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多君
【關鍵詞】 寫作教學;學情;計劃;訓練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5—0107—01
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年高考試卷,作文和相當分值的試題考查到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目前,寫作情況不容樂觀。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作文雖不乏文采斐然者,但大部分學生的作文存在明顯的應試技巧的痕跡:仿作、套作成風,堆砌辭藻,炫耀文采,“假、大、空”,缺乏思想內涵與理性分析,厚重感不足。究其原因,作為考場作文,學生覺得“文采”這一點容易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適當訓練就可以速成,所以寫作訓練師生都愿意把重心放在文采的演練上。這樣的寫作導向和急功近利的眼球戰(zhàn)術必然妨礙學生真正的寫作素養(yǎng)的提升。
寫作教學當然要照顧學生的高考需求,但也要針對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進:高考復習的沖刺階段,寫作訓練可以適當向“文采”方面傾斜,平時的寫作訓練則應扎扎實實在“深刻、豐富、有創(chuàng)見”方面下足功夫。
1. 根據學情,指導學生從仿寫起步開展寫作訓練。仿寫做為一種初級寫作方法,對于學生通過研習經典學會一般的文字表達是有好處的。學生通過模仿式的訓練,悟出一些寫作的心得,上道了,就等于做好了基礎,寫作的金字塔才可能建得更高,這也是符合認知規(guī)律的。比如學完《荷塘月色》,可以讓學生仿照四、五段寫景的方法做景物描寫的訓練,找找感覺,這既落實了課文的學習要求,又兼顧了寫作。
2. 寫作教學要有系統(tǒng)的訓練計劃。由于寫作教學沒有配套教材,教師日常的寫作訓練多是即興發(fā)揮,隨便找個題目讓學生行文,這種寫作訓練系統(tǒng)性不強,每個階段要達成的寫作目標不清晰,隨意性很大,沒有循序漸進的感覺,訓練的質量也就大打折扣。我們可以從自己的教學實際出發(fā),整理出一個基本的寫作框架,包括作文的題目,并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完善。高一主要訓練表達,以記敘文為主,兼顧議論文的寫作,讓學生把看到、聽到、想到的用通順的語句表達出來,做到文從字順、文體清晰;高二要逐漸轉向夾敘夾議類文章的寫作,做到審題準確、內容充實,有自己的見解;高三要向結構完整、主題深刻、語言有特色的方向努力,文章要厚重,有點思辯色彩。每個訓練階段布置的作文題目,教師應該有自己系統(tǒng)的安排,突出某個訓練重點,不要隨便抓出一個材料就讓學生去寫,避免盲目性。
3.教師要教給學生寫作的可操作性的知識并使其熟練運用。寫作知識包括陳述性的和程序性的,前者如:記敘、描寫、議論、懸念、照應等寫作術語,這類知識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用但很有限,學生知道了但往往不會用;后者如: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這類知識教給學生的是一種方法。舉例來說,如果介紹一下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建筑物,學生可能知道“空間順序”這樣一個陳述性的知識,但不一定會用。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要想解說得清晰、有條理,首先要確立一個立足點,如從人民英雄紀念碑說起,再按一定的空間順序依次介紹天安門(北)→人民大會堂(西)→毛主席紀念堂(南)→國家博物館(東),介紹時注意方位詞的轉換使用。寫作訓練應該夯實這些基本的寫作技巧直至學生運用自如。
4. 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寫作能力的提升歸根到底要靠語文綜合素養(yǎng),而語文素養(yǎng)中的才情、悟性、潛能不完全是“教”出來的,或者說根本“教”不出來。教師可以教學生如何寫文章,教一般的套路、技巧,但恐怕很難教他們“做好文章”。學生要想寫出好文章,需要整個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的配合,需要長時間的訓練積累,沒有閱讀的浸潤,寫作也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在重視寫的同時要重視讀的問題,通過廣泛閱讀,使學生獲取大量的寫作素材,增加詞匯量,改善知識結構,豐富想象力,提升語感,同時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把閱讀的體驗、心得、感悟及時地寫下來,這既有思路的整理,又有分析概括,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對寫作素材的篩選、裁剪、組合會變得得心應手,寫作技巧和語言運用的熟練程度也會逐步提高。
5.將寫作教學分散于不同的訓練當中,形成梯度,提高寫作的綜合素質。每次作文不一定都安排大作文,根據學生寫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適當安排小作文或片段寫作,查漏補缺。高考試卷中的第六大題“語言文字運用”,這類題目實際上也體現了對寫作能力的考查,如仿寫句子、續(xù)寫、概括語段,這些能力對提高作文水平也是不可或缺的,學生一味追求“文采”是不管用的。“點”的能力有了,“面”的能力(完整的作文)的形成才會成為可能。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