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教學的目標和價值,是在幫助學生掌握美術技能的同時,提升審美素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習慣,獲得創(chuàng)造能力,涵養(yǎng)人生品格,成就審美人生。構建“寬度、密度、向度”為基本特征的美術教學模式,實現(xiàn)有效教學,以美育人,以美養(yǎng)德,以美啟智。
【關鍵詞】美術教學;教學模式;審美人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0-0056-04
【作者簡介】陳鐵梅,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江蘇海門,226100)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
美術是中小學生的必修課。通過美術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欣賞美的方法,習得表現(xiàn)美的技藝,提升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而對于心智成長關鍵期的中小學生來說,更可以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涵養(yǎng)德性,拓寬胸襟,提升人生境界,為成長為人格健全、生命充實的人作充分的準備。所以,美術教學不僅僅是在傳遞美術知識、技能、方法,更是在為學生當下和未來的詩意生活送上豐富的“營養(yǎng)基”。也就是說,美術學習,對學生成長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禮物。因此,“學校不要給學生背不動的書包,而要給他們‘帶得走的教育?!边@應當成為每一個教育人銘記于心的教育信條,這就是我的教育夢想。
一、尋找美術教育的“明亮的那方”
在課程改革的旅程中,我時有困擾:比如美術教學與人生教育脫節(jié),育人功能得不到全面而充分的彰顯,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人生價值導向關注度不夠。即使在課程改革進行了十多年后的今天,一談起美術教學,還有人停留在“教畫畫”這一層面,而沒有理解和領會如日本教育家鳥居昭美所說“培養(yǎng)學生從畫畫開始”的真正內涵和深意。
再如,教學過程中地方美術文化課程內容的缺失,導致文化傳承斷裂。學生無視生活中的美和身邊的美,我們培養(yǎng)的“藝術人”文化基因不全,而我們知道,來自于鄉(xiāng)土的美術文化,最能激蕩起學生內心深處的美感。然而在美術教學內容的統(tǒng)一化、教學程序的標準化、學習目標的成人化面前,學生內心的“繆斯”在慢慢消失。用挪威音樂教授布約克沃爾德的話說:“我們的繆斯死亡了?!?/p>
我希望,通過美術教學,讓審美活動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常態(tài)。以美術學科知識和技能為基點,幫助學生體會和感悟美術的獨特魅力,嘗試并再現(xiàn)美術發(fā)生過程的神奇。在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生命成長產生的深刻共鳴中,“喚醒眼睛”,讓他們擁有隨時隨地捕捉美的眼光、能力和技巧。
通過美術教學,讓創(chuàng)意表達成為學生的一種思維常態(tài)。在美術活動中,幫助學生挖掘創(chuàng)造潛能,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的樂趣,繼而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愿意啟動創(chuàng)意思維模式。這樣,美術就有可能避免成為“兒童時代錯過了的東西”(蘇霍姆林斯基語)。
通過美術教學,讓博愛、善良成為學生的一種德性常態(tài)。美術表現(xiàn)的題材選擇、美術家的追美歷程等本身就包含了諸多精神美的元素——持之以恒、多維思考、善良意志、兼容并取等,這些真善美的因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幫助他們學會樂觀進取、積極向上,學會關注社會、尊重他人。
如此,美術教師不僅僅在做知識技術的傳播者,更在做學生的人生導師。這樣讓美術被學生“帶得走”,就具有了實際的意義,美術教育就有可能找到“明亮的那方”(日本童謠詩人金子美鈴語),即審美教育與人生教育相通相容,幫助學生構建審美素養(yǎng)和豐滿人格,觀照、建設、享受生活,涵育高格調的生命態(tài)度等。
這樣的美術教育,我稱之為“審美人生教育”,這就是我的教學主張。
二、構建審美人生的教學模式
