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茹
(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基于PBL教學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索
——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為例
李巧茹
(桂林航天工業(yè)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本文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為例論述了基于PBL教學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索,主要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PBL教學模式的意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PBL教學模式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PBL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問題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PBL教學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
PBL,英文全稱為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醫(yī)學教育。與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不同,它強調把學習設置于復雜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習者通過解決問題發(fā)掘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更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問題解決等能力的培養(yǎng)。從應用的學科領域看,采用該教學模式的主要為自然學科,而社會學科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應用的較少。本文以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為例論述基于PBL教學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索。
(一)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及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要表現(xiàn)為以講授式為主、教學方法單一,課堂互動少,教學內容空洞、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不緊密。該教學模式不利于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難以消除學生內心的困惑、疑慮,使其真正地理解和信服,這是因為他們身處信息網絡化時代,極易受到各種不良價值觀念的侵蝕。PBL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導向,并將問題置于復雜、真實的情景中,通過學生課下收集、分析資料的基礎上自覺做出正確判斷,這樣才更容易讓其信服,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有利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難題
以《綱要》為例,本課程面臨教學內容多而學時少的難題。《綱要》教材分上、中、下三編,共十章,其內容涉及1840年以來所有重大歷史事件及思想理論,時間跨度長、教學內容多,而本課程理論學時只有32個,少于其他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時,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難以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PBL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導向,有助于在有限的學時內實現(xiàn)重、難點的突破,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綱要》課教學面臨的另一難題是對中學階段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深化。中學階段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側重的是知識的積累,但是,“他們對歷史的脈絡、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主要經驗,尚不能系統(tǒng)地、準確地把握”[1],對深層次的歷史問題比如四個選擇也缺乏深刻領會,而這些正是《綱要》所側重的,需要進一步深化學生中學階段所學的歷史知識而不是簡單的重復。PBL可以通過問題的解決將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討論為組織形式,以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為根本目的”[2],應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教師問題設計環(huán)節(jié)
問題設計是PBL教學模式實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PBL問題設計應達到以下要求:第一,設計問題時,首先要確定學生需要獲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出發(fā)設計要解決的問題。第二,將問題置于復雜、真實的情境中。第三,問題的選擇要考慮教學目標和學習者的知識、技能水平,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第四,一個好的問題能在問題解決中自然地給學生提供反饋,讓他們能及時對知識、推理和學習策略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并促進他們的預測和判斷。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是針對青年大學生存在的各種思想認識問題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有鮮明的問題色彩和豐富的問題源。以《綱要》為例,中國近現(xiàn)代史,其主線就是無數(shù)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英勇抗爭、艱苦奮斗的歷史,其間充斥了太多問題,諸如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么?殖民侵略有功嗎?如何看待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和改良?歷史和人民為什么會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道路和改革開放?這些是《綱要》教學無法回避、必須解決的問題,是PBL教學模式的良好素材。
以“如何正確認識近代中國的革命與改良”問題設計為例,首先列舉近代的革命和改良,然后將今人對近代革命與改良的看法情境展現(xiàn)。情景一:言論一,洋務運動開展、清末新政實行至北洋政府統(tǒng)治,共通之處為順應歷史潮流,推動了中國近代化[3]。言論二,清王朝的確是已經腐朽的王朝,但是這個形式存在有很大意義,寧可慢慢來,通過當日立憲派所主張的改良逼著它邁上現(xiàn)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子把它搞掉,反而糟了,必然軍閥混戰(zhàn)[4]。言論四,近代革命為激進主義產物,是一股情感激流,缺少理性準備,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5]。提出問題:上述言論的核心觀點是什么?在學生做出回答后展示情景二,1995年香港一家出版公司推出了一本小書,題名為《告別革命》。書中的內容為李澤厚、劉再復兩人平時的談話內容,該書宣布要告別一切革命。結合兩情景提出問題二如何認識告別革命論的觀點?問題三如何看待近代中國革命與改良的關系?
