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梅 秦延梅
摘 要:在《憤怒的葡萄》中,喬德大媽是作者極力塑造的一位理想母親形象,她勤勞質(zhì)樸,任勞任怨,為了家庭無私的付出,在勇敢地和男權社會中的男性對抗的過程中從一個只關心自己家庭的普通母親成長為一名關心整個勞苦大眾的偉大女性。
關鍵詞:喬德大媽;偉大母親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5-0-01
坦貝克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位舉足輕重的作家她,她的小說大多都是圍繞其生活的時代以及周圍的底層人民展開的,所以很受普通老百姓的喜歡?!稇嵟钠咸选肥羌s翰斯.坦貝克的代表作,也是這部小說使得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小說描述了30年代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喬德一家人和其他成千上萬的破產(chǎn)農(nóng)民把富庶的加利福尼亞谷地當成了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標,因此不懼艱難險阻,排除萬難前往自己的夢想之地,但她們的所有夢想都在這個過程中被現(xiàn)實無情的擊了個粉碎。小說的女主人公喬德媽在重重困難中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力量,作為一個完美母親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延續(xù)香火,照顧家庭一直是女性在家庭中的傳統(tǒng)角色。當田地業(yè)主代理人來找佃戶談話時,婦女們只是從門里向外看。顯然,男人才是一家之主,女人們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他們的男人在身邊,她們就覺得有希望,此時的女人在家庭中是屬于從屬地位,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她們只能站在她們男人的身后,聽從他們的安排。在以土地耕作為主要謀生方式的農(nóng)民家庭中,男性毫無疑問地擁有家庭的話語權和支配權。隨著大蕭條的到來,男性作為家庭統(tǒng)治者的地位受到了動搖,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喬德媽就是在西遷的進程中不斷取得了家庭的主導地位。她在物質(zhì)極度缺乏、精神遭受折無盡磨的狀態(tài)下,竭盡自己的全力,努力地維持著整個家庭的完整使其能夠正常運轉。她沒有在大蕭條的打擊下垮掉,反而從變得更加堅強、勇敢、果斷,從一個默不作聲的丈夫附屬品發(fā)展成為關心整個勞苦大眾的偉大女性。
喬德媽在小說中每次出現(xiàn)都是在勞作,不是生活就是做飯,她任勞任怨,為自己的家庭全身心的付出。她關心家中老人,老喬德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作為兒媳,喬德媽沒有和老人大吵大鬧而是想到了用灌醉老人的方法拖著老喬德上了車。在穿越沙漠時,為了讓一家人順利的通過農(nóng)業(yè)檢查所的檢查,母親忍住悲傷,承受住巨大的壓力和死去的奶奶躺了一整夜。隨后喬德媽因為沒有給公婆舉辦一個體面的葬禮而自責。她對自己的兒子和女兒也是付出真真實實的母愛。當喬德從監(jiān)獄里回來,這位因分別而思念的母親熱淚盈眶。在前往加利福尼亞的路上,車拋錨了,為了阻止父親讓喬德和其他人分兩組前進,她動用了“武器”,從后座車底摸出一只螺旋絲的鐵扳手和父親進行斗爭。當喬德在領導罷工時受傷并且因為打死了一名警察而受到警察的抓捕時,喬德媽給予了兒子精神上最大的支持,并且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兒子躲避警察的追捕,他將兒子從在灌木叢,每天去給兒子送飯。喬德媽拼盡自己的全力保護懷孕但遭丈夫拋棄的女兒羅撒香。她嚴厲地提醒女兒要振作,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并且承擔起生活中的責任。她對未來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希望,從不氣餒。為了安慰女兒,喬德媽帶她去參加舞會,去聽聽音樂,散散心情,并且盡力開導她。當散德萊太太跑到她們家里胡鬧的時候,“眼看著羅撒香被氣得低聲哭了,媽媽忍不住彎腰撿起了一根柴棒,看樣子是準備打一架,‘滾開!” 喬德媽面對突發(fā)的事件,能過沉著應對,沒有絲毫的害怕,為了自己的孩子,自己可以奮不顧身。當羅撒香為了散心想去參加周末的舞會時,喬德媽沒有絲毫的拒絕之意。在舞會上,喬德媽極力地開導女兒,完全成了女兒的貼身護衛(wèi)。她在艱難的日子里努力的維持著家庭的完整,正如同她自己所說的,“我們要是保住這一家不散就行了。我們要像牛群面對餓狼一樣緊緊相隨,我們一家人活著我什么都不怕,只怕一家人拆散……要是把我一家人拆散,我要氣瘋的……”。
作為一名妻子、母親、媳婦,喬德媽照顧家庭當然是情理之中的,但是她對其它的人也是非常的熱心,并且給予無私的幫助,尤其是在那樣的艱難時刻,人人自身難保,喬德媽的舉動就顯得更加的可貴。當帶吉姆西行成了一家人的討論的話題時,她說:“不是行不行,而是肯不肯。說到行不行,即我們什么都不行—到加利福尼亞去不行,干什么都不行。至于說道肯不肯,那么凡是我們肯做的事,我們都可以做。說到‘肯的話,我們這些人在這兒和東部的老家住得很久了,從未聽說過喬德家或是赫茲勒茲家拒絕過路人借宿,討東西吃或者搭車的要求?!奔穭P西的西行問題這樣在母親的堅持下解決了。她的態(tài)度、語氣和立場無不讓在場的每一個人感到敬佩,更是讓不愿帶吉姆凱西西行的父親感到羞愧。在胡佛村,其他帳篷的十幾個孩子看到媽媽為家人做的燉菜晚餐,由于饑餓使孩子們站在鍋前不愿離開,看著可憐的孩子們,媽媽沒有只讓自己的孩子吃,而是把僅有的飯菜留了一部分給那些孩子。但媽媽的好意并沒有的到這些孩子母親的理解,反而因此遭到了孩子們母親的誤解和責問,認為母親是在炫耀有燉菜吃。母親卻用最樸素的話作為回答“你總不能不給他們分一點吃吧!” 她認為窮人就應該相互幫助。在日子過的相當艱難的時候,她還幻想以后能在自己家里請客。在漫長的西遷長途跋涉中,羅撒香得到了母親的言傳身教,所以當她在被雨水浸透的倉庫里遇到了一名已經(jīng)快要餓死的中年男子時,她暫時讓自己忘記了失去孩子的痛苦,在母親的鼓勵,向一名素不相識的陌生男子奉獻出了自己的奶水。讀到此處,任何一位讀者都會為這一幕而感到震撼。羅撒香在自己母親的影響下也從只關心自己身世的哀傷轉向了對他人的關懷。
喬德媽在作者的筆下,是喬德一家人的靈魂,是一個處處表現(xiàn)出博大的母愛情懷的人。她一方面是堅強、樸實、善良、勤勞的普通勞動婦女,而另一方面,她是慈愛憐憫的圣母。她是作者塑造的一位理想母親形象:為了保持家庭這一整體,她無私奉獻犧牲,勇敢地同男權社會的男性對抗,并最終替代父親擔負起領導全家的責任,堅忍不拔,勇敢地和命運抗爭。總之,喬德媽身上透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