美術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尋美、求美、立美的過程,是學生獲得人生教育和智慧啟迪的過程。因此,實施有效的且有意味的美術教學無疑至關重要,而架構“寬度、密度、向度”為基本特征的教學模式是其重要的基礎工程。
1.寬度。
第一,在教學內容上,旨在圍繞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進行挖掘深化、拓展延伸,并努力進行多學科綜合,以拓寬學生的審美視域。
第二,在工具選用上,注重傳統(tǒng)畫材、現(xiàn)代媒體和綜合材料的多重結合,幫助學生提高表現(xiàn)美的技藝水平和能力。
第三,在課堂組織上,著力加強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性,引導學生感知不同場域下審美客體帶來的不同感受,加強對美的感知能力。
第四,在評價機制上,一方面采用偏重學生美術學習過程記錄,并重視生生、師生評價的質性評價表“美術課箋”。另一方面采用“師生信箋”,與部分學生進行“私聊”?!皫熒殴{”是在長時間觀察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描述學生作品的美感特征,并以此為基礎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思維品質等進行積極性引導,為其價值觀、人生觀的正確形成以及生命成長奠定基礎。
2.密度。
密度,包括信息的密度和思維的密度。信息,是指與美術學科知識及其相關的知識內容。一定密度的信息是學生夯實認知的基礎,也是思維力度的基礎。思維的密度與信息的密度相互呼應,一同幫助學生站在歷史和人文的高度看待美術。我在教學中注意兩點,一是教學中無論是信息的密度,還是思維的密度,都必須疏密得當。太密集,學生思維負擔過重,教學事倍功半;太稀疏,學生的思維沒有打開,甚至沒有啟動,教學效果在零基點徘徊。二是思維密度的高低起伏節(jié)奏,要與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程度呈正比。
3.向度。
向度,在這里指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勢,指向教育目標和價值。
第一,超越技術層面。通過具體的美術學習活動,發(fā)展學生的視知覺水平,以獲得豐富的形象思維;幫助學生在觀察生活中去體驗和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生活中的美,逐漸養(yǎng)成自覺認識美、熱心追求美的習慣;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獲得審美愉悅,培育高尚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感知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世界,在潛移默化之中逐漸樹立起美的理想,養(yǎng)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也就是說,通過美術的教學,幫助學生擁有喚醒心中“繆斯”的技術、方法和能力。
第二,守護學生天性。堅守學生立場,通過創(chuàng)意性臨摹、情景寫生等趣味性美術活動,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而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審美意象。
第三,催發(fā)道德情感。通過具體的美術活動,學生能在自然、生活、藝術各個層面感知美的存在,獲得審美準則,升華審美情趣,提高道德修養(yǎng),為走向真善美提供豐厚的營養(yǎng)基。
第四,提升生命質量。在美術活動中,幫助學生時刻感受美帶來的愉悅,達成感官與精神的統(tǒng)一,體驗超越個體生命有限存在的快樂和自由。
寬度、密度、向度,三者緊密關聯(lián),目標直指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但是,這一教學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視具體學習領域而作優(yōu)勢組合,充分體現(xiàn)美術教育教學應有的價值,以美育人,以美養(yǎng)德,以美啟智。
三、立足生命體驗的教學實踐探索
美術,對于學生的生命成長而言極為重要,它不僅“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通過美術的教學,培育學生的審美領悟力,在體驗和理解美的生發(fā)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記憶和聯(lián)想美的自由思想,感知和體悟美的生機活力,改善那些過于崇尚理性而導致的人文、情感的缺失。
1.培養(yǎng)獲取欣賞自然之美的視角和方法。
