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石不能言最可人, 天工的機巧造就了石的不可捉摸,賞石藝術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園林以及工藝。本文未從元代特有的工藝美術入手,而是另辟蹊徑,探尋賞石這一中國傳統(tǒng)審美喜好,與元代工藝藕斷絲連的脈絡。
關鍵詞:賞石;天工;人工
作者簡介:李芳(1985.11-),女,滿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讀博士,云南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陶藝設計。
[中圖分類號]:J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1
唐代李瑞詩中有云:“抱琴看鶴去,枕石待云歸?!苯┯驳氖^在中國人看來,是天地靈氣所聚,歷經造化鬼斧神工雕刻,凝聚了無限的生命力。中國人好石,喜歡收集各種怪石遺物,如果說有一種藝術曾經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悠久的繪畫、園林以及工藝,那這種藝術就是賞石。
在歷代御苑峰石中,宋徽宗通過“花石綱”斂聚奇石,堪稱御苑奇石之最。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元代蒙古族并無對賞石的特殊喜好,賞石藝術沒有因為上流社會的不甚喜好而消失殆盡。元朝統(tǒng)治者采取高壓政策,漢族士子的地位跌至谷底,隱居在城市、鄉(xiāng)村、山林之中,以研究傳承文化為喜好,寄情于藝術為樂事,將賞石文化得以延續(xù)。賞石這門藝術另辟蹊徑,促進了元代工藝美術更多元化發(fā)展。
一、賞石與天工
1、 瘦石嶙峋
元代孔齊著《至正直記》中有云:“看靈璧石之法有三:曰瘦、曰縐、曰透。瘦者峰之銳且透也?!盵1]賞石重瘦,強調一種超然物外的自由情懷,瘦與肥相對,肥容易流于俗膩,瘦是炯炯獨立,幽淡平寧的。一拳賞石能詮釋出南宋遺民心靈最復雜的寫照,望著瘦石獨立不羈,這般從容灑脫之情油然而生,一塊石頭,告訴人們生命本來的真實,不被塑造,天然若成的情懷。
2、頑石點頭
前人有云,“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中國人愛頑石就是這種歷經磨難而不改的本性,愛的是它不被馴服的野性。計成有言:“片山塊石,似有野致”。一拳頑石,疏野、頑野,在冷硬倔強中裹著一個不被浸染的世界。
3、 奇峰怪石
香港蘇富比曾拍賣的一件五代遺物——玄芝岫黑靈璧石,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奇石妙品。此件奇石通體黝黑,如老樹之根,孔穴布滿縱橫雜陳的石表,黝黑一團,形狀堪奇。怪與正常相對,我們常將一些不合規(guī)則的東西稱之為怪,怪石脫略常規(guī),顛覆常理性。賞石這種顛覆凡常的觀念體現了以物為量,以天地為秩序的秩序。
4、歸真返璞
《素園石譜》中曾載:“片石何狀,天然自若,鱗鱗蒼窩,背潛蛟鱷……太湖凝精,示我以樸,我思古人,真風眇邈?!盵2]中國人愛石,不是愛它表面的形式感,而是寄托一種精神追求,過分的功利追求只會喪失真性,依附于生存是一種虛假,過分的雕飾只會背離原初的真實。
二、賞石與人工
人們好石,是用這些不加雕琢,不符合審美規(guī)范的石來體現:美的創(chuàng)造應是一種順應自然的活動,衡量美的關鍵在于天趣。從元代的繪畫到工藝美術都可見人們對于奇石的喜好之情。
1、石之深中
元代陶瓷裝飾歷史故事題材極為豐富,裝飾畫面小中見大。如《蕭何夜下追韓信》梅瓶,通體繪有層次多樣的青花紋飾,腹部畫面突出,蕭何策馬飛奔時的焦慮與韓信河邊觀望時的躊躇徘徊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空白處錯落有致的山石更增添了畫面的層次感。
2、 石之蒼秀
中國人視天地大自然為生命之源,石似有靈,空洞的孔穴仿佛是在空明之中生命間彼攝相因。元代緙絲珍品《東方朔偷桃圖》內容取材于東方朔偷桃的典故,畫面中人物胡須和衣裾飄逸流動,顯出疾走的動態(tài)美,東方朔偷桃得手后的神情刻畫的惟妙惟肖,畫面上方祥云繚繞,累累仙桃若隱若現,下方配有靈芝和山石這一靈物,諧音寓意靈仙祝壽。靈石躍于圖中雖不是畫面主體,僅起到呼應襯托的作用,但空靈的輪廓,大有飛舞變幻之態(tài),似夢非真。
3、 石之清拙
園中之石掩映在山林之間,亭臺之畔,石成為了生命對象,元代工藝美術中奇石總是出現在作品一角,配以人物花鳥。元代剔紅曳杖觀瀑圖漆盒,畫面中人物觀望太湖石上傾瀉而下瀑布,石中孔穴深淺不一,給畫面增添了不少靈動氣息,在亭臺之畔,呼之以瀑布傾瀉的霧水微花,應之以輕風,隱約朦朧,默默相對之時,有種難以言表的美。石的未經雕琢,以開放的狀態(tài)等待等待人們用詩意的心靈將其潤浥。
三、天工造物
元代的多民族文化交融過程中,賞石文化沒有因其外界的阻撓而割斷人們的傳習,它像一顆種子在人們心中生根發(fā)芽,對自然萬物的原態(tài)執(zhí)著,對天工賜予的珍視,更值得我們深層思考中國獨特的審美文化。
我們曾把對工藝的研究著重精力在造型、工藝、裝飾上,其實從更深層次的對中國人審美文化的研究更值得我們思考。中國人愛石,不是喜好它表面的形式感,而是寄寓著一種順應自然的天趣,超越美丑之分的精神追求?!短旃ら_物》開篇“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為良?!辟p石正是對中國傳統(tǒng)工藝造物思想的詮釋,“物自天生,工開于人”。將人的智慧、創(chuàng)造與機巧置于“天”之下,“巧奪天工”幾近乎于大自然的造化。材料的屬性決定著器物的屬性,工藝制作者對材料的認識牽扯到人對自然物性的理解,形成一種與自然觀內在貫通的工藝觀。工藝作為一種造物活動,它向上通向天工,向下落實為人工,材料的自然屬性通過人的工藝實踐實現交匯,這種交匯使得工藝成為人的自然物性觀或是物性向人性的過度形式。
參考文獻:
[1][元] 孔齊 《至正直記》卷三
[2]據[明] 林有鱗《素園石譜》卷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