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
一
大約400年前,大明朝天啟年間,有一位老人,默默脫下官袍,整齊地疊好。那是繡著精致白鷴鳥的青袍,表明他是五品文官。
外面有人喊:“胡書記,你怎么還不出來?我們等著接你去德州上任呢?!?/p>
“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語,“再見了,官場!對于你,我早已厭倦?!?/p>
“我要回到家鄉(xiāng),用剩余的歲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編一部最全的唐詩集,不要再有遺漏,不要再有散佚,讓后世子孫都能讀到它!”
讓我們記住這位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現(xiàn)在人們可能很難理解:不就是編本唐詩集嘛,能有多難?
事實是,在那個年代,真的好難。那時可沒有這么多出版社、印刷廠、圖書館,也沒有谷歌、百度。你要找一首詩,說不定就要跋涉千山萬水去抄,而且還不一定能抄到。
那么,如果老胡偷懶,不編這本唐詩集,后果會怎么樣?
答案是:后果很嚴重。
二
那時候,唐詩正以今天物種滅絕般的速度在散佚。據(jù)胡震亨估算,到他所處的年代,唐詩已經(jīng)至少散佚了一半。
你也許會想:詩怎么會散佚呢?只要詩人夠棒,寫得夠好,不就會口耳相傳嘛。
呵呵,你以為是你們家菜譜嗎?
先問一個好像不太科學的問題:在所有的唐詩里,最猛的是哪一首?
可能有不少人會回答:《春江花月夜》——所謂“孤篇橫絕”嘛。那么這首詩作者是誰?不少讀者也能答上:張若虛。
這位張先生寫出了這么猛的作品,一定是個大名人吧?沒錯,他當時就是“吳中四士”之一,江湖地位就算不如明教的四大護教法王,也差不多夠“五散人”的地位了。
然而,這么猛的一位先生,到今天留下來多少首詩呢?答案很令人震驚——只有兩首。
此外,唐代的五言絕句里哪一首最猛?有很多人會脫口而出:《登鸛雀樓》,就是每個人小時候都背過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它的作者一般被認為是王之渙。
那么,這位王先生有多少首詩留傳下來?答案觸目驚心——只有6首。
三
張若虛、王之渙的遭遇,不是偶然的。
李白的詩有多少首留了下來?最慘的說法是:大概1/10。這個偉大的天才寫了一輩子詩,估計總共有5000首到1萬首,但十之八九我們永遠見不到了。
李白去世前整理了畢生的稿件,并鄭重托付給族叔李陽冰,請他為自己編集子,以便留傳后世。李陽冰沒有辜負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10卷,然后……失傳了。
那些散佚的詩文,都是因為寫得爛嗎?不是的。比如唐人有記載,李白寫的《大鵬賦》和《鴻猷文》特別偉大,會讓以前的“辭賦霸主”司馬相如和揚雄汗顏。
今天,《大鵬賦》幸運地留傳下來,但《鴻猷文》呢?對不起,沒有了,永遠淹沒在了歷史中。
再說杜甫。這位同樣偉大的詩人,40歲之前的詩幾乎全部失傳,而他活了多少歲呢?只有58歲。
還有“初唐四杰”里坐第一把交椅的王勃,沒錯,就是寫“落霞與孤鶩齊飛”的那個人,他的集子艱難地留傳了幾百年,終于在明代徹底遺失。
偉大的孟浩然算是幸運的,死了沒幾年,就有人給他編詩集,但許多詩當時就已經(jīng)散佚。還有偉大的李商隱,就是寫“春蠶到死絲方盡”“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那位大詩人,親自編了40卷詩文集,可惜全部失傳,沒有一卷留存下來。他的詩是多年之后人們一點點搜集到的。
不光是詩歌在消失,前人編的各種詩集、詩選也在消失。何況,過去編詩集的路子往往不對:有的拼命選盛唐詩,中唐、晚唐的詩選得很少;有的只選些“清湯掛面”式的詩,粗獷一點的一首都不選。
在當時,號稱最全、最完整的一本唐詩集,叫作《唐詩記》。胡震亨找到這套書,只翻開第一卷就怒了:“開篇就把人家唐高祖李淵爺爺?shù)囊皇自娊o漏記了,這也號稱是最全的唐詩集嗎?”