印象派畫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以其豐富的色彩、靈動的筆觸表現(xiàn)了海港日出的景象。 “黑夜已盡。那薄如絲紗的霧充溢著天地之間,如凸透鏡一般把朝陽創(chuàng)造的紅色世界無限擴大,再擴大。漸漸地,海面上那縷紅色便代替了深藍色和墨綠,溫暖的感覺又重回到大地?!睂W生薛陽與此作品相遇時,調用了本能、感知、情意等諸多心理因素,在自己經歷了一段美妙的審美旅程后作了這樣的描述。席勒說:“若是要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毖﹃栐谫p析的過程中,經由判斷、分析、理性等審美感知,從感性走向了理性,她又描述道:“莫奈啊,你‘帶我回到了海邊的家鄉(xiāng),那里雖然沒有你筆下那有著滿滿紫韻的工廠,卻也有停泊在海港的漁船,以及更能溫暖我心田的家人……我就生活在‘名畫中呢。”通過美術欣賞,學生獲得了對自然之美的欣賞視角和方法,懂得了只要帶著能“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就可以感知平凡生活的美,就能在審美理解中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形成個性解讀。
這樣的審美活動只有通過連續(xù)性的刺激強化,才能將審美體驗固化為審美自覺。趴在草坪上給植物畫“肖像”,學生被芳草萋萋感動,領悟著生命的美好和生長的價值;學生們用收集了大半年的成萬個飲料瓶蓋,在畫室墻壁上拼貼成趣味盎然的裝飾畫,以行動讓環(huán)保理念升華;倚著欄桿,向外眺望,觀察透視規(guī)律,學生們對“風景在別處”有了獨特的認識……美術以自身的直觀和愉悅,喚醒感性,發(fā)展理性,成為德性成長的基點,引導學生的心靈定格在追美、向善、求真的價值系統(tǒng)中,架構起積極、燦爛的人生。
2.掌握領悟生活之美的興趣和技藝。
在“父母的第二表情”這一課中,學生都細細描畫著父母的手的“特寫”,或青筋暴突,或纖細柔軟。在課堂評價環(huán)節(jié),學生感慨萬千:“黑白素描對比明顯,最能表現(xiàn)我爸爸粗壯有力的手,這是支撐起我們全家的手。”“媽媽的手溫暖如春,所以我選擇線描的方法來表現(xiàn)。”通過明暗、色彩、透視、構圖等美術表現(xiàn)手法和技藝的學習,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審美沖動。于是我們集體策劃了“美的視覺日記——跟爸媽上班去”的課程,要求學生利用寒假跟爸媽上兩天班,用攝影、繪畫等藝術形式,記錄爸媽從清晨起床到夜晚休息的整個過程,感受爸媽生活的“累并快樂”。年后開學第一周,當圖文并茂的主題展覽開幕時,觀展的家長們眼中閃著淚光,學生的臉上則溢滿了自豪。學生說:“主題展讓我走近了爸媽的工作,體會到了生活的樂趣,同時也對爸媽工作的勞累有了切身的體會?!蓖ㄟ^各類美術主題活動,在彰顯學生美術技能的同時,更是在幫助學生像王子喚醒白雪公主那樣,去吻醒心靈深處沉睡著的價值——愛、忠誠、善良、寬容、平等、正義等,繼而獲得一代人對周遭世界美的褒揚和對惡的批判,然后逐漸內化至靈魂,形成對事物更為完善的看法,剔除人性中的丑陋,促進內在自我道德意識的形成,甚至糅合成一種道德標準,在將來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這一道德標準安身立命,完成靈魂的自我救贖,使人生達到完善。美,是靈魂的“清道夫”。
盧梭說:“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與美的觀念相聯(lián)系的道德觀念。”而這種“接受”不會被迫,更不會像海市蜃樓般可見但不可求,因為美術教學內容的形象性、直觀性,方法的愉悅性、情感性,效果的可見性、深遠性等優(yōu)勢,讓它變得可看、可摸,能觸及人的心靈深處。
3.擁有追求創(chuàng)意之美的勇氣和能力。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是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是成長著的自由生命體,他們率真、天真、純真,喜歡天馬行空地想象,喜歡自由地表達。
年初,一場大雪將校園籠罩成了銀色的世界,難得的美景很快便轉化成教育資源,一項美術活動就此促成——以雪為媒,創(chuàng)作一件美術作品。學生歡快地奔向自己心儀的“地盤”,不長時間,“飛龍在天”仰首起舞,“玉兔呈祥”安靜守望,一幅“江山如畫”書法作品令人叫絕,就是常規(guī)的雪人也因為手擎班旗、身穿班服而不再是像常規(guī)那樣地呈現(xiàn),最令人驚艷的是頂著“創(chuàng)作”名號名正言順打雪仗的那一組,他們在“最后一刻”迅速將自己“固化”成“十八羅漢”雕塑造型,美其名曰“行為藝術”,震撼全校,在臨時組織的投票評比中,他們大獲全勝。美術教學活動激發(fā)和強化著學生的創(chuàng)造沖動,并順應著這股沖動,發(fā)展著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只要有機會,學生們就葆有創(chuàng)新的勇氣。開學第一天,學生天嬌在學校擺擂:“攻擂的你,只要將你設計的?;赵O計圖和設計說明張貼在空白處就行。攻擂人數(shù)不限,年齡不限,性別不限。我,等你來攻擂!”“擂臺”是學校電子屏上的滾動視頻、廣播中心的播音和學校隨處可見的海報,音效、文學,立體、平面,全方位的創(chuàng)意“出擊”,惹得學生蠢蠢欲動,教師躍躍欲試。創(chuàng)新,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次行動。
