?”我說。
“也并非完全這樣。在澳洲,街頭上一般不會看到有人單單立塊簡陋的紙牌,寫上自己悲慘的經(jīng)歷,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乞求憐憫。他們的觀念里認為那是不勞而獲的嗟來之食。澳洲乞丐討錢一般都有一個堂皇的借口‘我沒有零錢,能借我兩元買張車票嗎?等等。
“有的乞丐乞討別出心裁——用自己的專長來取悅觀眾,以期豐厚‘賞賜……這類乞丐,一般是一些街頭賣藝者,有些人甚至風度翩翩、衣飾整潔,并無半點‘丐跡,唯身前放著的那個盛有零錢的紙盒將乞討之意昭示于人?!?/p>
女兒正跟我說著,忽然,從對面走來一個身材魁梧的中年人,女兒立即拉我起來,直奔候車廳而去。女兒邊拉著我走邊說:“你看那人胸前別著一塊寫有英文的牌子了嗎?”我朝著女兒的手指方向望去,果然看到在那人胸前別著一塊很顯眼的牌子,那牌子,黃底紅字,有一個成年人的手掌那么大。女兒對我說:“這類乞丐是有‘許可證的乞丐。他胸前別著的牌子是宗教組織‘救世軍所發(fā)的‘乞討許可證。他是在打著宗教的名義乞討!”
“那我們?yōu)槭裁匆惚芩??他們和其他乞丐不一樣嗎?”我疑惑地問?/p>
“是的,這類乞丐一般比較難纏,你不給他們錢,他們就會糾纏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因此,遇到這類乞丐,如果不想給他們錢,還是躲他們遠一點好!”女兒正說著,我們等的火車來了,女兒急急忙忙拉我上車,幾分鐘后,列車呼嘯著向班克斯塘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