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宏大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教學質量;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74—01
思想品德課程肩負育人的任務,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作用。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在教與學中易于陷入矛盾之中。找出影響的因素及其對策,有助于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的進一步發(fā)展,能幫助學生形成一種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影響因素
1. 教材版本滯后,難以適應新時代發(fā)展需求。如果說歷史學科是回望過去的記憶,那么政治是展望未來的藍圖。甘肅省普遍使用的教材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是經(jīng)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的,這就意味著近十年的新素材、新話題都不在(或很少)課程施教范圍內。因此很難體現(xiàn)思想品德課程的時政性,更難以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需求。陳舊的教材不能適應和指導新事物、新社會的變化,理論難以指導實踐,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和探求的積極性、主動性。
2. 教材內容看似簡單,卻隱藏了很多知識點,學生接受新知識時,感覺內容十分抽象。如,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到“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tǒng)一是課程的基本原則”。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抽象的藝術,它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含在活生生的現(xiàn)實之中,非常注重課內外相結合。雖然學生能讀懂文字,但讀不懂內涵,因此只能囫圇吞棗,斷章取義。再如,第七課“關注經(jīng)濟發(fā)展”,很多學生對經(jīng)濟制度雖能照本宣科,卻不能身臨其境去感受,更談不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將抽象的理論用形象的方法展現(xiàn)出來才行。
3. 課堂教學模式與檢測模式不能有機結合,教與學沒有有機統(tǒng)一。目前,各級各類學校都在努力嘗試和實踐新課程改革,遵照新課程標準教學施教,充分在“促進初中學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的進一步發(fā)展,讓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在檢測與評價機制中,依舊采用應試教育老模式、老辦法,教學過程與監(jiān)測評價機制相背離,以成績取代一切,決定一切。
二、提高思想品德教學質量的對策
1. 有效整合教材,將傳統(tǒng)知識與現(xiàn)代信息有機結合。陳舊的教材雖無法更新時代的前沿信息,但提綱挈領的作用不可小覷。要想在施教過程中,將原有知識與現(xiàn)代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就必須要加強教師自身的學習與研究,不斷累積,不斷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教師在掌握書本所展示的內容外,還必須填充大量的課外知識,以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最佳效果。如,七年級下冊思想品德“感受自尊的快樂”一課,課本中列舉了1997年香港回歸事件,教師可在此基礎上更新知識,填充“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神舟飛船”、“太空對接”、“2014APEC峰會”等知識點,將新舊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及時彌補教材的缺憾,讓學生在感受身邊新事物中獵取新知。
2. 將抽象知識具體化、生動化,讓學生真實感受到思想品德課的魅力。教師要在精通教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教學新手段、新技能,運用教學新方法,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散思維。針對教學內容的抽象性,將課本抽象知識轉化為具體知識,可以充分運用電子音響設備、DVD光盤、影視動漫、電子板書、錄像資料等輔助設備,讓課堂充滿情趣,讓學生在充滿情感的教學環(huán)境中愉悅地獲取新知。如,在講授七年級下冊“人生自強少年時”這一章節(jié)時,可以講授“2014年最美孝心少年”的動人情節(jié),尤其是甘肅省慶陽市環(huán)縣一中梁偉月的感人事跡,可組織學生觀看網(wǎng)絡視頻,讓學生可以更貼近地去感受,用心靈去感悟。
3. 將課堂教學與考試機制有機鏈接,教與學有機結合。課堂上,教師要懂得精講,學生可以理解的東西可采用自主學習或激情互動來完成,盡可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如果教師一味地注重講,貌似書本知識講解非常透徹,但學生不能靈活應用,遇到考試新題型就無從下手。如,九年級思想品德中提到的“黨的基本路線”、“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 “科教興國”、“計劃生育”等知識點,教師講授必須要精細,學生必須牢記概念與內涵,掌握考試要點。但對于“正確對待理想與現(xiàn)實”、“理智面對學習壓力”、“未來道路我選擇”等知識點,則要求學生不必過分注重書本概念,應注重學生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