他下定決心:“我距離唐朝已經(jīng)700年了,再不編一本完整的唐詩集出來,我們怎么對得住那些偉大的前輩詩人?”
四
有人不解:“老胡,這么難的事情,你一個人干,憑什么覺得自己能干成?”
老胡充滿信心地說:“就憑我家的萬卷藏書!”
所謂“萬卷藏書”,他一點兒也沒有吹牛。他家有一個巨大的藏書樓,叫作“好古樓”,其江湖地位大概接近于少林寺的藏經(jīng)閣,其中包羅萬象,“收藏圖書萬余卷”,什么“冷門武功”都有。
老胡本人的學問也很淵博,他18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而且涉獵廣泛,連兵書都啃。
1625年,老胡挽起袖子,干了起來,他說:
“我不僅要收錄最全的盛唐詩,也要收錄最全的中唐詩、晚唐詩、五代詩?!?/p>
“我不但要收錄詩歌,還要整理出每一位詩人的小傳、評語,讓他們名垂后世?!?/p>
“我不但要收錄完整的詩,還要收集斷篇殘句,甚至詞曲、歌謠、諺語、酒令,什么都不遺漏。”
我讀《射雕英雄傳》時,每當讀到大高手黃裳寫《九陰真經(jīng)》這一段時,就想起胡震亨老先生編全唐詩的故事來。
無數(shù)個晝夜過去了,終于有一日,胡震亨放下筆,完成了著作。此時,時間已經(jīng)是1635年——他整整工作了10年。這部巨著,被取名為《唐音統(tǒng)簽》。
它有1033卷,按天干之數(shù)分為10簽,不但輯錄了當時最完整的唐詩,還收錄了極其珍貴的文學評論、傳記史料,堪稱中國古代私人編書的“超級王中王”。
更夸張的是,老胡還不過癮,又用了7年時間,寫出了研究李白和杜甫的《李詩通》《杜詩通》兩部大書。
這時,已經(jīng)74歲的老人才露出微笑:“我終于完成了一生的夢想。這才叫不辜負我的時代?!?/p>
這樣一個人,《明史》中竟沒有他的傳,也沒有一篇關(guān)于他的生平事跡傳世。但那又怎么樣呢?歷史無視他,卻不敢無視他的巨著,《明史·藝文志》里收了好多他的書。
五
至此,全唐詩的編纂偉業(yè)算是完成了嗎?還沒呢。
第二位猛人登場了,他的名字叫作錢謙益。
一聽到這個名字,估計立刻有人開罵:“呸!大漢奸!千刀萬剮了他!”
沒錯,你可以叫他大漢奸。他是東林黨的領(lǐng)袖、明朝的禮部尚書,卻帶著老婆投降了清朝,照樣做大官。不過,“大漢奸”就一定做大壞事嗎?歷史要真這么簡單就好了。
錢謙益是研究唐詩的大家。如果當時成立一個唐詩學院,他老人家鐵定要當院長或副院長。直到今天,你要是想研究杜甫,都沒法不讀他注的杜詩。
老錢下決心要編一部全唐詩,轟轟烈烈地搞了很多年,估計已編到了數(shù)百卷的規(guī)模,卻天不假年,去世了,沒能完成。
他的遺稿遭遇很慘。要知道,當時是什么年代?那可是金庸《碧血劍》的故事發(fā)生的年代,戰(zhàn)火紛飛,生靈涂炭,他的書稿也七零八落,今天丟一卷,明天丟一卷,逐漸亡佚過半,眼看就要丟光了。
幸虧另一位猛人出現(xiàn)了,他的名字叫季振宜。
這個人17歲中舉人,18歲中進士,不要問我為什么,“神”的世界我也不懂。季振宜發(fā)現(xiàn)了老錢的殘稿,重新開始全唐詩的編輯工作。
這位季先生和前面的胡震亨、錢謙益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家里的書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反正當時江南幾個最大的藏書樓,包括毛晉的“汲古閣”、錢謙益的“絳云樓”、錢曾的“述古堂”等都歸他繼承了,江湖人送他外號“藏書天下第一”“善本目錄之泰斗”。
他的藏品又豐富到什么程度呢?別的不細說,僅舉兩件他老爹的藏品,你隨便感受一下:
一件叫“神龍本”《蘭亭集序》,它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最精美的摹本,沒有之一。眾所周知,《蘭亭集序》的原件沒有了,“神龍本”《蘭亭集序》就是最牛的。
另一件叫作《富春山居圖》,沒錯,就是現(xiàn)在大陸收了一半、臺灣收了另一半、林志玲女士在電影里玩命搶的那個絕世大寶貝。
為了編好全唐詩,季振宜挑燈夜戰(zhàn),努力工作。又10年過去了(這些猛人寫書,動不動就是以10年計算的),他終于又編出了一部宏偉的《匯集全唐詩》,共717卷,每年僅詩人的小傳就要寫200篇。
仿佛上天精心安排一般,在書稿編成的第二年,季振宜就病倒了,很快撒手人寰。
現(xiàn)在,胡震亨、錢謙益、季振宜3位猛人已經(jīng)給我們留下了兩部龐大的書稿,只差最后一項工作——把它們合并起來,修補完善,成為理想中的《全唐詩》。
六
于是第4位猛人出場了。
他是大家的老熟人,《鹿鼎記》的主角之一——小玄子,又稱康熙皇帝。他酷愛唐詩,對過去那些不稱意的唐詩集,他表示受夠了:
“唐人搞的唐詩集子,不夠好,粗陋。”
“宋人搞的唐詩集子,錯漏很多,幼稚?!?/p>
發(fā)完牢騷,他開始撂狠話:“朕,愛新覺羅·玄燁,要把朕家里收藏的所有的唐詩集拿出來,加上胡震亨的《唐音統(tǒng)簽》,搞出一部《全唐詩》,讓子孫萬世都可以讀到!”這本書,一定要牛、要猛、要全!
究竟選誰去修書、印書呢?康熙皇帝選定了一個人——江寧織造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爺爺。
康熙拍拍曹寅的肩膀,無比鄭重地給了他兩部書稿:
“兄弟,這是季振宜的《匯集全唐詩》,這是胡震亨的《唐音統(tǒng)簽》,朕都已經(jīng)集齊了。你拿著它們,去‘召喚神龍吧!”
公元1705年,在胡震亨編全唐詩整整80年后,曹寅督率10位翰林,在揚州開局修書,編纂《全唐詩》。
這是畢全功于一役的最后一戰(zhàn),可謂勢如破竹、水到渠成。僅一年后,曹寅等人就完成了工作,把《全唐詩》放在了康熙皇帝的面前。
面對這部中國所有大一統(tǒng)王朝中唯一的斷代詩歌總集,康熙很激動、很興奮。他潤筆磨墨,親自給這部書寫下了驕傲的序言:
“得詩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為九百卷?!薄疤迫倌暝娙酥既A,咸采薈萃于一編之內(nèi),亦可云大備矣!”
七
今天,每讀到一首唐詩,我都覺得很慶幸。
我的主業(yè)是讀金庸。對比一下那些同樣偉大的武功秘籍吧,從“凌波微步”到“六脈神劍”,從《九陰真經(jīng)》到“北冥神功”,都無一例外湮滅了?!敖谍埵苏啤钡皆┚椭皇J逭疲詈蠼y(tǒng)統(tǒng)失傳。它們的擁有者都是強橫的武士,卻沒能保住這些經(jīng)典。
相比之下,守護著我們的唐詩的,是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他們與摧殘文化的力量對抗,呵護著脆弱的紙張和卷冊,他們的藏書樓建了燒、燒了建,編的書印了毀、毀了印,仍然讓4萬多首唐詩穿越兵燹之災,渡過重重浩劫,一直傳到了今天。
因為他們,我們今天才能看到唐朝偉大的詩人們朝辭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曉汲清湘;看詩人們記錄下千里鶯啼、萬里云羅、百尺危樓、一春夢雨;看他們漫卷詩書、永憶江湖、哭呼昭王、笑問客來……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何等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