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洪聲(杜蒙歌舞團 黑龍江 杜蒙 166200)
論馬頭琴協奏曲《草原音詩》的歷史意義及影響
包洪聲
(杜蒙歌舞團黑龍江 杜蒙 166200)
馬頭琴呈現了蒙古地區(qū)的時代特點,也將民族的音樂事業(yè)推向了新高度。作品《草原音詩》的誕生,不僅將馬頭琴音樂形式變成具有民族風格特色的樂器,還推動了內蒙古地區(qū)音樂的發(fā)展,讓我國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草原文化;藝術表現力;中西交流;推動發(fā)展
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民族,民族文化也具有廣泛性。草原文化在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變遷,是世代草原牧民創(chuàng)作的與自己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適應的意識形態(tài)。而這種文化背景催生了馬頭琴藝術。
馬頭琴是蒙古民族喜愛的代表性器樂。代表作品《草原音詩》表現了馬頭琴器樂的專業(yè)特點,更將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民族特色展現地淋漓盡致。這首經久不衰的曲目幾十年來被諸多知名音樂家演奏,也為其他音樂形式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借鑒。
據史料記載有一把琴的琴頭上雕刻著一匹馬,人們稱它為馬頭琴。其前身就要追溯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時,當時有一種蒙古族非常珍貴的樂器,它可以多種聲音,這是馬頭琴最早的雛形,蒙古族的音樂也進入了黃金時期。它不同風格的曲調都被馬頭琴演奏得惟妙惟肖。由此可見,馬頭琴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具有多樣性。
雖然馬頭琴展現出了極強的創(chuàng)造力,但是生產力低下、聲音不夠清晰、音域較小等因素制約著馬頭琴的發(fā)展。為了提高馬頭琴的藝術表現力,1983年齊·寶力高先生再次對馬頭琴進行改造,將馬頭琴改成梧桐木,使得馬頭琴聲音明亮、清晰,便于掌握,這也是改革最為成功的一次。此后,馬頭琴即使在與樂隊配合時都能有很好的表現。
大型協奏曲《草原音詩》的出現也完成了馬頭琴一次全新的洗禮與升華,為馬頭琴樂器迎來了生命的第二春。
馬頭琴在音質和音色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因為受制作工藝的影響,很難與大型樂曲配合,只能選擇節(jié)奏較慢的曲目。另一方面,拉琴技巧也較為單調,雖能表現出鮮明的藝術風格,但很難將馬頭琴帶到一個新的高度。為此,辛滬光老師提出與西洋弦樂相結合的方法,將西洋弦樂的弓法和音法引入其中,提高了馬頭琴的藝術表現力。
在馬頭琴的演奏技巧中,打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風格多種多樣,有科爾沁風格打指、錫林郭勒風格打指、鄂爾多斯長調風格打指等等?!恫菰粼姟犯木幊煽茽柷呙窀钑r用的就是科爾沁風格打指。馬頭琴的演奏方法又包括潮爾演奏法、實音演奏法、泛音演奏法、胡爾演奏法。其中,泛音演奏法既是基礎,也最為流行,它可以讓實音與泛音交替演奏,主要在錫林郭勒地區(qū)普遍使用。另外,馬頭琴還可以對自然、風景、人物的聲音形態(tài)進行惟妙惟肖的模仿。
民族音樂文化的繁榮發(fā)展離不開經典作品,我國第一部馬頭琴協奏曲《草原音詩》不僅將蒙古族音樂帶到了新高度,馬頭琴藝術也為我國傳統音樂開辟了新的道路,同時也激發(fā)了其他協奏曲向前探索的興趣。
《草原音詩》的成功演出,帶動了蒙古族大批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合作交流,魏家穩(wěn)的小號協奏曲《草原頌》、笛子協奏曲《走西口》(與李鎮(zhèn)合寫),阿拉騰奧勒的四胡協奏曲《烏力格爾隨想曲》等歌曲在演奏手法上都與西方交流融合,取得了不錯的藝術效果。
《草原音詩》不僅使馬頭琴的藝術風格煥然一新,還將馬頭琴的指法技巧擴大,加入了提琴的弓法等演奏方式。同時,將馬頭琴的主旋律風格不斷地與西方融合,使它成為獨樹一幟的民族樂器。我國蒙古族的音樂文化事業(yè)也進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
[1]孫繼南,周柱拴.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2]段澤興,薩其榮貴.馬頭琴獨奏曲選[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6.
[3]呂宏久.蒙古族民歌調式初探[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4]仟·白乙拉.馬頭琴教程[M].呼和浩特:內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2008.
[5]李寶珠,木蘭,呂宏久.各族民間歌曲選[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2.
[6]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7]李世相.蒙古族長調民歌概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J648.26
A
1007-0125(2015)03-00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