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期間,導游罵游客的一個視頻火了。由于不滿游客消費低,云南一位女導游大罵游客沒道德。她說,在此次出行的五十多輛旅行大巴中,消費最少的就是她所在的大巴,并威脅“如果每個人不消費滿3000-4000元,將取消版納的旅游,旅行社將不再負責返回沈陽、河南游客的兩千多元的機票費用?!笔潞螅搶в无q白,“像這樣的低價團,只有游客多多購物消費,自己才拿得到帶團的酬勞”。又是低價團惹的禍。那么,禁止低價團就得了?
正方:
這事發(fā)生在4月12日,該導游的罵人過程,被游客錄下來并放到了網上。既然低價團,游客多多購物,導游才能拿到酬勞,那明智的做法是對游客悉心服務,讓游客心甘情愿去購物。該導游卻反過來辱罵與威脅游客,導游當得太失敗。錢在游客身上,你又不能搶,能強制游客消費嗎?真強制的話那就違法犯罪了?,F在該導游受到懲罰,也是自作自受,能怪得了誰。
反方:
所謂低價團,是旅行社向游客收的團費不足以覆蓋交通、住宿、餐飲、門票與導游等費用,但旅行社也不可能虧本經營,所以需要從旅客購物消費與自費旅游項目中抽取回扣或傭金。既然是低價團,就別指望導游有優(yōu)質的服務。旅游市場也是一分價錢一分貨的,想要優(yōu)質的服務,那就多花一些團費。低價團導游與游客類似的沖突很正常,本身即是低質的一種體現。
正方:
旅游法第35條規(guī)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價組織旅游活動,誘騙旅游者,并通過安排購物或者另行付費旅游項目獲取回扣等不正當利益?!本褪且驗榈蛢r團導游與游客之間非常容易發(fā)生沖突,所以立法規(guī)定旅行社不得組織低價團。該旅行社知法犯法,撞在槍口上了。在此也呼吁游客要有健康的旅游觀念,不要心懷僥幸參加自身權益沒有保障的低價團。
反方:
是因為游客有對低價團的需求,旅行社才會有相應的供給,而不是反過來。上述法條是不可能杜絕低價團的,實際效果是旅行社為了規(guī)避法律風險,不敢名正言順宣傳這是低價購物游,線路設計刻意隱去在購物點的停留。這就讓一些游客自以為有法律撐腰,團費廉價不去購物點也理所當然,一旦帶去購物難免心生抵觸。所以這個法條反而加劇了游客與旅行社的沖突。
正方:
這種情況的產生,起于對上述法條的執(zhí)法力度不夠。如果執(zhí)法力度夠,能夠徹底杜絕低價團,不也解決問題了嗎?說到底,低價團是旅游市場不成熟與混亂的一種體現。旅行社在線路上偷偷加入各種購物點。這些購物點賣的東西往往質次價高,同樣的東西比市價高很多,否則旅行社與導游的回扣從哪里來?這種模式與行騙差不多了。被忽悠掏錢的游客都是冤大頭。
反方:
低價團也可以是一種合理的商業(yè)模式。例如去香港團體游,旅行社收的團費可以低于成本。但一些游客本來就帶著去香港購物的念頭,這些游客在大商場買金買銀,旅行社與導游從導入流量中拿的傭金就可以覆蓋成本并贏利。這種商業(yè)模式就相當于少數人通過自愿購物支付所有人的團費。關鍵在于,法律要容許旅行社與游客自由締約,寫明要購物,但不強迫購物。
【點評者說】其實,旅游法也規(guī)定:“旅行社組織、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體購物場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費旅游項目。但是,經雙方協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且不影響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的除外?!笔侨菰S旅游購物團存在。不過,低價團應不應該存在?那種購物點用質次價高甚至假貨忽悠游客的低價團確實應該嚴厲打擊,但建立在旅行社與游客知情同意基礎上的低價購物團似乎沒有禁止的必要。后者其實是這樣的商業(yè)模式:旅行社介紹游客去購物,并抽取傭金;然后從抽取的傭金中又拿出一部分回饋給游客,以覆蓋游客的部分出行成本。