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來森
周作人,多具傳統(tǒng)文人的風(fēng)雅情致。比如,信箋。他所使用的,常常是自制,而且風(fēng)格多樣,饒有情趣。
周作人,曾制作過一些“花草箋”,即,在箋紙的紙面上,畫有一枝梅花、一枝梨花、一朵牡丹,或者就干脆是一株蘭草,設(shè)色一般都比較淡,不至于“喧賓奪主”,影響書信字跡的清晰。一花一草,搖曳生姿,仿佛花香澹逸,季節(jié)風(fēng)生。雖是風(fēng)光一點,彰顯的卻是一派天地自然的韻致。另外,周作人還利用古人的山水畫,制作一些“山水箋”,遠(yuǎn)山淡水,寥寥幾筆,清逸娟秀的不得了。影取古人書影中字,制作一些“書影箋”。 借用俞平伯家藏“敬問起居,曲園通候箋”,制作了一些“問候箋”。周作人曾名其書房曰“苦雨齋”,于是,也就以其為名,制作了一些“苦雨齋信箋”。1932年1月18日,他在寫給俞平伯的信中說:“近日刻了一塊木板,‘制了這么一種六行書,寄呈尊覽?!贝颂?,說的就是他的“苦雨齋信箋”。
然而,在周作人眾多的自制信箋中,最出名的還是他的“磚像箋”。
周作人曾一度熱衷于收藏古磚,而且,每見其古磚上存有圖案或文字,就將其拓下,摩挲、把玩、欣賞。特別喜歡的,則以之制作成信箋。在這些“磚像箋”中,周作人使用最多的又是“永和箋”。
周作人《題永明三年磚拓本》一文寫道:“此南朝物也,乃于后門橋畔店頭得之,亦奇遇也。南齊有國才廿余年,遺物故不甚多。余前在越,曾手拓妙相寺維衛(wèi)尊像背銘,今復(fù)得此磚,皆永明年間物,而字跡亦略相近,亦至可寶愛?!?/p>
此段文字,寫出了永明石磚的來歷,更表達(dá)出了周作人對此石磚的喜愛程度。
周作人將此古磚的圖案拓下后,即制作而成了“永明箋”。并且,這種信箋,后來還進(jìn)行了再版。1931年2月5日,周作人在給俞平伯的信中寫道:“永明箋再版本已出來,此種白紙似太松,又一種黃者雖看相不甚好而尚適于寫字,附呈樣本一枚,不知何者為佳,請視知,當(dāng)奉送也?!?/p>
不僅再版,而且此種信箋,還有“白”“黃”兩種。
周作人的“磚像箋”,常見的有三種。其一,圖案似一中年婦人,寬袍大袖,面頰豐腴,神態(tài)端莊而寧靜;目視前方,若有所思。圖案線條,渾樸厚重,樸拙而蒼古。其二,圖案似為一僧人,著一僧袍,頸微縮,目似暝,作沉思狀,有枯意。然圖案,線條清疏而流暢,圓潤而飽滿,于“枯意”中,彰顯一份靜穆和安詳。其三,圖案頗為模糊,隱約似為一少婦,亦著寬袍大袖,只是甚為清瘦,有弱不禁風(fēng)之感,然,娟美之姿,猶是昭然。
周作人不僅喜歡自己制作信箋,而且也喜歡別人自制的信箋。他常常把自己的自制信箋送給別人,也常常接受,或索要別人的自制信箋。例如,當(dāng)時的俞平伯、廢名等人。
1927年12月24日,他寫信給俞平伯:“手書讀悉?!A路箋能分予數(shù)十枚,甚感,但不知有淡碧者否?其次則紅色亦佳,黃雖中央正色,不佞耐不甚喜也?!?/p>
此信,即是向俞平伯索要他的“驛路箋”。“驛路箋”設(shè)色華美,信箋中央,為一枝盛開的梨花,盎然而有朝氣,大有“春占盡”之霸氣;四周邊框,則附寫梨花詩一首,是俞平伯所鐘愛的自制信箋。
自制信箋,是一種文人雅趣,對于周作人來說,卻也彰顯著他的慕古醇靜、悠閑雋逸、沖淡平和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