通過該問題的討論意在使學生明白:改良與革命是社會變革的兩種主要方式,革命和改良并非絕對對立,近代中國革命與改良交相輝映、相互推進。革命不是隨心所欲制造的,而是近代中國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在一個國家內部的現(xiàn)代化變革中,采取革命還是改良,取決于一個國家當時的具體情況。當一個國家內部需要革命,且已具備革命的基本條件,再鼓吹改良就不足取。至于辛亥革命后軍閥混戰(zhàn)局面不能歸咎于辛亥革命本身。這是革命失敗后舊勢力全面反攻的結果。“舊政權解體后緊接著的現(xiàn)象,便是舊的黑暗腐敗勢力之轉見抬頭,而新力量無法加以統(tǒng)制”[6]。再者,這些割據勢力并非辛亥革命的產物,而是發(fā)端于在鎮(zhèn)壓太平軍和捻軍起義中崛起的湘淮軍。
(二)學生課下準備環(huán)節(jié)
學生課下的準備是以小組為單位的。為了便于收集資料和討論,每組人數(shù)和小組數(shù)都不宜過多,就目前我國思政課大班教學而言,每組10-12人左右為宜。學生課下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資料的收集、分析,學生通過到圖書館和上網查閱資料,最后經過商討得出一致結論。期間要做好相關記錄工作,主要包括小組成員間的分工、查閱的資料、資料查閱的途徑、資料的核心觀點、小組討論情況等。
(三)課上成果匯報與考評環(huán)節(jié)
由每組派出一位代表進行發(fā)言,本組其他成員進行補充,其他組對發(fā)言組進行質疑或補充。然后由教師對討論中的共性問題進行解答,并對每組課堂表現(xiàn)做好記錄。最后要求學生寫成書面報告上交,作為研究成果。教師根據小組課下的工作記錄及課堂討論、書面報告對其進行考評。為了提高學生對平時任務的重視,應提高平時成績在綜合成績中所占的比重。
(一)PBL缺乏知識系統(tǒng)性的梳理和理論框架的構架
PBL以問題為導向,但是并不是所有知識都能在問題中反映出來。由于缺乏知識的系統(tǒng)梳理和理論框架的構架,學習者無法掌握系統(tǒng)知識。據統(tǒng)計,就掌握的知識量而言,接受PBL教學的學生比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的學生要少15%[7]。在教學中,還需將PBL教學模式與講授式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結合。
(二)PBL教學模式成功的關鍵取決于教師的能力素養(yǎng)
在PBL實施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關鍵角色,其能力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PBL的實施效果。具體來說,教師不但需要熟練掌握本專業(yè)、本課程內容,而且需具備相關學科知識和能力,如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等等。針對高校教師能力參差不齊的現(xiàn)狀,為保障實施效果,學校應積極組織教師參加PBL教學培訓和教研室教師間的傳幫帶,著力對教師進行上述能力培養(yǎng)。
(三)PBL教學模式實施成效受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的影響
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能力也會影響到PBL實施成效。學生的大部分工作,包括資料的收集、分析與小組討論,都是在課下完成。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和目標。但是學生習慣了被動接受式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缺乏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能力。在PBL實施前,首先應該對學生進行PBL教學模式的介紹和動員工作,讓學生了解并接受這種方法,從而愿意配合教師實施PBL教學模式。同時,針對教學對象能力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問題設計。比如文科生歷史基礎知識比較好,分析、思考能力較強,在問題設計時可適當增加難度,而理工科生歷史基礎知識,分析、思考能力較弱,在問題設計時可將問題適當細化。
(四)PBL教學模式需要相關的制度保障
當前對教師嚴格的定量監(jiān)督和業(yè)績考評、工作量計算、獎勵評比教學評價、學生考評等制度,并不適合于PBL教學模式,也無法調動教師推行PBL教學模式的積極性。為此,還應制定適合PBL教學模式的業(yè)績考評、工作量計算、獎勵評比教學評價、學生考評等制度,以調動教師教學工作的積極性。
[1]沙健孫.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的若干問題[J].教學與研究,2006(8):21.
[2]楊大光.PBL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中的實踐[J].2010(32):66.
[3]馮兵.民國時期革命與改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難點解讀[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11):43.
[4]沙健孫,龔書鐸.“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疑難問題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3.
[5]馮兵.民國時期革命與改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難點解讀[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11):43.
[6]錢穆.國史大綱(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906.
[7]鄒衛(wèi)中.PBL教學法在政治學原理教學中的應用及其效果評價[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08,(4):61.
2014年度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重點課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PBL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課題編號:2014MSZ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