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燕
剝皮詩乃戲稱,指的是按前人有影響的詩篇做基礎(chǔ),顛倒、刪除、增添或改動幾個字,甚至沿用部分詩句,使詩作產(chǎn)生新意,用調(diào)侃嘲諷口氣,達到發(fā)泄或鞭撻目的的詩。賦予詩以新的內(nèi)容的詩體也稱“擬古詩”,是一種仿造詩,即舊瓶裝新酒。以黃庭堅的江西詩社為例,因為唐詩宋詩(前期)的繁華,再出新意實在太難,故主張“奪胎換骨”“點鐵成金”。所謂換骨法,是指擷取前人作品中現(xiàn)成的意象,點化前人詞句以為己詩。奪胎法,是指套用前人的構(gòu)思,甚至模仿前人的意境,賦為新詩。白居易《和思歸樂》“峽猿亦無意,隴水復(fù)何情?為入秋人耳,皆為斷腸聲?!本捅稽S庭堅“奪胎換骨”成了“扶風(fēng)喬木夏陰合,斜谷鈴聲秋夜深。人到愁來無處會,不關(guān)情處亦傷心?!绷碛袑拙右住鞍倌暌狗职?,一歲春無多”增加四字成了“百年中去夜分半,一歲無多春再來”。王安石的“只向貧家促機杼,幾家能有一鉤絲”改成“莫作秋蟲促機杼,貧家能有幾鉤絲”。奪其意而去其形,這才是“剝皮”的高境界。
如果說,黃庭堅的詩作尚有些自己的東西,但更多的江西詩社的人,借了“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幌子,實際上是模擬、剽竊,金人王若虛就是這樣認為的,故后人認為這等舉動是“生吞活剝”。文人多不屑為。元代詩人元好問就說自己“論詩寧(豈)向涪翁拜,不作江西社里人”。如果公開說自己剝皮某人,一般不是自嘲便是嘲人。當(dāng)年日軍侵華,國民政府宣布北平為不設(shè)防城市,僅僅是將故宮之物搬遷了事。火車要運送文物,大學(xué)生要離開卻無人關(guān)心。魯迅便在文章中說“且剝崔顥《黃鶴樓》以吊之”,詩曰: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復(fù)返,古城千載冷清清。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xué)生。日薄榆關(guān)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
另有兩首有名的“剝皮詩”是朱元璋所作,這位放牛娃出生,當(dāng)過游方和尚的開國皇帝還是很喜歡舞文弄墨的。在《明太祖高皇帝實錄》里就收錄了朱元璋從造反到成為皇帝的十幾首詩詞。其中記錄在1351年,朱元璋第一次帶領(lǐng)24人起兵造反的時候,感慨寫了一首《詠菊》:百花發(fā)時我不發(fā),我若發(fā)時都嚇殺。要與西風(fēng)戰(zhàn)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這首詩明顯是剝皮了黃巢的《詠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彪m然改了幾個字,但總體的意思與黃巢的沒什么改變。同一書里又記錄了朱元璋在1360年龍灣之戰(zhàn)后,他借宿紫金山上的一座禪院,因為其長相兇惡,禪寺住持怕他是強盜,所以半夜請他去講禪,防他殺人越貨。朱元璋最后不屑一顧地未辭而別,在休息的禪房里用朱砂寫了一首《示僧》:“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边@首詩剝皮了南宋名將劉锜的七律《資福寺》:“汛掃妖氛六合清,匣中寶劍氣猶橫。夜歡星斗鬼神泣,晝公風(fēng)云龍虎驚。重整山河歸北地,兩扶圣主到南京。山僧不識英雄漢,只管滔滔問姓名?!北M管刪去了中間兩句,但這樣的剝皮與抄襲就沒有分別了。
(江風(fēng)海韻摘自《新民晚報》2014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