審美人生教育,就是在幫助學生沉浸在創(chuàng)意迸發(fā)的世界里,并慢慢超越依從、功利、庸常、消極,擁有獨立自主、銳于進取、務實求真、團結包容等現(xiàn)代人格,成長為具有創(chuàng)造性品質的國家棟梁。
4.養(yǎng)成品味藝術之美的習慣和素養(yǎng)。
當下資源的豐富,讓數(shù)不勝數(shù)的世界名畫“就在眼前”。一個優(yōu)盤就讓“畢加索與他的《格爾尼卡》”“羅丹與他的《巴爾扎克》”“徐悲鴻與他的《愚公移山》”等班級“巡回畫展”成為現(xiàn)實。學生在這些“名畫課程”中,感受著作品散發(fā)出的人性光芒,以及對生存世界和生命意義的深度追問。如果有一天,學生能自覺地走進美術館、博物館,那么,美就真正“進駐”了他的心里。
至今,我手機上還保留著學生發(fā)來的短信:“老師,我代您看到她了,正如您說的那樣,她美得驚心動魄,我激動得眼淚都要掉下來了。”這是當年欣賞《維納斯的誕生》時與學生的“戲言”:“她就收藏在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如果你有幸看到了,就代我多看一眼?!敝髮W生不斷發(fā)來短信:“膜拜了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觸摸了羅丹《大衛(wèi)》?!辈浑y看出,他已成為美的信徒。審美人生教育,是將培養(yǎng)高品位的審美趣味和情感視作己任,雖然不能、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學生都培養(yǎng)成“藝術家”,但卻可以幫助學生成長為懂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人”。詩意化的生命,藝術化的人生,是何等美妙。
這是一種至情的人生。他會為自然美景而激動,為天籟之音而感動,會在旅途中停下匆匆腳步,去發(fā)現(xiàn)陽光普照山川的絢爛,發(fā)現(xiàn)朗月?lián)]灑大地的嫵媚。他會自覺將生活經驗和審美感知聯(lián)系起來,通過審美活動,愉悅心靈,完善性情,將生命過客升格為審美主體,讓內心平和、安寧。
這是一種臻善的人生。他會珍惜千年文明精髓,對歷史遺跡表達由衷的神往和尊重,而絕不會成為低俗文化的追隨者,也絕不會成為“到此一游”那世界性笑話的主角。他會理解和認同多元文化背景下誕生的作品的不同,會由此推及人生理解,善待自己,尊重他人,在努力完善自我中,成長為同伴的重要他人。
這是一種尚美的人生。他會懂得著衣打扮、居室格調與素養(yǎng)的協(xié)調,使日常生活跳出現(xiàn)實苑囿,進入精神愉悅的境界,超越個體生命有限的存在,得到博大的心胸、寬廣的眼界,成為生命高揚、生活充實的人。
蘇格拉底有一個著名的論斷,那就是“美德即知識”。一切的惡都源自對善的無知。一個愿意通過教育獲得真知的人,他的靈魂就一定會朝向正確和善良;一個愿意通過美術教學獲得對美的認識的學生,他的心靈一定會朝向美好和卓越。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對美術教育的任務的理解:“教給兒童通過周圍世界的美和人的關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摯,并在此基礎上在自己身上確立美的品質。”審美人生教育,就是希望通過美術的教學,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在探索、交流、表現(xiàn)中,累積起對藝術表達規(guī)律的把握與研究能力;引領學生在研究藝術大師深刻的思想作品中,累積起豐厚的思想內涵;引領學生從廣闊的藝術發(fā)展歷史視野中,累積起對藝術走向和價值追求的思考;引領學生放眼于社會生活,累積起參與和改造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領學生不斷深入到人類創(chuàng)造的藝術成果中去,累積起高尚的審美趣味和高超的認知水平。唯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積淀起豐厚的藝術修養(yǎng),讓學生成長為一個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心靈、完整的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