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平 范瑋 宋祎 郭樹霞
血清乳酸脫氫酶在診斷急性白血病中的作用
石瑞平 范瑋 宋祎 郭樹霞
目的 探討血清乳酸脫氫酶(LDH)水平對急性白血病(AL)患者臨床診療意義。方法 45例AL患者作為觀察組, 同期45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健康對照組, 檢測并比較兩組化療前、化療后的LDH水平。結果 AL患者治療前外周血LDH為(958.24±132.10)IU/L, 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135.80±31.55) IU/L水平(P<0.05),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患者與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治療前外周血LDH水平均呈高表達狀態(tài),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L患者治療后患者LDH含量較治療前均有明顯下降,癥狀緩解者LDH含量明顯低于癥狀未緩解者(P<0.05)。結論 LDH水平監(jiān)測對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療效果評價以及判斷患者預后發(fā)揮重要作用。
乳酸脫氫酶;急性白血??;監(jiān)測;評價
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 AL)屬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 主要是由于造血干細胞、祖細胞發(fā)生基因突變引發(fā)惡性增生, 臨床表現(xiàn)為患者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大量白血病細胞在骨髓中增殖聚積并浸潤髓外器官和組織, 患者容易出現(xiàn)貧血、出血、感染及各器官浸潤等癥狀[1,2]。早診早治是減低該病死亡率, 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關鍵。作者對本院收治的4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乳酸脫氫酶水平表達進行監(jiān)測, 旨在探索LDH變化對急性白血病診斷、治療及預后的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 1 月~ 2012 年6月本院血液科住院和門診確診并收治的AL患者45例作為觀察組, 其中ALL患者22例, 男14例, 女8例, 平均年齡(34.25±16.56)歲;ANLL患者23例, 男16例, 女7例, 平均年齡(36.44±15.45)歲。所有患者均經(jīng)血常規(guī)、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及細胞化學染色確診, 白血病分型和療效判定均符合診斷標準[3], 排除心、肝、腎病變及溶血患者。對照組為本院健康體檢者45例, 其中男31例, 女14例, 平均年齡(36.43±18.22)歲。兩組研究對象年齡、性別構成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L 患者化療前及化療后1周抽取外周血4 ml,健康對照組體檢時抽取空腹靜脈血4 ml 分別分離血清, 使用奧林巴斯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檢測LDH。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AL患者與健康對照組LDH水平比較 AL患者治療前外周血LDH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 達到對照組的7倍以上,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AL患者按不同類型進行細分比較, 結果發(fā)現(xiàn)ALL患者與ANLL患者治療前外周血LDH水平均呈高表達狀態(tài), 兩組間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2 AL患者治療前后LDH水平變化情況 對不同類型AL患者進行對癥治療1周后, 癥狀緩解患者為33例, 未緩解12例, 治療后患者LDH含量較治療前均有明顯下降(P<0.05),治療后按照患者癥狀緩解程度進行分組, 結果發(fā)現(xiàn)癥狀緩解者LDH含量明顯低于未緩解者,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2。3 討論
表1 健康對照組與AL患者治療前LDH水平比較
表1 健康對照組與AL患者治療前LDH水平比較
組別例數(shù)LDHtP健康對照組45135.80±31.5512.760.001 AL患者45 958.24±132.10 ALL患者22 988.87±453.220.320.45 ANLL患者23 965.10±231.12
表2 AL患者治療前后LDH水平比較
表2 AL患者治療前后LDH水平比較
類型例數(shù)LDHFP治療前AL患者45 958.24±132.10 3.120.02治療后癥狀緩解者33342.35±67.22治療后癥狀未緩解者12 687.90±112.34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細胞或祖細胞在分化的早期階段受到外界因素干擾出現(xiàn)分化阻滯、凋亡障礙以及惡性增殖而引發(fā)的造血系統(tǒng)惡性腫瘤, 分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兩種類型[4]??茖W評估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相關的輔助指標, 對于選擇有效的化療方案或進行骨髓移植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2]。目前, 實驗室診斷急性白血病的指標主要包括骨髓涂片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流式細胞免疫分型、外周血全血細胞計數(shù)以及遺傳學檢查等,隨著檢測技術的發(fā)展, 越來越傾向于使用對患者微創(chuàng)、自動檢測、有標準規(guī)范且易于推廣的快速檢測指標。
乳酸脫氫酶作為糖酵解酶發(fā)揮催化乳酸氧化成丙酮酸的作用, 廣泛存在于人體心臟、骨骼肌、腎、肝、脾、肺等組織中。研究發(fā)現(xiàn)當機體組織發(fā)生癌變或細胞凋亡時, 由于腫瘤細胞生長失調(diào), 合成LDH 增多對周圍組織發(fā)生浸潤、擴散和轉(zhuǎn)移,刺激組織發(fā)生反應性LDH 釋放, 從而間接反應腫瘤增殖性[5],其含量高低能較為客觀的反映腫瘤細胞負荷。目前, LDH已成為血液腫瘤的血清學標志物中反映腫瘤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發(fā)現(xiàn)AL患者外周血LDH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 可高達7倍以上, 與Arguello F報道的LDH能反映白血病細胞的總數(shù), 與腫瘤負荷存在高度正相關結論一致。
同時, 本研究發(fā)現(xiàn)AL患者治療后LDH含量均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 而癥狀緩解者LDH水平含量顯著低于未緩解者, 提示LDH水平監(jiān)測能反映患者的治療效果, 有助于臨床判斷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 LDH水平監(jiān)測對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療效果評價以及客觀判斷患者預后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而且由于LDH檢測方法日趨成熟, 方便快捷, 能在廣大醫(yī)院中開展, 是臨床觀察AL患者病情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
[1] Chen CY, Cheng A, Huang SY, et al.Clin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ianal infection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PLoS One, 2013, 8(4):e60624.
[2] Shima T, Miyamoto T, Kikushige Y, et al.Quantitation of hematogones at the time of engraftment is a useful prognostic indicator i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Blood, 2013, 121(5):840-848.
[3] 張之南, 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3 版.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103-116.
[4] Vega-Ruiz A, Faderl S, Estrov Z, et al.Ineidencd of extramedull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eytic leukemia:asingle-institution experience.Int J Hematol, 2009, 89(4):489-496.
[5] 王坤.實用診斷酶學.第2版.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 2000: 165-17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2.025
2014-09-19]
450047 鄭州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